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视野下的信任与责任论坛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4日 18:56  新浪财经

  第三步就是走进去,走进去是走进国外、国际的主流市场,并不是说大家一起合作,把产品推到亚飞拉美,这是第一步。但是这是我们通过和我们的合作,帮助中国的企业进入欧美主流市场,因为在全球市场很大,特别是欧美市场在全球任何大部分产品上面,实际上它的占据百分比很大,所以要做到这些。

  田薇:很有意思,说到这里高先生一定也很有同感,因为新闻集团在中国,不仅是做中国的业务,同时刚才您也提到要帮助中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在海外落地,来吸引海外的关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您在两方面都有一些压力吧。

  高群耀:谢谢田薇。实际上我的一种感受,信任也好,责任也好,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能有今天,我觉得有两个发动机,一个是高科技,一个就是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整个这个过程当中,我想我们的产业政策的改变,政府的发展,以及政府对这个新产业的了解和外企在中国,所谓的进外地是分不开的。这一点上来说外企有它的贡献,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过程,跟现在这一代领导人建立了信任。拿我们做IT来讲,从开始一个IBM的主机,到微软出现了个人化电脑到现在出现在互联网,逐渐步入语音计算。整个过程当中,每一点都牵扯到产业的相关政策。

  我现在做传媒,这个感觉就更加明显,我认为人们已经被今天,已经被三个荧光屏所驱动,电脑、电视、手机,这三大荧光屏的后面是IT、互联网、电信,传统传媒的某种融合,而这种融合的趋势,会使得将来传媒的消费方式,会从原来的以电视这样的,和现在不停被大规模数字化和大规模盗版,这样的前提下逐渐转化为语音计算,像苹果手机一样,你并不介意它在哪里,更不要它的东西,而是要一种体验,所以传媒将来可能就云浮物的方式来销售,不卖数字化的电子文档,是卖介入,卖一种体验。可是语音计算朝着这个方向走的话,企业的信任很重要,您的数据能放到你所说的语音当中吗?您的钱能放到这家银行当中吗?我想这些就像其他产业一样,一定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停的建立这种信任,产业最后才能突破发展,我相信趋势是大家打不住的。做投资人说,迎合趋势是不得不走的,谁也改变不了天气,只能调节心情。

  田薇:两位都回答了问题。下面给另外三位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大家都说到很多有关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中国也有很多的民间企业,当然更有我们的国企,还有我们的外企,您觉得有可能政府和大企业之间脱离关系?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作为外企怎么来看待这种政府和本国大企业之间的这种关系?

  陈黎明:前面有个话题说几句。刚才您讲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机会,过去15年前我们到中国来投资,拿着钱就能找到项目,那个时候中国是十分欢迎跨国公司到华来投资,今年来看局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光拿钱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不差钱,那么如何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不找到投资的机会,这是很多跨国公司面临的问题。但是我想依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说在技术方面,你的确是有一定的优势,那就不要留一手,可以拿出来露一手,到中国来产生一些投资的机会。

  比如说,我们在珠海的工厂,我们的技术和传统技术相比,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降低65%,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可以下降75%,那这就是非常好的技术,你可以拿出来露一手,不要留一手。比如说在深海的技术,大家最近都听到在墨西哥湾发现一个大油田,实际这是靠技术来支撑的,通过这样技术的优势给自己创造一些优惠。比如在深水方面,液燃气方面,这都是竞争优势,依然可以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找到一些投资的新机会。

  关于政府跟大的跨国关系的问题,实际上BP在几十年前也是一个国企,一直到70年代成了一个私人企业,一个上市公司,所以我们的确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目前国内的企业来看,实际上市场化率已经变得非常高,但是依然会有一些国企,一些战略性的产业、行业,仍然是国企。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跟国企之间进行合作,那么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话题。我们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在国际化上面有一定优势,可以使得双方在国内也好,国际也好,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谢谢大家。

