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凤凰水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 17:41 《商界》杂志

  文/本刊记者 鲁渝华

  一场突然降临的大雨,竟是如此地让人猝不及防。

  2005年6月10日,记者在江苏泰州市凤凰西路徘徊许久,终于在冷清的街边找到了落寞的凤凰制水公司。墙内到处是坑坑洼洼的积水、四处乱放的杂物,以及因裸露而生锈的机器
。静悄悄的厂房,已经没有了生产的轰响。倒是门前“凤凰制水”几个烫金大字,在萧杀的空气中还依稀透着些生气……

  曾几何时,这里车水马龙,人潮汹涌。四年前,老总陈玉书誓言“要为13亿人喝上标准的健康水而努力不止”,接着一大批营销精英们会聚于此,群情激昂地“引爆中国第三次饮水革命”。那是一个“十里之内,振聋发聩”的场面,有人形容当时的火爆情形是:“只要是一滴水,马上便可烧到100℃!”

  俱往矣。昔日的激烈壮怀终究败在了市场的无情洗礼下。一个全新产品的市场营销案例,最终成了悲壮的先烈,这段历史至今让凤凰人“一想起来就隐隐作痛”……

  空降部队

  “RO膜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过滤技术,渗透直径只有万分之一微米,甚至宇航员都将自己的尿液通过其过滤后当纯净水喝。在美国,采用RO膜技术的直饮机已经有了70%以上的市场普及率……”

  2000年9月,在美国考察市场、寻找项目的江苏凤凰集团老板陈玉书,终于在SUN(阳光)公司听说了这个叫RO膜技术的项目。翻译的解说听得真切,陈玉书禁不住心花怒放。他知道一个道理:欧美市场的今天,就是中国市场的明天。如此好的产品,在中国市场还是空白,这岂不是天上掉馅饼吗?!

  陈玉书获得了阳光公司的技术,立即快马加鞭回到国内,组建了中国第一家直饮机企业——凤凰制水公司。

  产品出来了,但这个“新鲜玩意儿”究竟该怎么做市场,陈玉书自觉“两眼一抹黑”。2001年,他试探性地组织力量销售,却亏了几百万元。他发现,靠手下一群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员工来销售消费者完全陌生的直饮机,终归不是办法。于是,他找到了在饮水业界名声卓著的刘小平。

  2002年5月,刘小平带着自己的营销团队浩浩荡荡地“空降”凤凰制水。陈玉书给了刘小平足够的信任,委任其为营销总裁。

  “新官上任三把火”,刘小平梦想着在这一领域再次实现自己操作全国饮水市场的抱负。几个月的市场调查之后,他拿出了一套成熟的思路:一,饮水健康已经成为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据论证,行业的市场潜力达到了800亿元以上,如此巨大的市场完全可以做全国品牌;二,2002年央视“三·一五”晚会上,“黑心桶”、“带着血污的输液管造饮水桶”的大量报道让人记忆深刻,等于是打了大大的免费广告,市场的“势”已经起来了;三,先前凤凰制水不温不火,原因在于将自己局限在了一个区域品牌。而新生事物的推广更需要一种消费习惯的培育,需要在“直饮”概念上“大声出气”,要做就做全国性的大品牌!

  产品定位明确了,生产也没问题,接下来是做市场。市场该怎么做?老规矩:广告开路。

  2002年5月8日,凤凰直饮机的广告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上。为了体现“不做则已,一做惊人”的大品牌气概,凤凰直饮机的广告从中央1套做到中央12套,每个频道悉数登场。甚至还制作了粤语、英语、闽南语等多个广告版本,真有“黑云压城,山雨欲来”之势。

  为了吸引更多的经销商加盟,凤凰制水选择了无锡市做样板市场。这年夏天,5个美少女组成的活广告站在车上游街而过,所到之处,万人攒动;同时,无锡大街上200多辆出租车贴上了凤凰直饮机的广告;整个广告攻势的高潮是:在上千名市民众目睽睽之下,“勇敢”的销售人员将一杯混有农药、墨水、受污染的太湖水倒入水箱,随后经直饮机处理之后,当即打开龙头,用杯子接满,仰头喝下,并连称“味道不错”……

  出色答卷

  广告猛烈轰炸,无数人眼花缭乱,样板市场立竿见影。凤凰制水顿时名声大噪,直饮水消费理念进入千家万户,市场培育缓缓启动了。

  同样让人高兴的是,在广告的强力刺激下,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经销商纷纷和凤凰制水公司签约。

