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伦敦出发--借力全球动力之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0:45 《商界》杂志
从伦敦出发 ――借力“全球动力之都” 泰晤士河蜿蜒流过伦敦,在它的北岸,有一个1.4平方英里的“城中城”,那就是伦敦金融城。 如果说曼哈顿是纽约金融业的心脏,那么伦敦金融城就是伦敦金融业的心脏。 伦敦由32个郡组成,而伦敦金融城是32个郡中最小、最古老的一个。不过,在伦敦人的嘴里,伦敦金融城还有另外一个更流行、更亲切的名字――“那一平方英里”。这是因为伦敦金融城占地1.4平方英里(约5平方公里),正是伦敦这座城市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 金融城和整个伦敦市一样,不像纽约曼哈顿那样高楼林立。金融城里大都是老房子,房屋一般只有四五层,古典艺术建筑随处可见,二三十层的高楼大厦寥寥无几。全城只有一座摩天大楼,是名为“42号大楼”的大厦,它高185米,因有42层而得名,是瑞士再保险公司等许多国际公司的所在地。金融城从外观上看其貌不扬,它内在的魅力需要慢慢品味。 金融城还有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它的外表是不锈钢,各种管道裸露在外,电梯沿着金属墙面上上下下,冷冰冰的,但里面热火朝天,人声嘈杂。这就是著名的劳埃德公司所在的大楼。劳埃德并不是一般保险公司,而是世界最大的保险交易市场,它的作用有点类似证券交易所。 伦敦金融城尽管属于伦敦,但是座名副其实的“城中城”,它有自己的市长、法庭以及近千名警察。据说,连英国女王想进城,也要先得到市长的同意。这也充分体现了金融业在英国受重视的程度。 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英国和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心脏,即便是英国历史上“日不落帝国”的显赫一去不返,也没有削弱它的地位,始终是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带。 伦敦金融城面积虽小,却是英国的经济中心。根据英国政府2006年统计数据,整个国家1/3的金融业务都集中在这里,这块弹丸之地的GDP居然占英国GDP的3%,而且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10%,是英国经济总体增速的3倍多。伦敦金融城更是世界上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地方,金融城的外汇交易额、黄金交易额、国际贷放总额、外国证券交易额、海事与航空保险业务额及基金管理总量均居世界第一。 全球的金融家想要做任何生意,十拿九稳可以在伦敦金融城内找到。由此,伦敦金融城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有人更形象而优雅地将伦敦金融城称为“全球动力之都”。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由于世界各大银行均将其全球股票战略部门设在伦敦,伦敦金融城里的美国银行多于纽约的美国银行,日本银行也多于东京的日本银行。 伦敦是一个为全世界服务的城市,它的人才也来自全世界。有人统计,来自各国的金融、法律、媒体等专业人才足有百万,这个数字比欧洲许多大城市的总人口还要多,比如德国的法兰克福也是一个有名的金融中心,但人口只有60多万。 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的各类人才,收入和各种福利都很高,但工作也异常辛苦。由于全球各大股市24小时接连运转,很多人每天工作至少12个小时。不过每年三四月份发年终奖时,他们便成了全英国最值得羡慕的人群,据说2006年金融城从业人员获得的奖金就高达200亿英镑,差不多是3000亿人民币,对于金融城的30万雇员来说,每人平均100万人民币,而且还只是奖金。 难怪有人说,“在欧洲,伦敦金融城是唯一一个为别人打工还能每年赚上100万英镑的地方。” 2006年,伦敦以人均65138欧元(约66万人民币)的GDP在欧洲各大城市中遥遥领先,比排名二三名的卢森堡和布鲁塞尔高出差不多20%。这中间,金融城的贡献自然首屈一指。 很多人不知道,伦敦是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最多的地方。迄今为止已经有59家中国企业在伦敦证券交易上市,超过纽约、香港、新加坡。其实,不仅是中国企业,2006年一共有367家各国企业在伦敦上市,共融资1040亿美元,超过纽约交易所(400亿美元)和纳斯达克(290亿美元)的总和。2007年上半年,伦敦交易所为全世界的企业融资金额再次超过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之和。 伦敦证券所交易主要由主板和创业板(AIM)构成,其中创业板尤其值得一提。 和很多资本市场让人望而生畏的高门槛不同,企业在AIM上市,没有最低规模限制,不需要财务历史,不需要公众持股限制,申请上市的材料也不需要经过交易所或者英国上市管理署的审核,只需要得到保荐人的提名即可。 从某种意义上说,伦敦的创业板是全世界最容易上市的地方,不仅上市速度快,而且融资费用低,融资金额灵活,对全球中小企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正是这种原因,AIM在成立以来短短12年中飞速发展,和纳斯达克一起成为全球两个最成功的创业板市场。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准了AIM。2007年1~7月,就已经有8家中国企业登陆AIM。 除了可以上市,伦敦对于中国企业还有另外一层重要意义。 英国费兰砥(Ferranti)投资公司是一家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为宗旨的企业,其创始人费兰砥先生向我们介绍,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中国和西方的企业都必须在全球分工的视野里重新审视相互的竞争与合作,这给中国企业提供了通过西方资本市场并购来走向国际市场的绝佳历史机遇。 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低,但品牌在国际上不知名,销售渠道也往往局限于在中国,因而利润空间较低;西方企业有着更被国际熟悉和认可的品牌,渠道也国际化,但生产成本太高,因而利润空间同样有限。如果通过并购,就能把两者的优势相结合,必然会大大提升利润空间和股东价值。 费兰砥认为,中国的重型机械、轻型和精密机械行业,以及电子、软件等企业,都有竞争优势,可以利用这种战略走出去。 事实上,自从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金额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2003年还不足30亿美元,2006年达160亿美元,2007年估计突破要突破300亿美元。不过,费兰砥认为,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还将会猛增10倍,达到3000亿美元! 有趣的是,英国似乎从不担心外国资本跨国收购英国资产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目前,英国很多银行、港口、水电气等公司的产权都属于海外资本所有。 在伦敦,似乎什么都可以卖。就在我们赴英国采访的前两周,卡塔尔金融投资局居然看上了伦敦证券交易所,而且成功买下了伦敦证券交易所20%的股权。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