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如何助推经济转型?看各路大咖为东北振兴大计建言献策

2020-09-07 20:42:49 作者:新浪金融研究院 收藏本文
A- A+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面对复杂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按照中央“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加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推进东北振兴和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如何有效推动东北振兴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东北振兴和亚洲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基于此,9月5日—7日,由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中国国际商会与新浪财经联合主办的“2020东北亚经济论坛”在线上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以及商务部原副部长房爱卿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分享真知灼见,为东北全面振兴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陈元:

  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东北全面振兴

  面对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推进更高水平的东北全面振兴?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东北全面振兴,对我国产业链完善和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工业、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根本;二是通过全面振兴,补齐东北产业结构短板,有助于释放内需潜力、延伸产业链条;三是通过全面振兴,实现东北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市场联动发展。

  陈元认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对我国应对当前局势、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日益重要的战略作用,必须要加快战略推进,并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水平实现全面振兴。在思想认识上,要把东北振兴看作我国经济实现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地。在规划要求和目标上,要制定更高标准。相关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要瞄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要比肩长三角、粤港澳等先进区域水平;要最大程度缩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时间,加快新兴产业布局和发展速度,完善产业链。

  陈元强调,要把东北的历史问题放在新时代更高标准的创新发展中解决,真正将东北建设成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区域,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戴相龙:

  推进新形势下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认为,发展东北振兴新局面要在五大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和发展民营企业方面有重大突破。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东北三省有望在推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航天航空、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核电装备领域和关键性技术突破和成果运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努力把沈阳建成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提升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巩固长春区域创新中心功能。更好发挥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东北三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5个盟市的合作。

  四是强化东北经济开放区联动效应。现有的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新成立的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需要共同探索园区的产业协作和开放机制。进一步促进东北经济开放区与上海、天津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经验交流和政策联动。

  五是争取落实重大建设项目。其中,包括与俄罗斯有关部门、地区合作,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建设出口中国的畜产品基地。

  房爱卿:

  东北亚老工业基地应发挥自身优势在“双循环”中加快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抓住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迎来振兴?商务部原副部长房爱卿认为,要加大周边开放力度,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打造多边双边开放的新高地;打造国家平台开放新高地;打造沿海沿边开放的新高地。

  房爱卿还建议把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东北“十四五”的重点任务,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更大力度推进“放管服”改革,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简政放权、清除隐性壁垒、规范涉企收费,保护产权、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和透明度。

  韩永文:

  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激发东北全面振兴发展潜力

  如何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激发东北全面振兴的发展潜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秘书长韩永文认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

  韩永文指出,东北要通过更加积极的市场化改革、更加开放的脚步增强市场的发展活力,尽快提高东北地区服务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能的高质量的供给能力,将东北的优势和潜力最大化发挥出来。此外,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以更高层次开放为抓手,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新东北。

  王一鸣:

  以新基建为契机推动东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后疫情时期,全球将迎来新一轮创新高潮,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将构建新的产业生态,重新定义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形成更强大的创新活力,并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东北地区是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制造业在激发市场活力和推动转型升级上取得积极进展,但面临的内外形势和竞争压力依然严峻。面向未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发展和我国数字经济迅速兴起的背景下,抓住国家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东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数字化和现代化水平,对东北振兴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许宪春:

  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 努力促进东北振兴

  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走向数字化”(Going Digital)的国际议题,明确了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战略定位,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也对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认为,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占比大,经济下行压力大,近年来新旧动能转换艰难,增长放缓。推动数字化转型,对促进东北地区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定位也具有重要意义。

  于平:

  东北亚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重要方向

  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区域化仍然是合作的基础和出发点,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中国贸易促进会原副会长于平表示,东北亚地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方向。中日韩是本地区体量大、影响力强的经济体,他们之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区之间及对区域外的合作。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概念提出及合作历程有30多年了,实际合作中也有不少的进展和成果。

  徐林:

  补足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短板

  谈及东北地区优势所在,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原司长徐林认为,东北地区的优势就是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是从东北开始的,所以东北在重化工业、在机械装备工业领域有着非常好的基础。这种基础有技术的、有人员的,包括制造业的整个体系、产业体系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此外,徐林指出,东北未来的振兴应该要有区域重点,从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地理分布表现出的规律性来看,一个地方的振兴,最终是由这个地方的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圈,或一些中心城市所带动的。

  王洪章:

  东北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独到优势

  谈及东北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的独到优势时,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洪章指出,东北独有的工业基础和战略资源优势使国内自循环方有可能,同时,东北产业链条中,其中科技和市场两个高端尚有欠缺。这些优势是实现振兴的宝贵基础,欠缺则是难得的可加快发展的空间。

  王洪章认为,东北振兴还有“向东方“的优势。“西方不亮东方亮”,在中美脱钩的严峻形势下,国际贸易合作中的天平,向亚洲、东南亚,特别是东北亚区域倾斜,是大势所趋。东北加上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二连浩特到满洲里,黑河、图们江到缓芬河以及大连等四个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各类自贸区、开发区、试验区、保税区,产业中心和产业集群,已经星罗棋布,足以支撑东北全方位对外开放。东北亚渐趋缓和的地缘形势,中日韩自贸谈判也有重启的可能,等等这些,需要我们去抓住机会。

  周天勇:

  改土地、增收入、扩内需 启动东北经济内循环动力

  推动东北经济内循环动力的关键何在?东北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认为东北最有优势的是就是土地要素。东北有3.23亿亩耕地,占全国的16%。中国可利用土地的比例,东北比例最高,因为大部分是平原,而且没有什么高山峻岭,气候、纬度条件都很好。

  在周天勇看来,东北作为国民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地区,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市民有收入,消费有需求,产品能卖得出去,而且农民和市民都有资产、有财富、富裕起来,这就是东北振兴的关键。

  邓庆旭:

  讲好东北故事 书写东北振兴崭新篇章

  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既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又要直面风险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新浪高级副总裁邓庆旭认为,振兴东北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邓庆旭表示,明年我国将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也将开启新的征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浪财经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一如既往的秉承客观、准确的态度,关注并记录东北经济发展的点点滴滴,更好服务于东北振兴。我们愿与大家共同努力,讲好东北故事,书写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进和

文章关键词: 银行业 新冠肺炎

作者

新浪金融研究院

新浪金融研究院

新浪金融研究院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