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什么在主导美国制造业就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 13:30 国际商报

  前言:所谓“中美贸易的巨大不平衡造成美国制造业大量失业”的说法应当彻底推翻。因为美国失业最严重的年份,对华贸易逆差是减少的。而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时,就业却在增加。近年的事实也表明,美制造业就业的变化,没有一年同其全球贸易逆差相关。严格的计算也证明,是经济周期的变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左右了美就业率的升降。美制造业就业问题被严重夸大了。我们现在要积极推动同美多渠道、多方式的沟通,同时利用美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探讨同美夕阳工业进行双赢式合作的道路。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质疑“美国制造业就业与中美贸易不平衡相关”的责难

  □ 本报记者 何伟文

  6月3日,在美商务部举行的关于中国市场经济问题听证会上,美制造业协会代表提出,中国去年对美的贸易顺差达到1240亿美元,致使美制造业2001年以来失去200多万个工作机会。

  一个时期以来,许多美政府议员、官员和民间工会人士及学者也不断就此问题对我提出责难。作为推论,美34名联邦议员联名提出对中国产品征收27.5%的附加税;美对我产品的反倾销案也络绎不绝;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更是喧闹一时。

  但是,在所有责备者中,并没有人就此进行科学求证,也没有人能够以数字和事实证明美制造业的大量失业是中美贸易的巨大不平衡造成的。我相关机构对此说法虽反复反驳,但同样缺乏扎实的数据支持。因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数字和事实,对此问题给出科学结论。

  1999—2003年,美经济经历了从高涨到衰退再到复苏的周期过程,如果把这几年中美商务部对华贸易逆差统计(暂按其统计)与美劳工部就业统计和制造业生产工人失业统计作个对比,立刻可以发现,两者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尽管1999—2000年美对华贸易逆差大幅增长,但美就业总人数也在大幅增长,生产工人的失业数反而在减少。2001年,美减少了对华贸易逆差,但美非农业就业人数却减少了178.2万,生产工人失业数则猛增30万。虽然该形势在2002得到明显好转,但其就业总人数只减少56.3万,不足上年三分之一;生产工人失业数只有3.3万,仅为上年九分之一。同年美对华贸易逆差却增至200亿美元。2003年,美对华贸易逆差继续增加达208亿美元,但美就业减少反而急剧缩小到6.1万人,即上一年的零头。生产工人就业数则猛增,失业人数减少21.5万。从这些数据来看,对华贸易逆差并不是美工人失业增加的原因。

  1997—2003年,美对华贸易逆差只占美对全球贸易逆差的20—25%左右,那么是不是美对全球的贸易逆差总和促成了其制造业就业的减少呢?经按同样方法比较,有趣的是,两者间竟然也没有关联。

  2000年美逆差大幅增加1045亿美元,就业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1万人。2001年美逆差和就业同步减少,2002年其逆差重新大幅增加,就业减少数却不及上年六成。2003年其逆差增加更多,就业数却减少得更少,2004年头四个月其逆差继续猛升,就业数也在同步增长。

  通过对比我们有了一个结论,即美没有一年因为贸易逆差加大而增加了失业,也没有一年因为贸易逆差缩小而增加了就业,二者间没有任何关联,有的恰恰是反关联。

  我们不妨以美相关利益集团叫得最凶的成衣个案为例,分析美就业人数减少是否因贸易逆差而生。

  2002年美逆差总共只增加10.54亿美元,占2001年(2002年以后数字查不到)美零售总额的0.36%。其中,美对中国逆差只增加2.02亿美元,占2001年美零售额万分之7.3。而2002—2003年的一年间,美该行业就业人数减少了11.0%(3.95万人),显然无法证明其因果关系。

  2003年美逆差明显增加,达到46.76亿美元(其中对中国为15.97亿美元,略高于总数三分之一),占2001年零售总额也只有1.69%,同样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一年美该行业就业人数减少了8.73%。

  更不能解释的是,2003年美逆差扩大数是2002年的四倍多,而就业减少反不及后者。因此,就业同逆差的关联无法证实。

  当然,进口产品到了零售环节后,由于加价的关系,金额要大于进口额,但这里无法进行精确计算,而且不影响总结论:美国成衣业就业的减少无法从贸易逆差的扩大上找到因果证明。

