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庆创业故事(9)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6:04  新浪财经

  听说赵本颐又请求到一线去,不少同志都说老赵已在基层搞基础工作多年,不能再下去了。这是实情。赵本颐1963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放弃了回老家天府之国的机会,第一个报名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大庆工作。到了大庆,领导问他喜欢什么工作,他回答说:“只要对会战有用,把我放哪都行!”愉快地到基层搞现场试验。1965年调到研究院,领导分配他算地质储量,一算就是5年;后来又让他搞参数解释,他也欣然接受。20来年 ,先后干过注水、测压、油层研究、现场开发试验、试油等10多种基础工作,样样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干得出色。直到1979年,他才开始搞沉只相研究。一个难得的机会呀!可是,他放着就要到手的研究成果不拿,现在又提出……

  一位好心的朋友对他说:“在检查井组工作又苦又累,是为他人做嫁衣,替别人铺路。你不趁现在搞点成果出来,这辈子可就白过了!”听了朋友的话,老赵心想,不论哪一项研究都得有人去做基础工作,就像筑路离不开铺路石一样,只要能为油田稳产提供资料,即使自己拿不出论文也是值得的。”他对那位朋友说:“我是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培养出的大学生,现在工作需要我,我怎么能只考虑个人得失呢?如果说做嫁衣,咱们都应为国家做新衣,把她打扮得更美丽。再说,国家要前进,总得有人铺路。我要能当一块合格的铺路石,也就满足了!”

  赵本颐就是以这种甘当“铺路石”的精神,到全院最艰苦的检查井组,干选样和岩心描述这个艰苦的工作。从1980年初开始到1983年密闭取心井的资料整理工作,齐全准地录取了158856个有重大研究价值的分析数据,相当于全油田1964年到1979年密闭取心工作量的总和。这些数据,为在萨尔图、喇嘛甸两个油区打调整井,实行亲的开发方案,保持油田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这些数据,像奠基石一磁为无数篇地质论文奠定了基础。曾在国内地质科学界引起震动的《大庆油田分层开采》研究报告里有这些数据;获国家科技一等奖的《大庆油田葡I1—4层细分沉积相》研究报告中,有这些数据;在1982年国际石油会议上,曾受到车内外专家高度评价的《大庆油田提高注水开发效果的途径》的报告,不仅采用了这些数据,而且用了赵本颐亲手设计描绘的“岩心综合柱状图”……

  尽管人们在读到这些报告时未必知道赵本颐这名字,尽管赵本颐本人没有直接拿出一本专著,然而他为科研工作所作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他那种甘做“铺路石”的精神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小头雁】

  1984年7月,采油一厂五矿南二队搞改革承包,采用自荐当井长、井长选组员的办法,实行经济承包。职工大会上,别的井组都已落实,只有二井组原来老井长年纪大了提出让贤,但没人站出来接班。这个班是不大好接。井组的10口井:有3口水泡子井、3口低洼井,还有2口不定类的井。4个人:一个是爱人瘫痪多年、家庭负担重的老师傅,一个是身体不好、刚改行的孩子妈妈。两个男青年虽身强力壮,可思想不稳定,工作时好时差。看到这情景,年轻的女采油工燕德芹心里很着急。她想,改革是为了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把生产搞得更好。我作为一个80年代的有文化的青年,应当积极地投身改革,挑重担子。想到这,她呼地一下站起来说:“我来当这个井组的井长吧!”猛地大家都愣住了,紧接着就为她鼓起掌来。

  大家知道,燕德芹是个有志气的好青年,这井长的担子她挑得动。1982年她从采油一厂技校毕业来南二队时,领导为了让她能照顾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和负担较重的家庭,分配她去当变电工,可她死活不干。她说:“没有采油工哪来的油田稳产。我出校就改行,党和人民就白培养了,自己志愿也落了空。”硬是要求去当采油工。她苦干实干,认真学技术,很快成为生产骨干。今天她自荐当井长,主动抢重担子挑,大家自然信任和支持她。上任以后,燕德芹和4位师傅商量,采取“井口承包,产量到人”的办法,把任务落实到人头,并针对各井的特点制订了增产措施和考核标准。那位孩子妈和两名年轻人都说:“小燕子这样看得起我们,咱可要争口气,干出个样子看看。”大家来了劲,小燕更有信心。她向队里立下军令状,到年底完不成任务甘愿受罚。

