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林研究员:入世后应该高度重视经济安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 16:20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常菁 罗科发自北京 中国入世已达三年,在这三年中“入世”这个因素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利弊评说也逐渐增多。对此,记者采访了WTO领域的权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三年前,张汉林曾作为唯一特邀嘉宾主持了中央电视台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全程直播。
第一财经日报:随着外资的引进,国内开始出现了外资溢出负效应的说法,你是如何看待中国“拉美化”的说法? 张汉林:我不赞成中国“拉美化”的说法。入世三年以来,吸引外资投资的力度是越来越大,但外资越多并不代表中国对外资投资的依赖程度也正比例地增大。原因有两方面:目前我们有些关键领域像农业、石油等行业并没有对外开放,因此不可能出现外资控制我国经济命脉的结果;还有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大,自我回旋余地很大,这是任何一个拉美国家都无法相比的。 第一财经日报: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如何看待入世对中国中西部经济的影响? 张汉林:现在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入世之后,我国已经出现了新一轮的地区不平衡。在加入WTO之前,国内不少专家和学者预测中西部经济发展会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但是入世三年后,我们却发现中西部经济和东部经济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富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对此,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切实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外贸发展较为滞后的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更要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如果因为财力紧张或困难放慢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从而减缓进出口贸易速度和利用外资的速度,将对整个地方经济产生更大的消极影响,也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拉大地区差距。 第一财经日报:请您选择一个行业,具体谈谈入世三年对这个行业的影响。 张汉林:我想在这里谈谈汽车行业。入世前专家学者对汽车行业的开放很不看好,觉得会一泻千里,政府也表示担忧。但结果,很多人没想到汽车行业在入世三年来能取得如此高速的增长。三年间,我国三次下调进口关税,一直受到高度贸易壁垒保护的汽车市场逐步、有序开放。国内新增轿车500多万辆,其中大约400万辆为私人购买。商务部一份报告认为,今年中国汽车总产量将首次超过500万辆,增长13%左右,其中轿车240万辆,增长16%左右。中国汽车产量连续4年每年上一个百万级台阶,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前所未有。 不过我们不能只简单看到国内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我们还应看到背后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到,入世三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没有真正的民族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也没有形成。而日韩两国在经过了简单模仿和引进技术之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研发能力,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我国汽车工业仍旧按着目前的思路发展下去,一二十年以后,国有资本在汽车行业中的价值究竟还能有多大就值得怀疑。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一定不能为了只追求发展速度,而忽略了民族品牌的建立和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培养。 第一财经日报:您近来对入世后的行业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安全比较关注,对经济安全,你有何建议? 张汉林:我主张国家应该高度重视经济安全。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简单地消极防守。就粮食安全问题,我国要建立完善的进出口预警系统。同时由于在农业投入方面存在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发改委、水利部等多头投入,导致部门职能不清,资金利用率低。所以我建议国家应成立一个“大农业部”或者“农业发展委员会”,来统筹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问题。还有反倾销已经成为中国扩大出口的重要障碍,国家也应积极建立和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插图/苏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