  既然从贸易逆差上找不到关联,那么制造业就业减少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经过分析却不难证明,根本原因是经济周期。

  通过对1995年以来每年GDP增长率和当年就业数字变动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当GDP增长强劲时,就业人数就大幅增加,生产工人失业数也会减少。1990年代后半期即美经济高涨时期,其每年平均增加就业人数达300多万,1994—2000年共增加就业2168.6万人。2001年美经济发生衰退,2001—2003年其共减少就业人数240万。但每年情况有所不同。2001年美GDP只增长0.5%,就业总人数共减少178万,生产工人失业数则增加30万。2002年美经济开始复苏,GDP增长率回升至2%以上,就业减少数也相应缩小到只有56万人,生产工人的失业数几乎停止增长。2003年美GDP增长率加快到3%以上,总体失业基本停止,生产工人的就业数则增加了21.5万。因此,就业形势从总体上看是经济周期的反映,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就业。美国也不例外。

  可为什么美1995年经济增长达2.5%的时候,其就业人数增加了340万,而其2002年经济增长达2.2%时,就业人数却减少了56万?即使其2003年的经济增长超过3%,就业也没有开始增加呢?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周期虽然可以基本左右就业形势,但不能完全简单套算。除了就业对经济增长反应相对滞后这一因素外,19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新技术的大量采用和由此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同样的产量所需人员却在减少,因此扩大就业就需要GDP更高的增长率。

  就此可以做出如下分析:2003年与2000年相比,美制造业总产量累计下降5.01%,生产率却累计上升15.15%,这意味着从业人数减少。假定一个10人的工厂,每人年生产服装1000件,10人合计生产1万件。现在生产率提高了,每人可生产15件,即提高50%,而总产量下降了10%,只有9000件。这样所需人员是6人,即减少40%。根据这种计算,2003年底美制造业就业人数理论上应比2000年底的1720万减少17.56%, 即减少302.03万。实际减少286万,即减少16.63%;误差只有16.03万,不足1个百分点。按同样方式计算,同期美一线生产工人数理论上应比2000年底的1159.7万减少17.56%,即减少203.64万, 2003年底该数应为956.06万。实际减少了187.4万,误差也只有16.24万,即1.4个百分点。

  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前述成衣业。1990年代,男女四大类成衣生产平均每年增加-2.2%到1.9%,生产率则提高1.7%到12.4%,即意味着每年就业要减少3.8%到9.4%。2002-2003年就业分别减少11%和8.7%,仍是这一趋势的延续。毫不奇怪。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充分证明,美国就业人数的减少源于经济周期和生产率提高的共同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就业人数减少对在岗职工有利。美三年内职工平均工资累计每小时提高了12.35%。就业人数减少对企业也有利。美同期单位劳动成本累计降低2.4%;第二,美制造业过去10多年来经历了深刻的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和在岗职工福利的转变。在1993—1997年的5年间(除其中一年外),美生产率的提高速度都低于产量的增长,从而导致工资增长。1998—2000年,美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超过了生产增长速度。2000年由于工资增长过快,导致单位劳动成本上升4.2%,紧接着经济衰退来临。为保持在职人员工资的增长,必须裁减人员,才能继续降低单位劳动成本,保持竞争力,这正是制造业就业变化的内在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04年以来,美就业人数明显回升。5月份全国非农业就业总人数达到13,122.4万人,比2003年四季度的13,000.2万增加122.2万。其中,物质生产和运输部门就业人数增加了22.6万,服务业增加了99.6万。在物质生产和运输部门,制造业就业人数也增加了6.5万。

  我们再回到贸易逆差统计。2004年以来,美贸易平衡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据美商务部统计,1—4月美贸易逆差达到1987.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3%。这进一步证明贸易逆差没有影响就业增长。

  再回到经济周期和生产率统计。根据美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发表的最后数字,2004年一季度美GDP增长为3.9%。根据美劳工部发布的统计数字,同期美生产率提高3.8%。这样算下来,理论上美就业应增加0.1%。美劳工部的统计是,2004年一季度非农业部门就业平均数为13032.73万,比2003年四季度的13000.2万增加0.25%。两者仍然相当接近。

