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六大行齐聚第14届金麒麟金融峰会,科技、低碳、养老,银行业转型走向何方?

2021-12-20 19:12:53 作者:金融研究院 收藏本文
A- A+

  12月13日至12月17日,由新浪财经主办的“第14届金麒麟金融峰会”隆重举行,五天五场主题论坛,监管机构代表、权威专家、金融机构高管等80余位中国顶级财经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分享金融业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变化,探讨金融大时代中那些备受瞩目的发展新方向。本周,新浪金融研究院将带您回顾五天论坛中那些不容错过的精彩观点。

  主题论坛“2021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于“第14届金麒麟金融峰会”议程的第一天举办。论坛以“未来银行之路:使命与担当”为主题,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和中信集团原监事长、中信银行原行长朱小黄以及六大行高管,均出席论坛并演讲。

  于学军:银行的治理结构及股东都应当公开和透明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表示,近几年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严监管发挥了应有作用。

  一是严格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以准确反映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风险暴露、规模效益等,并提足拨备,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从而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等,金融机构报表的真实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得以提高;二、影子银行的规模大幅压缩,风险得到明显缓释;三、关注和强化银行法人治理监管,增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并延伸到重要股东,实行穿透式监管;四、宏观货币信贷环境相对稳健。

  “严格讲,银行的治理结构及股东都应当公开和透明,没有理由藏着掖着什么。这几年我们加强法人治理监管,取得很大进步。最明显的变化是:尽管中国的银行业在治理结构当中仍存在许多顽瘴痼疾,比如不当的行政干预,重要股东资质低下,董事及高管履职能力不足,等等,但过去有许多不良股东热衷于控制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常将其当作提款机的现象,现在已大为减少,这股不正之风正在得到有效的遏制和纠正。”于学军说道。

  不过,现实的感受却是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压力并未减轻,风险防控的难度似乎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现实风险暴露等问题。于学军认为这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二是存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三是受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冲击。

  于学军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转型升级,中国经济的调整将会进入新的阵痛期,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会加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的转型发展将更加紧迫,压力会持续加大,这就需要银行业做好长期应对的思想准备,积极争取主动,在有效防控好各种风险的同时,寻求更强更好的发展。

  张文武:高水平打造科技自立自强,维护总体国家安全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在本届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能力,高质量履行金融使命》的演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张文武称,工商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坚持自主创新,带头打好银行业核心技术创新攻坚战,助力强链补链,有序推进信息系统创新工程,为维护金融稳定与保障国家金融安全贡献力量。

  此外,该行还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推动全行组织架构、管理流程、业务模式等数字化重构,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智慧化,积极发挥工行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徐瀚:数字化金融创新不能搞噱头、玩概念、做盆景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在本次论坛上表示,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社会各行各业的大背景下,在“智慧为民”这一话题上,“智慧”只是手段,“为民”才是最终目的,而“为民”最终要落脚到“多、快、好、省”这四个字上。

  “多”,就是要依托多渠道协同,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服务最广大的客户群体;“快”,就是要为客户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好”,就是要全方位多维度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省”,就是要尽可能降低客户各种金融服务成本,做到既省钱又省心。

  徐瀚称,银行应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银行自我革命。数字经济发展意味着社会生产力达到了新的水平,数字化转型要求商业银行调整原有的生产关系、适应新的生产力。为此,必须主动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解构、重塑传统的制度安排、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破除一切不适应数字化的陈规陋习,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新技术,真正建设一家数字化银行。

  王志恒:中国实现碳中和需数百万亿元资金支持

  中国银行副行长王志恒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守初心担使命,为全面绿色转型贡献金融力量》的演讲。王志恒表示,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在服务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责无旁贷。当前,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据估计,中国实现碳中和需数百万亿元资金支持,年均资金缺口近2万亿元,在可再生能源、土壤污染修复等领域缺口较大;绿色低碳技术仍处于攻坚期,碳汇、碳捕集、碳封存等技术应用性和商业性不足。”王志恒说道。

