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银保监会齐亮相 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将如何缓解疫情影响

2020-02-07 23:18:04 作者:新浪金融研究院 收藏本文
A- A+

  文/周童

  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出席发布会,就市场关心的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将如何操作以缓解疫情影响等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复。

  金融行业如何应对疫情?

  在发布会上,潘功胜指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在开市首日出现大幅调整之后,在过去几个交易日,股票市场企稳回弹,人民币汇率仍然呈现有升有贬、双向小幅波动的特征。这表明了中国金融市场韧性增强,中国金融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谈及金融业如何应对疫情,潘功胜表示,一是保持金融体系充足的流动性。2月3日和4日,人民银行超预期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两天累计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保持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发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信号,稳定市场预期。

  二是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如期开市,并平稳运行。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确保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行、交易、清算、结算等业务正常运转,维护金融市场平稳有效运行。

  三是强化对疫情防控的金融支持,保障民生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2月1日,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了30条政策措施,要求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开设支付、国库、外汇、现金、信贷、金融基础设施的服务通道,简化业务流程,减免相关费用,保持金融服务的连续性和便利性。人民银行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实施优惠贷款利率,加强对重要医用、生活物资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继续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周亮还具体介绍了银行保险业在疫情防控当中所做的工作。一是银行保险业系统做好自身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三个到位”,即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二是保障金融服务的安全和顺畅。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对所有的银行网点进行消毒清洁,确保安全。要求合理安排营业时间,保障基本的金融需求服务和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特别是鼓励发挥线上的作用,减少人员到实体网点去办事,便捷方便群众。

  三是强化对受疫情影响群众的金融服务。要求银行在信贷政策上对受疫情影响的群众给予倾斜,比如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个人还款安排。保险机构要优先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客户出险的赔付。

  四是加大对疫情防控一线企事业单位的金融支持。口罩、防护服、医药消毒水等生产企业在加班加点工作,金融一定要给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撑。对接医院、医疗科研和企业,通过减免手续费、简化业务流程、开辟快速的通道、发挥银行信贷、保险保障和融资担保等各方合力,向疫情防控一线的单位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服务。

  五是做好对受困企业的金融服务。因为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有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这些企业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要求银行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和压贷,特别是对于重点疫情的区域,要有区域性的融资政策,更加优惠,加大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的措施,提升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的金融供给能力。

  六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采取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帮助部分上市公司度过难关。积极参与货币市场的融资,适度增加债券的投资,进一步增加理财公司的数量。

  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来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

  疫情对国家去杠杆的政策有什么影响?对此,潘功胜称,第一,近年来,在多种政策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宏观的总体杠杆率水平已经近十个季度维持在250%左右。

  第二,结构性的去杠杆取得明显的效果,企业杠杆率的水平一直在趋于下降状态,较2017年高点,这两年下降了5-6个点,家庭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水平的增速也是趋于下降状态。

  第三,我国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来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国际上主要的经济体中,中国的货币政策仍然是少数的处于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

  第四,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杠杆率、通胀预期、汇率等内外部平衡多重因素。在疫情的背景下,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保持经济增长更具有重要性。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将认真研判,把握好度,平衡好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和稳杠杆的关系。

  针对央行是否会继续考虑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进一步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潘功胜表示,从现在市场运行来看,公开市场7天和14天的中标利率较前期下降10个基点,分别是2.4%和2.55%。在量增价降的背景下,整个金融市场利率也在下行。2月6日,银行间市场的隔业回购利率和7天回购利率分别是1.8%和2.3%左右,应该说走势是非常平稳的。

  潘功胜表示,LPR就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这是贷款的最优报价利率,是由18家报价行报价形成。市场整体利率变化,会在贷款利率方面得到反映。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利率变化会影响LPR预期,现在市场预期下次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的中标利率和2月20日公布的LPR,也会有较大概率下行。LPR调整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具有比较强的影响,有比较强的指导性和方向性,因为银行贷款利率是在LPR的基础上加点形成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根据市场整体利率的变化来调整加减点幅度。

  在货币政策方面,潘功胜表示,接下来一是要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强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报价利率传导机制,也就是LPR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三是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像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这样一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疫情之下企业承压 融资难融资贵如何缓解?

  疫情冲击之下,小微企业承受着巨大经营压力。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周亮在发布会上表示,对于小微企业受疫情的影响出现的暂时性的困难,银保监会指导银行、保险机构采取了多种帮扶措施。今年将重点从增量、降价、提质和扩面四个方面着手来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增量,是单户授信1千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要实现“两增”,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的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上年水平;降价,就是要努力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综合成本进一步降低;提质,就是要努力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信用贷款、续贷和中长期贷款的比例;扩面,指的是新增贷款要更多投向首次从银行机构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即提高首贷率。

  周亮介绍,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增加有效供给,商业银行要单列小微企业的信贷计划,对分支机构要层层分解,压实责任。同时,发挥好政策性银行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支持其运用资金优势,与中小银行规范开展面向小微企业的转贷款业务。重点支持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的投放。引导银行细分小微企业的客户群体,形成小微金融市场既相互竞争又各有侧重的格局,促进金融服务的下沉。

  二是优化信贷结构。在监管的评价体系中,设置专项的指标,强化政策导向,引导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首贷和续贷的力度,丰富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的产品,更好的匹配和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是进一步推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指导银行机构根据LPR的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督促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发挥低利率融资的头雁作用,重点指导使用了支小再贷款和政策性银行转贷款低成本资金的中小银行也要降低贷款利率。同时,严格查处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不合理收费问题。

  四是进一步落实差异化监管政策,优化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分类制度,全面落实授信尽职免责的政策,适当提高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健全敢贷、能贷和愿贷的长效机制。

  五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效,进一步丰富信息数据,改进小微企业授信的审批和风控模式,提高信贷的响应、审批、发放效率,降低小微企业的申贷成本。

  六是加强信用信息的整合与共享,通过深化与发改委、财政、税务、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合作推动地方政府完善信用信息的平台建设,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信用信息的支撑。

  潘功胜也指出,今年以至今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仍然是金融系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需要改革完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和税收政策,完善针对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政策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从大的层面来说,需要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工程,完善内部的资源配置、绩效考评、风险评估、尽职免责、金融科技等政策支持。要会同地方政府完善信用信息、风险分担等机制建设。”

  针对疫情是否会造成小微企业不良率上升的问题,周亮表示,2019年普惠性小微企业的贷款不良率为3.22%,比2018年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本次的疫情对小微企业,特别是住宿、旅游、餐饮等这类小微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总的来看,总量不会太大。

  周亮认为,根据预判,不良贷款率会有所上升,但是从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行情况看,去年已经化解了2.3万亿元不良资产,小微企业的不良占比较小,银行业拨备覆盖率达180%以上,有充足的资源应对不良率的上升。要从长远角度看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疫情是暂时的,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回旋余地看影响很快就会过去,不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赵子牛

文章关键词:

作者

新浪金融研究院

新浪金融研究院

新浪金融研究院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