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里
注:本文有剧透
国庆档的几部新片里,《爆款好人》不论是口碑还是热度都属于几乎垫底的水平。宁浩联合青年导演徐磊执导,宁浩担任监制,延续的又是《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中备受好评的“张北京”IP,也依然由葛优饰演灵魂人物张北京,按理说,票房和口碑不应该如此啊。
从早期以《疯狂的石头》为代表的多线叙事、复杂结构的黑色喜剧,到《无人区》这类融合西部片和公路片特质、以粗粝冷硬风格展现人性善恶角力的公路片,再到“张北京系列”与《红毯先生》,宁浩近年来的作品风格呈现出一种向简约转变的趋势,逐渐减少对叙事技巧上的繁复追求,试图通过简洁而有力的叙事,传达出对人性、社会与文化的见解。这样的转变与导演的处境、心态与精力有关,只要简洁中有真见解也未尝不可。
到电影院一探究竟,倒也真不能怪档期竞争激烈或者观众不识货,不是简洁本身的问题,是没有真见解。《爆款好人》有一个看起来特别新潮、特别当下的设定——它讲述的是一个短视频浪潮背景下的故事,可它对现实的理解与把握却相当“过时”。
张北京(葛优 饰)是一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儿子张小景(吴磊 饰)即将到来的婚礼,上台致辞的发言权被张小景继父取代,张北京心情郁闷。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北京与单身母亲小琴(李雪琴 饰)发生争执,这一幕被路人拍成视频并上传网络,张北京意外走红,成为网络红人“维权哥”。
突如其来的关注度和流量让张北京体验到名利双收的感觉,他想借此为自己的父亲身份正名。MCN机构找上门来,试图利用他的热度进行流量变现,这一切也带来负面效应。张北京经历了从迷茫到觉醒的过程,最终明白保持内心的善良和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张北京的故事,《爆款好人》试图展现互联网时代的荒诞,以及小人物在面对名利诱惑时的选择与挣扎。
《爆款好人》延续此前两部短片的风格,它仍然是一出地地道道的京味平民喜剧,“京味”本身构成电影的一大特色。所谓“京味”,即以北京这座城市为背景,展现普通市民的生活故事,传递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
比如人物的对话。北京话以其生动活泼、充满韵律感著称,影片中的张北京和他的两个老友都一口“北京腔”,对话往往夹杂着大量的儿话音和俚语,角色之间的交流贴近现实生活,也增添了趣味性和亲切感。
京味平民喜剧深植于北京的文化土壤之中,展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与社会风貌。《爆款好人》出现胡同、四合院、老城墙等北京特有的地标性建筑,张北京和好哥们经常在一家老北京铜火锅店聚餐……老北京味儿很浓。
小人物更是京味平民喜剧的灵魂。主人公多为生活在北京的普通市民,他们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市井气息,具有小人物的善良、机智与狡黠,也不乏生活的无奈与辛酸。电影中的张北京,贫嘴、好面子,但也热心肠、不失真诚。
葛优自个就曾是京味平民喜剧的代言人,新世纪前后,他与冯小刚合作的一系列冯氏喜剧,大多属于京味平民喜剧,当时的冯氏喜剧是电影市场的“爆款”。
为何能爆?一方面,在那个年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对于很多观众、尤其是那些刚刚进入城市或对城市生活充满好奇的观众而演,城市生活依然充满神秘感和新鲜感。京味平民喜剧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琐事如工作、恋爱、家庭关系等方面的细腻刻画,展现一幅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画卷,满足观众的想象和期待。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因素,彼时的京味平民喜剧精准把握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在社会快速变迁、新旧观念碰撞的背景下,人们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和机遇,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不确定性,既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也有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所带来的失落感。