  王志恒认为,中国银行业要积极作为,抓好“五个加强”,实现“五个提高”,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第一,加强战略统筹,提高前瞻性;第二,加强机制建设,提高有效性;第三,加强产品创新,提高适配性;第四,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稳健性;第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互惠性。

  胡昌苗:坚持落实“租购并举、房住不炒”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胡昌苗表示,建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国有大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使命,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社会民生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以新的金融思维大胆创新、主动作为,以“三大战略”为着力点,开启“第二发展曲线”,努力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探索出银行创新发展之路,在助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体现责任和担当。

  具体来看,包括保持战略定力,以新金融行动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主动拥抱变化,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新的金融思维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坚持义利兼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守牢风险底线,稳中求进,依托全面主动智能的风险管理体系保障各项业务行稳致远。

  胡昌苗称,积极倡导住房租赁战略,坚持落实“租购并举、房住不炒”,以住房租赁盘活社会资源,助力解决大中城市租购平衡问题,满足城市新市民的居住需求,纾解住房焦虑,防范房地产市场的“灰犀牛”风险,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周万阜:养老金融既要服务好“已老” 也要服务好“未老”

  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新时代零售金融的使命和担当》的演讲。周万阜表示,零售金融要服务好人民的养老和享老需求,既要服务好“已老”,也要服务好“未老”。我国老龄人口规模日益扩大,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预计到202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都将带来深远影响。

  周万阜指出,从短期看养老供给暂时能覆盖养老需求支出,但长期看,第一支柱替代率不足、第二支柱覆盖率偏低、第三支柱刚刚起步的养老供给状况将会给养老事业形成很大挑战。对解决这个问题,金融机构应当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作出特有的贡献。

  姚红:商业银行应将“双碳”目标融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姚红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发展绿色金融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演讲。姚红认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商业银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商业银行应提高站位,将“双碳”目标融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对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积极创新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产品;加强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加强气候融资项目碳减排等相关信息披露。与此同时,正确处理煤炭、煤电企业融资与绿色发展的关系,有序推进碳减排,不搞‘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不谈‘煤’色变,助力高碳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姚红说道。

  方合英:低碳转型创造巨大投融资需求,金融机构迎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信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方合英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开启未来银行之路》的演讲。方合英表示,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快进键”,正在驶入“快车道”。低碳转型将创造巨大的投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将迎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方合英进一步表示:“从长远和未来看,我认为任何新产业的快速壮大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是构建起“生态”。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个成熟的金融生态,这需要政府、交易所、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等各方通力协作,构成良性循环的生态链,在这一过程中,中信银行将全面深度参与,不断将绿色金融理念与自身业务相结合,特色化、体系化推进自身绿色银行建设。”

  潘卫东:商业银行应抓住当前数字化转型机遇

  浦发银行行长潘卫东在论坛上以《创新模式、数据驱动,高效服务实体经济》为题发表演讲。潘卫东表示,随着数字化的加速,每天社会经济和生活各类活动的数据都在爆发式增长,需要管好“数据”这一无形的高价值资产,让数据发挥更大的价值。

  “众所周知,数据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只有被重复使用、多场景运用,数据的价值才会越来越高。孤立的数据不但不能充分发挥数据潜能,反而会因为某些数据超过‘保鲜期’而价值损耗。因此,就需要打造数据价值流通的基础设施、机制和生态,破解数据‘不敢流’、‘不想流’、‘不易流’的难题。”潘卫东说道。

  潘卫东称,数字经济时代下,商业银行应抓住当前数字化转型加速的机遇,以数据为驱动,构建数字化服务新模式。浦发银行亦将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在数字化创新转型的跑道上,与各行各业并肩同行,为“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张健华: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内在需求

