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庆创业故事(29)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6:04  新浪财经

  会场中央放着10根1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梁。这些大梁表面平整光滑,根根粗细一亲,即使最能挑剔的人也难以找出什么毛病来。然而,油建指挥部指挥却代表领导首先在会上检讨,说由于他们脑子里缺乏高标准,工作不深入,检验不严格,这些大梁的少数地方比规定的质量标准宽了5毫米。

  5毫米不过一片韭菜叶,他们却紧紧抓住苗头不入。党委书记说,好作风必须从小处培养起。只有抓住“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大做文章,才能防微杜渐,避免发生大问题。领导带头检查,大家坐不住了。负责施工的二大队六中队的职工接着检查了他们的作风不严不细,没有做到人人出手过得硬,道道工序质量全优;工程技术人员检查了他们没有严肃认真地执行验收标准,质量关把得不严。

  检查之后,指挥部领导抄起鎯头、扁铲等工具,冒着寒冷,光着手把大梁上宽出的5毫米铲掉,磨光。大家说:“这铲掉的哪里是5毫米混凝土,铲除的是马马虎虎的低标准思想和凑凑合合的坏作风。”

  【父女会】

  1965年麦收之后,女采油工王淑芳接到家里来信,说爸爸要到油田来看她,一下勾起了她思乡恋家之情。

  王淑芳家住绥棱县,1962年9月从安达石油技校毕业来大庆,到采油一部三矿二中队工作,那时她才17岁。在入厂教育中,小王听了铁人王进喜和老标兵薛国邦的事迹介绍,深受教育。下决心要像他们那样热爱大庆,扎根油田,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石油事业。她在日记里写道:“党是我的妈,井是我的家。我听妈的话,管好我的家。”她就是以这种女儿对母亲一样的深情,以井为家,一心一意地工作,整整3年没回过家。今天爸爸要来看自己,甭提有多高兴了!父亲没说哪天来,无法接,她回信叫爸爸到中区6—17井来找她。

  3年没见父母面,见面有千言万语要对爸爸说,王淑芳在内心里纺织着父女见面的情景,想着要向父亲说的话。可谁知,爸爸来了,真的见面那一刻却几乎什么都没有说,惹得爸爸生了气。

  父亲来的那天,王淑芳上8点的班,正好在中6—17井清蜡。老父亲拿着女儿的信找到井上,一进值班房的门就喊了声:“淑芳!”听见爸爸叫,王淑芳多么想一跃而起,甜甜地喊一声:“爸爸”。可是,不能!她正坐在绞车旁清蜡。岗位责任制中有规定,清蜡时必须集中精力,不许同别人说话,王淑芳深深懂得遵守制度的重要。她像没听见一样,仍全神贯注地盯着钢丝一圈圈往滚筒上盘,严密注视着窗外,防止顶刮蜡片事故的发生。当听到爸爸喊第二声时,她把自己坐的小凳让出来。徒弟小王把小凳挪到桌子边,让老人坐下。

  老人坐在桌旁真有些心酸。女儿这是怎么了,连叫两声都不理睬!恍惚间,他觉得女儿关了电机站起来,又跑出去上房顶上忙了一阵,回来后只对自己说了一句:“爸爸,您先坐坐,我一会儿就来。”然后师徒匆匆忙忙出了屋,就不知去向了。老人越想越生气,干脆抬脚走出值班房,离开了井场。

  王淑芳管着两口井,一个班次每口井要清两次蜡,每隔两个小时巡回检查一次。上了班师徒俩忙得一刻也不停。这不,清完了中区6—17井的蜡,赶紧又得去清中6—16井,而这口井的蜡又很难清。因此,她不敢稍有怠慢,向父亲交代几句就赶到中区6—16井。她想,爸爸是老林业工人,女儿遵守制度,他能够理解。一会清完16井,回来好好解释一下,爸爸会体谅的。可是等她回到17井时,已经人去屋空,只剩下爸爸坐过的那个小板凳还在桌边。她跑到井场四处张望,不见爸爸踪影,喊了几声也没回音。这时王淑芳眼睛潮湿了,心里有些酸。爸爸都54岁了,第一次来大庆,就……。徒弟说:“去找找大伯吧!”王淑芳说:“不行,上班时间人不能脱岗!”她狠着心不去想这些,继续做井上的工作,