  3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往井上抬沙子、水泥4吨,运红砖5000块,抬了50多方土,挖了1000多米排水沟,修了200多米防水堤,使水泡井、低洼井、无类井改变了面貌。都达到一类井标准,还打出一口样板井。他们还管好油井资料,大搞地下分析,改造端点井流程,使难管井增了产。到年底完成计划的108%,超产原油2500多吨,“五率”都达到了100%。

  看到二井组的进步,干部、工人都高兴。老师傅们说燕德芹是“井组的小牛百岁”,青年人则说她是领队的“小头雁”。

  【金窝银窝也不去】

  印尼归侨、工程师郑清远在一些人沉迷于“出国热”、“赴港热”的时候,连续5次谢绝了亲友劝说他离开大陆到香港定居的邀请,安心在大庆从事艰苦的科研工作。

  郑清远是1960年从印尼归国的华侨,1968年从福建泉州大学化学系毕业来大庆,在采油工艺研究所搞油田酸化、注水等研究。他继承和发扬大庆会战光荣传统,积极工作,刻苦学习,以苦为乐,安于清贫,从不为金钱名利的诱惑所动心。1980年12月,他大妹去香港之前从南京来信,说在香港的大哥正给他俩办理有关手续,让他先动身去香港。他接到来信,想起小时候在国外被人骂做“中国狗”、“番人鬼”的情形,想起父母嘱咐他“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情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连夜给妹妹回信说:“妹妹,祖国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这颗赤子之心,我离不开她。”

  从那以后,大哥、妹妹又一次来信,劝他到香港定居。他们说:“香港特别缺少像你这样搞化学的研究人员,你要来每月至少可以拿5000元港币。”郑清远的一位同学在香港一个油漆厂当老板,也专门来信邀请他到他的厂里任职。这都没有打动郑清远的心。1982年8月,他大哥在来信中说:“你无法真正了解香港生活是多么富有。咱们都老了,穷富都无关紧要,但应当为孩子想想。看在兄弟的面上,看在逝去的父母的面上,你就答应我的要求吧!”郑清远在回信中,引用古诗《游子吟》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他说:“祖国在困难的情况下,保送我上大学,培养我成人,我怎么能在母亲困难的时刻离她而去呢。”

  信劝不去,就来人当面劝说。1984年7月,郑清远的大妹代表兄弟姐妹专程从香港来大庆看望他,并竭力动员他去香港定居。郑清远领着妹妹在油田参观,向她详细介绍了油田的发展和自己的生活情况,语重心长地对妹妹说:“ 我们兄妹中只有我是个大学生。我的知识是在党的培养下学到的,我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党和祖国的培养。香港就是金窝、银窝,我也不去!”妹妹看到哥哥过得虽然不富裕,但精神生活充实,工作,学习有劲,很受感动,临时前握着他的手说:“三哥,你在大陆上很幸福!”

  【革命战士】

  1989年8月4日,采油四厂机修厂8级锻工蒋春贵要退休,车间正准备在下午为也开欢送会,可他上午却又跑到厂部给正在开会的今放了一炮:“你们坐在这倒挺稳当,外边包工单位给咱们推场地,咱们连个现场施工员也不派,地下管线被推漏了怎么办?”有人想,这一闹多煞风景,可领导们听着却蛮高兴:“机修厂不能没有蒋春贵”。一位副厂长动情地说:“炮师傅,你退休不能离厂!”领导喜欢的就是也这股敢放炮的劲!

  “文化大革命”初期,发生武斗,蒋春贵作为一名普通工人,挺身而出打电话给掌权的一位军代表让他制止,那位军代表说他管不了,蒋春贵劈头盖脑一顿吼,从此得了个外号叫“蒋大炮”。

上一页 1 2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1 32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