  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打造绿色金融特色 实现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演讲。张健华认为,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是我国经济金融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如何把握“双碳”目标催生的投融资机遇,防范气候变化给金融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具体来看,银行要按照“双碳”目标顶层设计要求,从组织架构、产品服务、风险管控等各个环节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多渠道满足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将企业社会责任与银行业务有机结合,探索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李伏安:金融要积极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渤海银行董事长李伏安看来,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金融要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积极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

  李伏安称,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的先导,而金融是数字化转型较快的行业,一直以来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相辅相成。为有效服务经济的产业数字化,金融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金融科技,全面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实现经营理念、管理流程、业务模式、产品设计、组织管理的持续革新,提升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

  此外,银行也应强化科技赋能,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商业银行要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战略规划、制度和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运营管理之中。着力在理念、宗旨、愿景等方面充分反映和体现支持绿色金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在战略规划、战略目标、风险偏好的监督、考核、评价等方面,充分考虑推进绿色金融落地的思路和路径。坚持将绿色金融纳入ESG全流程管理,打造完整规范的数据体系,形成数据价值创造的能力。

  张晓蕾:中国绿色转型将带来广泛的国际合作机遇

  渣打银行(中国)行长张晓蕾在本次论坛上表示,据渣打估算,为达成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国需高达127-192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相当于平均每年投资3.2-4.8万亿元。绿色金融在为清洁能源融资和支持低碳转型融资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给渣打这样的外资银行深度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本地市场能力建设和产品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张晓蕾说道。

  张晓蕾认为,具体来看,外资银行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有四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有关标准,即通过对标境内外金融市场的绿色标准,引入国际投资者助力中国企业的绿色转型;第二条路径的重点是推动转型,即根据高碳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需求,推出创新的转型融资产品;第三条路径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即对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绿色融资需求,支持 “一带一路”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第四条路径是积极参与碳市场体系建设,探索碳金融产品的运用。

  宋跃升: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让绿色金融进入主流视野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表示,目前全球能源转型、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让绿色金融进入主流视野,金融机构大有可为。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碳中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最大公约数”。尤其是中美两国,在油气开发、温室气体排放、高耗能排放产业结构转型、管理运输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近年来,中美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联合中心、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也充分凸显了合作前景。他认为,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金融机构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具有重要的赋能和支撑作用。

  “在国际上,像我们这样的外资金融机构可以灵活运用丰富的国际经验,助力中外形成可测量的标准体系、多层次的交易流通市场、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等;在国内,金融机构也能够通过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定向融资,来推动国内的能源转型,助力中国在世界能源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宋跃升说道。

  朱小黄:低碳文明时代的金融发展

  中信银行原行长朱小黄为本次论坛做总结发言。朱小黄指出,未来的金融发展不应仅仅是在现状之上加上一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而应该从整个时代变化的角度出发,考虑低碳时代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低碳时代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等基本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考虑金融如何发展和金融如何支持实现低碳。

  朱小黄认为,目前而言,由于技术的限制,低碳与高质量的生活是一对矛盾。人类现存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碳排放基础上的。维持现存的生活方式,就必然保持相应的碳排放。从异度均衡理论出发,站在未来对当前的要求,或者站在当前对未来负责,从根本上讲要改变现存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生活价值观念,使碳排放与生活方式在方向上保持良性互动。

  朱小黄指出,完善落实低碳文明时代的金融经济体系的前提是完成碳计量。只有将碳排放标准化计量,明确企业的碳排放额度、碳排放量等数据,才能实现将碳资本化处理,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市场可以进一步实现碳排放权的交易,通过定价机制引导社会减排成本最小化;金融部门可以进行企业的碳信用评估,完成绿色金融产品估值,完善绿色金融的发展;政府可以以碳排放量为依据,完善碳中和路径的顶层设计。这样,经济措施方能落地实施,引导整个社会向低碳文明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文章关键词:

作者

金融研究院

金融研究院

金融研究院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