  郭尊华:再补充几句。赛门铁克可以说是大概十年前左右走进中国,现在我们在往国外走,为什么我这样说?大概几年前我们开始在中国做生意,发现中国的条件越来越丰富,我们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中国研究和开发中心,在北京也有,在成都也有,然后我们发现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响应中心,建立一个配合北亚区的地方,发现在中国扎根不但是为中国的客户提供一些解决方案跟一些服务,我觉得也必须要继续借用中国人才跟资源。

  举个例子,大概两年前,我们跟华为公司合资,做了一个科技企业,华为公司占51%,我们占49%,现在有几千名员工,我们华为的赛门铁克公司有几千人研究队伍,现在的产品在往国外推出,所以我们的目光不但只是在中国有赛门铁克的策略,也希望能够把中国变成赛门铁克中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所以不但只是有自己本身的研究和开发,也必须要跟中国本身的企业合作,然后走出中国到全世界。

  刚才说到这个信心的部分,怎么样去跟一个中国的企业合作,我觉得最关键就是把两个公司的长远利益,长远共同发展的方向先定好,究竟我们两个公司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然后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先把目标定好,然后才不会去质疑对方的一些出发点,因为你老是在质疑对方的出发点,我觉得是很难建立互信的一个基础。

  第二点,我觉得你要去多沟通,我的问题是怎么样多沟通的方法,我觉得必须要在不同的层面去建立不同层面的一次沟通,而不是说这个是单对单的,单对多的一个沟通,而是多对多的,有计划的,有框架的这种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

  田薇:林先生您怎么看待这种三角关系?

  林正刚:我觉得在过去几年来,我们在争取跟很多国营企业合作,基本上我们有一个信念,我们认为在21世纪一个成功的企业,不是懂得竞争的企业,而是懂得合作的企业。因为这个市场存在机会很多往往如果哪个公司,哪个企业通在一起,找到互补的地方,能够擦出新的火花,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通过不断的沟通,然后再整合,可以看到所有企业在做什么,不断的整合新的价值来迎合新的市场。

  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无论它是国营也好,我觉得如果我们通过合作的眼光去看,我们可以掌握很多信任的机会,也是现在市场的一个策略。

  田薇:孟先生、高先生同意这种观点吗?

  高群耀:金融危机出现改变了很多格局,整个政府的参与都加强了,产业管理方式加强了,各个国家刺激方案和刺激资本在提高,所以政府作用在加强,这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政府监管会加强,可以上市一个融资渠道,这就是要面对的现实。作为外企来讲,以以便应万变得日子已经过去了,而是要彻底改变,抓住产业的高端,如品牌、高科技、科研在本地,这样的做法来维系还能存在某种竞争力。

  田薇:追问一个问题,因为您是做媒体公司,国外媒体公司目前没有得到市场,第二个中国在培养自己所谓走向世界的国际媒体,也许中国有一天成为一个竞争者,现在不是很紧张吗?

  高群耀:竞争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前提,会变得更好。中国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现象,以及走出去,反而给了传媒行业带来一个福音。中国文化产业也正在改革开放,我想改革开放是中国成功的一个攻势,这给全世界同行带来优势。刚才您说到另外一个话题,中国崛起了,中国的国企崛起了,崛起之后他们会走向世界,他们会变成世界那个地方的国企,那个地方的外企,所以我们在中国所体会这种经验和体会,这应该有相当的借鉴作用,而且这些人也是非常有意义。现在英才杂志做的英才网站,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将来可能是中国很关键的一批人才,谢谢。

  孟先生:因为是高科技的行业,这个行业是一个比较高度竞争的行业,所以这里直接政府影响相对来说少一点,我们的客户获得合作伙伴,有很多是国企,但是我想因为这个本身行业是高度竞争的,最主要还是,我觉得大家在市场上有竞争,有合作。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变化的非常快,所以任何一个公司如果能够永远常青的话,一定要紧跟形势,不管是因为国家的作用还是国企的影响,能够顺势而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