创作者通过“顽主”的形象刻画,承载这种矛盾的时代思绪。“顽主”面临着生活的种种困境,却以一种玩世不恭、嬉笑怒骂的态度去应对,成为观众心中的“冲锋陷阵者”,替他们表达出在时代转折期的痛楚和无奈。许多观众经历着类似的生活变化和心理挑战,“顽主”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共鸣力。
这些年来,京味平民喜剧创作陷入巨大的颓势,除了观众对市民生活的想象已经破灭,还在于创作者无力找到一个类似于“顽主”那样可以调动、承载社会情绪的人物代表。
张北京可以吗?这直接决定了《爆款好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打动观众,有多少几率成为爆款。
《爆款好人》也是相似的创作思路,通过老去的“顽主”在互联网时代的“奇幻漂流”,折射互联网的光怪陆离。
比如网红崛起的荒诞和偶然。张北京本是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仅仅因为与李小琴的争执被路人拍成视频并上传网络,就意外走红,迅速获得关注度和流量。
比如流量的造假。张北京走红后,MCN机构找上门来,试图利用他的热度进行流量变现。机构通过打造人设、制造话题、操纵舆论、流量造假等手段,将网红打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
又比如网络跟风与网络暴力。张北京从“维权哥”转变为“戏精哥”的过程就是典型例子:起初他因勇敢发声赢得广泛赞誉,随后因一系列误会遭受全网黑评。在虚拟空间里,真相往往容易被情绪化的言论所掩盖。
电影所批评的这些网络乱象确有其事,可惜的是,电影对于互联网生态的呈现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独到的见解。观众对于这些套路已经司空见惯,没什么新鲜感。电影仅仅停留在互联网种种乱象的表面现象上,未曾触及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
残酷点说,张北京对于互联网的困惑,更多代表的是一批没什么网感的中老年人刚开始接触互联网时的困惑,并不是当代人对于互联网的普遍困惑;网红崛起、流量造假、人设崩塌等等,虽是备受诟病的乱象,但电影拍得如此轻浅,它们不足以构成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痛点。
从“顽主”到张北京,《爆款好人》彻底失去调动并承载时代情绪的能力,失去与时代的紧张关系与紧密互动,失去了真正的讽刺内核。
电影中出现的那些北京平民,只是导演认为的“平民阶层”。广袤的三四线城市或者小镇里的老百姓,大抵都觉得张北京的生活“高不可攀”。虽然张北京只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但他是北京人,是胡同里有独门独院小平房的老北京人。平时开开出租,与两个老兄弟吃火锅扯闲篇,有个帅气的儿子,有个漂亮的护士女友,前妻与她的第二任丈夫老温住在北京的大别墅——采访中宁浩提到别墅里蛙声吵到老温休息的桥段,来自于他的亲身经历……
功成名就的导演,一旦长期呆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对世界、对生活、对所谓平民的理解,也一定只是来自于他的生活圈。于是,简洁变成对社交圈的简单反映,以及对生活的简单理解。
之后张北京帮助单亲妈妈李小琴的一系列情节,几乎是荒腔走板了。李小琴的具体背景、性格特点以及她与张北京之间的关系建立都非常表面化,观众很难从有限的信息中感受到李小琴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对她所面临的困难难以产生足够的同情,张北京决定帮助李小琴的动机不够充分和合理;李小琴作为“新北京人”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现象,电影并没有给出深刻的社会分析或批判视角,而是将其简化为个体间的互助故事……
电影的最终落脚点是,网红网黑都是旋生旋灭,在生活中踏踏实实做个好人才有意义云云。这样的鸡汤不是不对,只是对观众来说不痛不痒。多数人一生都不会经历所谓网红网黑的经历,一旦成为网红,在流量的裹挟下人性要承受的考验,哪里是几句正能量的话能轻易打发的?
张北京的这些正能量的“北京好人好事”,如果在拼盘电影里可以起到风格的补充,有着不错的效果;但当它作为一个独立长篇时,它所包含的一切元素看似很新潮,其实电影缺乏对时代情绪的真正洞悉、把握与呼应,反而显得“过时”。
曾经呼风唤雨的大导演失去票房号召力,不是因为观众薄情,电影中cue了那么多回的张艺谋不还是市场的顶流;而是创作者态度的懈怠、作品的简单甚至肤浅,让他失去了观众的支持。
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