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经济》2005 > 正文
 

经济:日本民间和媒体厌华情绪缘何空前高涨(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 10:39 《经济》杂志

  民调误差的反作用

  学者功夫欠佳,做出来的民调结果激化中日民间感情上的摩擦,经媒体放大后,两国民间甚至要相互憎恶了。

  2004年9到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做了一项中日舆论调查。该调查结果公开后,日本舆论哗然,好好地热闹过一阵子。

  日本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日本有亲近感的中国人,只有6.3%,不亲近或很不亲近的则有53.6%,回答一般的人为35.5%(注:日本研究所统计的百分比只有95.4%,没有达到100%。以上数字除可在媒体上找到外,可参考《日本学刊》2004年第6期)。他们得出了一个很清楚的结论,就是“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强,应该引起中日双方的高度重视”。

  不过,北京街头开日本车的人没有见减少,听日本音乐会的人把钱包中的最后几块钱都拿出来了,在日本文坛上褒贬不一的渡边淳一,在中国他的小说快把机场、书店的书架撑破了。中国民众怎么会如此“不亲近”日本呢?

  在日本留学十余年,曾任神户大学副教授的刘志明,回国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当了一名研究员。刘志明对《经济》说:“中文中的‘亲近’是指亲密而接近,日文中的‘亲近’指的是关系不那么疏远。”刘志明没有多说,记者的理解是,日本研究所没有把中文、日文的意思搞明白,大概是把日本学者常用的提问方式,没有经过翻译就拿到了中国,结果得出了53.6%的中国民众对日本没有亲近感的谬论。

  2004年11月23日,日本共同社摘译了日本所的调查结果,《54%的中国民众对日本没有亲近感》成为标题,第二天保守的《读卖新闻》详细地发表了该报翻译的调查结果,以后还在社论中谈到中国对日舆论的偏激。12月日本总理府的民调立即显示出了他们的结果:喜欢中国的人比率下降10%,讨厌中国的上升了10%。中日民众开始的相互憎恶,成了中日媒体的报道重点。

  社科院日本所的一个翻译错误,在被刘志明指出以前,像发现了新大陆的消息一样,从中国传到日本,又从日本返回到中国,让两国民众的相互不信更深了几层。

  邦交情绪化与政治僵局

  中日两国媒体在报道上的摩擦,看似公正的调查结果披露,使中国民众对日本问题的敏感情绪增加。而一些官员的做法更有可能让摩擦加剧,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经济》记者去见一家日资企业的广告公司副总监张先生时,听他讲了这么一件事。

  一个地方政府的团体要搞一次活动,希望能拉一些赞助,并找到了张副总监的广告公司。张总觉得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比较重要,想推荐一些日资企业去赞助。他刚把这个想法和对方说出,对方立即变了脸,说不用了。张总问,是不是对日本企业有意见。对方答不是。再问是什么原因。对方说:“我恨日本,我宁可不办这个活动,也不愿意让日本人来插手这件事!”

  张副总监非常的诧异。一个应该比较冷静的政府官员,如此锋芒毕露地谈对日本的感受,在张总工作的二十多年里还是第一次见到。酒桌饭局上,几杯酒下肚,免不了露出对历史上的一些问题的真实看法。但大白天,两个非常冷静的中国人,突然在日本问题上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这让张总张开的嘴一直没有说出话来。

  当把眼光从微观(媒体内的矛盾、民调、极个别官员的言论)转向宏观,展望中日政治格局时,似乎也很难找到中日政治关系在近期内能有所好转的迹象。

  暂不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特意邀请李登辉访日、日本军事战略矛头直指中国这些现象,也不想去分析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义、外务大臣町村信孝的新保守派言论,从目前的中日两国的舆论上看,难以发现要求打破现状、在建设一个新的良好的中日关系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动向。

  (详情请见《经济》杂志3月号)

[上一页]  [1]  [2]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