  刘小平是一心一意要做专卖店的,因为只有专卖店符合直饮机高昂的价格和高贵的身份,他总是对新加盟的经销商如是说:“市场上没有其他品牌的直饮机,全国仅此一家。在市场培育尚未成功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与那些普通饮水机混在大卖场里一起卖?那样消费者会将我们与之混为一谈……”而且只有专卖店才便于售后服务管理。

  刘小平的理念得到陈玉书的支持。

  2002年底,空降仅半年的职业经理人刘小平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在全国发展了300多家专卖店,经销商首批货款达到2000多万元。这些专卖店还是从众多经销商中选出的佼佼者,而且条件甚为苛刻:省级总店至少交50万元的首期货款,地市级店至少交30万元,这还不包括经销商自己花钱装修、房租等费用。

  渠道建设,初战告捷,一切欣欣向荣。

  不过刘小平的高兴也没能持续多久。这期间,他到各地考察,发现300多家加盟店更多的是来自大城市,在绝大多数二级城市以及县里,基本上还难觅踪迹。要做就得做彻底,刘小平做出决定,继续加大二级市场招商力度。与此同时,“为了让加盟商看到合作的诚意”,凤凰制水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设立办事处,办事处销售、服务、维修等人员一应俱全,一个个完整的分公司出现在了各地经销商面前。

  加盟商再次如过江之鲫,顺境中的凤凰制水开始有些飘飘然了。据一位参与者回忆:“当时公司上下一片歌舞升平,大家关心这个月有多少人加盟了,钱收回了多少,而少有人去了解各个终端具体的销量……”但此时,刘小平觉得公司初期渠道建设更为重要,于是仍旧以招商为主,凤凰制水的工作重心也就一直是招商、圈钱,而在终端市场的培育和促销上,少有动作。

  失败的祸根就这样埋下了。

  这期间,有经销商不断上门询问:“我们投入了这么多,凤凰制水能提供什么支持,让我们把产品卖出去?”凤凰制水的人回答:“我们光广告就投入了几千万,你还要什么支持?”经销商怏怏而去。在其看来,几十万元换来的更多是一个加盟权,至于产品在终端的促销,完全得靠自己。事实上,对饮水行业同样一片茫然的经销商,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几个月之后,刘小平终于听到了一个最不想听到的消息:“经销商的货基本上都成了自己的库存,常常几个月卖不出一台!”

  一方面是公司的招商加盟如火如荼,另一方面经销商的库存越堆越多。“辉煌的2002年”背后,是凤凰制水亏损2000多万元,全国300多家经销商赢利的不到10家。

  价格隐痛

  2003年的凤凰制水在逆境中继续探索,不过很多经销商“已经等不下去了”。

  数月卖不动货,一批又一批坐不住了的经销商不约而同从全国各地涌到凤凰制水。他们大倒苦水,责问对终端的支持为何迟迟不见动静?最后他们提出了两点“交涉”:要么把对经销商的支持落到实处,把广告费用等直接返现,由经销商自己来宣传做市场;要么降价,凤凰直饮机6000多元一台的价格过高,市场难以接受。

  这时,久经沙场的刘小平也觉得终端出了问题,甚至觉得这些建议也合情合理。但作为职业经理人,有时还得按照老板的意思来,有些原则性的问题自己不可能随便更改。

  当初,刘小平提出“全线出击”时,陈玉书曾表了态:“如果全线出击,光是广告费就得投入几千万,不能光有投入没有产出,同时资金得快速回笼。”老板的要求使刘小平有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只有采取不断发展加盟店的办法,通过回款来体现业绩。

  至于经销商强烈要求产品降价的问题,刘小平更是觉得不可能。

  当初在进入凤凰制水时,老板陈玉书曾经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我花大力气将直饮机引入国内,完全是白手起家。模具机一响,几十万元的钱就砸进去了。由于产品没有上量,很多配套厂一算亏本了,因此不愿意再做,要做可以,得加钱。我还不是只有看着人家抬高供货价……”

  而这还不包括大量的广告、会务、POP、演示、办事处等费用,这笔高昂的费用同样只有摊到产品上。

  另外,直饮机有一个外形设计上的致命缺陷:它与普通饮水机在外形上相差无几!普通饮水机上搁的是桶装水,直饮机上没有桶,换了一根水管接在水龙头上。同是外形差不多的净水装置,消费者很难看出它们的区别。于是问题出来了:普通饮水机最多只能卖到1000多元一台,而凤凰制水一台立式直饮机售价达到了6280元。消费者看一眼就被吓跑了,对情况不了解的经销商,也觉得凤凰制水完全是在“牟取暴利、赚黑心钱”,所有的怨气全撒到了厂家头上……