  日头偏西了,4点班的同志来接班了。王淑芳按照交接班路线交接完毕,才想起去找爸爸。当她拿起头巾和饭盒迈步跑出值班房时,迎面看见爸爸正站在那里。她喊了一声“爸爸”,一头扑进父亲的怀里。爸爸推开女儿,表情严肃地说:“你不是不认爸爸了吗?还叫什么?”王淑芳见爸爸还没消气,就解释说:“在家时你和妈妈不是经常叮嘱我,工作以后要听领导的话吗?我们制度规定清蜡时间不准说话。这项制度谁也不能破坏,清蜡时间不管谁来都不能说话。”这时徒弟也从旁帮着说:“17井是参观井。就是大首长来了也是这样!刚才你来时,师傅她正在……”

  “甭解释了,我在别的井打听明白了。你们大庆的‘三老四严’可真严啊!”爸爸的脸再也绷不住了,笑着说,“给,这是爸爸给你买的奖品。”说着从背后拿出两样东西来。王淑芳一看是鲜桃和甘蔗,高兴地笑着说:“爸爸你可真好!”说完同徒弟一起,一边一个搀扶着老人回队去。

  【推倒重来】

  油建四大队一中队三班班长郑发荣,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质量关。1962年4月初,在施工中两次发现不合格,两次推倒重来,既保证发工程质量,又教育了全班的同志。

  4月1日,三班在一口井上砌保温房。徒工小曹由于求战心切,忙中出错,拿了一根坏水平尺去上班。到工地墙基没有量平就动手砌起墙来,待砌到9层砖时,班长郑发荣走来检查质量,发现墙已歪斜,查找原因才发现小曹用的是根坏水平尺。班长说:“工程质量,一点也不能含糊,推倒重来吧!”小曹接受教训,换了根好水平尺,把已砌的墙推倒,重新量了基础水平,重新再砌。他午饭都没顾上吃,认真细致地干,完工后经检查,质量达到优良。

  4月2日,徒工小王没记清班长的技术交底,砌窗户时没按室外地平而错以室内地平做标准,结果把窗孔上的“平旋做高了10公分。班长郑发荣发现后及时指出这活做得不合质量标准,让小王立即“推倒重来。”小王虚心接受教训,做出了合乎质量标准的窗户和“平旋”。

  接连两天出现返工,使郑发荣很受触动。4月2日晚,三班专门开会讨论质量问题。他们分析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认清了只胡保证质量才有真正的速度的道理。郑发荣说:“这两次返工我都有责任,感到痛心。我们要尽力避免返工,因为那样会给油田造成浪费。但发现不合格不立即纠正,那会给油田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遇到不合格,就坚决推倒重来,这点决不能含糊。”讨论中大家都表了决心,还根据两次返工的教训和以往的经验订出了按技术高低搭配来分工;措施和技术交底要具体,要落实到人;材料和工具保管、使用要专责;班长要随时检查,坚持天天评定质量等保证工程质量的“一套措施”。

  【一颗螺丝钉的故事】

  1964年3月上旬的一天,在采油一部五矿召开的指导员会议上,矿党委副书记接到一封刚收到的挂号信。他打开信看完,从里边拿出5角钱和一颗闪闪发亮的小螺丝钉,激动地对大家说:“咱们工人的责任心就是强,人家xx厂的风格也真高!”

  那是春节过后的一天,三队采油工王炳章量刮蜡片时,把游标卡尺上的螺丝丢了。本井组的工人胡水启知道后非常关键,就拿起磁铁帮他找。队长、指导员知道了也来帮着找。他们找遍了井场,找遍了值班房的角角落落,也没找到。找不到螺丝就找教训,井组为此开了好几次会,王炳章也作了好几回检讨。问题归问题,可卡尺上不能没螺丝啊。王炳章和胡水启跑遍了五金商店,也没买到。这下小王更着急了,他想,报废了一根卡尺浪费钱不算,还要影响井组的工作,心里很难过。正在这当儿,胡水启看见卡尺上刻着的生产厂厂名,心里一亮,对小王说:“有了,咱写封信,请他们给配一个吧!”小王说:“这个厂和咱们隔山隔水,没亲没故,又没来往,能有闲功夫管咱们这‘螺丝钉’的小事吗?”小胡说:“不相识也没关系,咱们不都是工人阶级吗?他们不会不理的!”他们决定写封信试试。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