  根据美劳工部发表的长期就业估计:2002—2012年美无论总就业还是制造业就业,形势都不严峻。整个非农业部门就业总数10年内将增长14.8%,平均年增长1.4%,略高于1990年代美人口增长1.32%的速度。假定今后10年美人口增长速度不变,其制造业就业人数仅将减少15.8万,即减少1.0%,平均年减少0.1%。

  通过所有以上分析,可以回到本文的第一句话:“中美贸易的巨大不平衡造成美国制造业大量失业”的说法应当彻底推翻。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美制造业就业问题源于经济周期和生产率的提高,同贸易逆差总体上没有关联。

  第二, 美制造业就业问题被严重夸大。且看美就业低谷的2002年同10年前的比较。2002年美制造业就业平均人数为1530.7万,比1992年减少149.2万。但这些人中至少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失业,而是转到其他相近行业,同期仅建筑业就业人数就增加了212.4万。因此,美整个物质生产部门这10年内就业人数还增加了53.4万。同期美零售业就业也增加了221.9万。与此同时,制造业在美已不是主要就业领域,2002年该领域就业人数只占非农业就业总数的10.6%,低于教育卫生(1618.4万,占11.2%)和专业服务(1601.0万,占11.1%)两个领域的就业比例。这两个领域10年中就业人数增加了933.3万,等于制造业就业减少数的六倍还多。

  第三,美制造业就业将不是重大问题。根据美劳工部预测,到2012年为止,美制造业就业人数只会减少15.8万,平均每年递减0.1%。而同期光零售业就业就要增加208.2万。旅游、酒店、餐饮就业要增加213.5万。教育卫生和专业服务两个行业合计更要增加1000万人就业。整个服务业就业将增加2000万人以上。这使美制造业在整个非农业就业总数中的比重降到10%以下,为9.2%,被零售业(10.4%)超过,退居第四位。

  这些结论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一点,就是美相关利益集团常常将小数目放大。为针对中国的特保或反倾销大做文章,美总是以其影响美国内就业为理由。为什么美制衣业就业人数只占美就业总人数千分之二,纺织品问题却被叫得那么凶?为什么十几万美元的事美也会采取行动?对此我们千万不能对一些小数目掉以轻心,同时应拿出我们自己的对策:

  第一,一年来美制衣业就业人数减少了2.77万,且不说这笔账该不该算到进口头上,仅看美服装店一项,就业人数就增加了3.75万,还不包括服装综合店,那里就业人数也增加了1.75万。光拿进口出气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无论进口还是国产,最后是商店要增加就业。如果压制进口,特别是压制了中国货,美商店利润就要减少,就业也要受到威胁。美会继续这样不明智吗?我们的反击功力也要跟得上;

  第二,美商务部初裁中国木制卧室家具对美构成倾销后,美家具零售商非常愤怒,决定同起诉的家具制造商断绝业务往来。因为无法从中国进口,意味着美将寻找可能更贵的其他供货商,结果利润减少,必要时还将裁员。这里还可以做一下比较:今年5月美家具制造业就业人数比一年前增加了2400人(这证明中国家具损害美就业的指控不成立),美家具零售业就业人数也增加了5800人,对美而言哪个更重要?

  我们应积极做美零售商(有些场合下还有批发商、进口商)的工作。他们可以通过适当方式,以合法途径提出反诉或游说。去年布什政府实行的钢铁税之所以失败,国际上的强烈反对和WTO的裁决固然起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内利益集团的对抗也是重要因素。美钢铁国际贸易协会和进口钢材主要到货港特拉华港务局就强烈反对并就此游说,因为因钢材进口减少导致的码头工人失业数,将超过受到保护的钢铁工人就业数。

  第三,应设法以多种方式、多种声音同美沟通,以确凿事实和道理说服对方。除官方渠道外,还应积极推动双方专家学者、协会和重点企业间的交流。目的固然是要驳倒所谓“中美贸易不平衡导致美国制造业大批失业”的无稽之谈,但应以使美方淡化此责难为度。

  第四,探讨同美夕阳工业进行双赢式合作的道路。如纽约制衣业曾组团访问广东和上海,探讨美方设计,中方生产;紧急订单在美生产;共同开发新产品的途径。这样美一些工人可以继续维持就业,我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多销售渠道并提高技术水平。宾州钢铁工业也曾提出同我钢铁工业合作的愿望。这些道路对我们来说都是有益的。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