  看着大厦将倾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刘小平唯一的办法就是维持——不利于销售的外形设计、价格等关键要素,短期内自已都无法去改变。不管产品卖掉了没有,成员的工资、房租、水电费等照样开销,甚至每人每月手机费都要报800元。这样的班子每年几乎要亏掉四五十万元。而另一方面经销商们依旧大为不满,那些狂轰的广告更像是“对着天空放炮,有些花拳绣腿的声响,而无实际的效果”。

  厂商之间的矛盾,在一种引而未发之中越积越深。

  覆水难收

  2003年上半年,脆弱的市场终于出现了混乱。这期间,有部分加盟经销商开始擅自抛售库存产品;有专卖店开始转卖其它的产品;而一些投资较大的省级经销商尾大甩不掉,干脆克扣下一级经销商的供货利润……

  令刘小平意外的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消息自己才得知。凤凰制水采取的是三级供货模式,层级过多使得企业的信息渠道严重堵塞,而直接对厂家负责的各省级经销商本身都有些违规的操作,自然有了问题也是默不做声。

  2003年4月,刘小平“几乎是含着眼泪”,熬了几个夜晚提出了两条并不算完美但“不得已而为之”的出路:一条路是清理混乱的市场渠道,重新招商建立新的渠道;另一条路是继续加大广告投入。

  方案交上去了,石沉大海。刘小平最终等来的却是本土派铺天盖地的“讨伐”之声。

  市场陷入困境之后,“打下江山”来的公司老员工一直心生不满。刘小平的救市方案无疑让本土派抓住了把柄,他们振振有辞地提出了三点“看法”:一,刘小平花掉了集团数千万元,换来如此市场效果,明显能力不足;二,做直饮机应该一个市场一个区域地突破,最终做全国市场,很显然刘小平南辕北辙,根本就不懂市场;三,刘小平的招数,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大举“烧钱”,自己搞出了问题,现在还要花数百万元来“折腾”救市……

  “最需要团结的时候”偏偏出内乱,刘小平气愤不已,在会上拍着桌子发狠话:“谁要再诋毁,请他立马写辞职报告走人!”老员工也不是吃软的角儿,与刘小平较上了劲儿:“你一个外地人有什么资格这样说话?!”

  两派相斗,老板必有取舍,最终陈玉书心理的天平还是偏向了“更为贴心”的本土派。刘小平的救市措施遭到了否定。

  2003年过后,陈玉书开始直接插手凤凰制水的经营,并且在费用上做了限制。刘小平还发现,老板甚至对凤凰制水这个项目都不再“感冒”。前一段时间才打到账上的回款,隔几天就被抽走做房地产去了。对于市场,陈玉书甚至有些心灰意懒:“不再投入了,以前的就当交学费吧……”听毕,尚存一线希望的刘小平顿时万念俱灰。

  老板与职业经理人本身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一旦彼此心有芥蒂,分手便不可避免。2003年8月,刘小平团队挂印而去。

  等待未有分晓

  那段曾经沧海的日子,在凤凰人心中留下了一个难言的隐痛。面对记者的采访,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愿意提起。

  对于凤凰制水的结局,“坊间传言”也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2004年,凤凰制水在老板陈玉书的带领下,开始了一系列重大调整。一是强行降低了产品价格,给了经销商更大的优惠政策;二是选取了江苏、上海、浙江等几个重点市场慢慢培育,只等时机成熟,卷土重来;三是营销的重心转移到了团购上来,毕竟高档小区、政府部门里面的人层次相对较高,注重饮水健康,对价格也不甚敏感。

  另一种说法是,凤凰制水做水3年,亏了近5000万元,老板陈玉书心灰意冷,萌生退意。2004年,凤凰集团将凤凰制水卖给了南京一家公司。据说签约之时,陈玉书心情复杂到了极点,拿起笔来又放下,反反复复好几次才最终落笔,随后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

  对于过去的那段经历,一位“大彻大悟”的凤凰人作了尘埃落定的注解:“凤凰制水付出的更多是经验而不是教训。毕竟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凤凰制水的任何做法都是对行业的一种积极探索。如果哪一天,这个行业真正兴盛壮大了,别忘了还有凤凰制水这个‘吃螃蟹者’留下的悲壮一笔……”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