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庆创业故事(2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6:04  新浪财经

  【砖刻数据】

  盛夏的一天,采油工艺研究所的几名科技人员到井场搞水层注水的“加大注水量”试验。大家正聚精会神地工作,突然天气发生变化,下起大雨来。

  雨下得很大。在露天地里搞试验,没有伞,也没有雨衣,资料可怎么记?负责记录的钟明友更急。他想,同油层做斗争,完全靠掌握齐全准确的第一性资料,如果今天资料记不全,就会给下一步研究工作造成损失。正在他们急得团团转时,钟明友抬头看见井场边上有几块红砖,心头一亮:红砖可以刻画刻字,当然也可以刻数字,何不把数据记到红砖上。他跑过去把那几块砖搬来,用一根铁钉把实验数据一个一个刻在红砖上。他真为自己的“新发现”而高兴,快速而又认真地刻着,字迹清晰而工整。

  雨哗哗地下着,试验一点也没受影响,一直顺利地进行到结束。钟明友整整刻了4块红砖。收工时,他把红砖用一块塑料布包好,小心地装在工具袋里,背回试验室。晚上,钟明友把红砖上的数据一个一个依次抄在记录纸上。

  【护资料】

  1964年夏的一天傍晚,采油工艺研究所封隔器研究室的青年助理技术员王一仁在中区某井做完生产试验,便急急忙忙向所里赶去。

  夏季的天气说变就变。王一仁走着走着,突然下起了大雨。为了使刚刚取得的数据、资料不被雨水淋湿,王一仁只好躲进路边刚砌好还没有投产的井口房里避雨。这时天已经黑了,雨再大也得往回赶。可这资料咋办呢?他开始想用衣服去包资料,可又一想不行,用不了一会衣服就得湿透。这时,一道闪电照亮了王一仁脚上穿着的鞋子,他心里一亮,连忙脱下鞋子,把资料装进鞋子里,倒过来抱在怀里。刚走出井口房,不小心,脚趾踢在绷绳上,疼得钻心。他咬紧牙关,紧抱着资料,继续赶路。当他赶回室里时,资料完好无损,但脚已肿得老高

  【日吊四塔】

  1964年底,正是炼油厂第二期工程建设的关键时刻。第二期工程共有13套工艺装置,工期短、规模大,而二套常减压装置又是各生产装置之首,它必须先于其他装置投产。而它的安装期只有半年,对安装工人来说真是一刻值千金!

  担负这套装置吊塔任务的炼建第三施工队起重班班长黄彦英,是一个老标兵,在建厂会战中敢打敢冲,多次啃下了硬骨头,立过大功劳。他的100多人的起重班也是见过世面的先进集体,但面对着定艰巨任务也感到心里没底。黄彦英明白:在炼油装置的建设中,塔体吊装是各工序之首,吊塔必须尽量提前。如按过去的常规,再准备10几天吊另一个,那么仅吊装就要占去几个月时间,这怎么能保证工期呢?这个问题搅得他吃不好、睡不着。经过再三琢磨,一个想法终于形成了:会战,会战,就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吊塔上我们为何不能打个歼灭战呢?于是他提出了日吊4塔的想法。这个想法领导虽然支持,可是在班里一讨论却是炸了锅,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黄彦英认为,这主要是大家心里没底造成的。他组织大家从调查现场入手,把第一塔的位置、塔体怎么入场、在什么地方安装、机具怎么摆放一一搞清楚,又搞了一个作战部署,把每道工序一个一个地画出来,再拿到班组会上去讨论,就这样统一了大家思想。他们又计算了各个夹角和受力点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了对策,终于制订出具体的施工方案。

  根据施工方案,他们把大小600多道工序划成11个岗位,分成41个点,岗岗点点都定出专人,明确专责,提出了要求使准备工作忙而不乱。接着又抓了统一操作、统一指挥和大练兵,进行了3次大检查,确实感到万无一失了才开始吊塔。起吊开始,道道工序顺利,只用28分钟就把130吨重的大塔吊装成功。一上午就吊装了3个塔,下午第4个塔也顺利的就位。这样他们终于创出了炼塔吊装的新纪录,为二套常减压装置和整个第二期工程工期的提前创造了条件。

  【焊热电偶】

  1964年2月,炼油厂第一期工程投产接近100天了。全厂上下共同奋斗目标是创安全、平稳、长周期生产的新纪录。不想,正在这个时候一个热裂化塔上一根管道的热电偶套螺丝松了,紧了几次仍不见效,再紧怕螺丝脱了扣,12公斤压力480度高温的热油就会喷出来,立即变成一片火海;不紧又渗油,而且越来越厉害。为消除这个隐患,厂领导决定把螺栓焊死。谁焊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7级焊工梁洪祥。这可是个危险活,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严重的火灾事故,跑都来不及,但梁洪祥早就想这么干了,已经憋足了劲。他经过多次试验更有了把握,当领导问他:“你看行吗?”他斩钉截铁地说:“行!”

  2月20日那一天,他拿到了动火许可证,激动,也有些紧张。但当他看到副厂长、总工程师就在他身旁为他的安全当“保镖”的时候;看到机修车间和机动科两位工程师亲自给他当管工的时候;看到厂部的干部每人手提一个泡沫灭火器,车间各岗位都作了应急准备的时候,感到无比镇静。他沉稳地攀上扶梯,到了施焊点,毫不犹豫地打着火花,1分钏、两分钟……到第六分钟时,梁洪祥扬起了手,人们揪紧的心放下了,立刻欢声四起。“梁洪祥啊,梁洪祥,你用你的勇敢加技术,为长周期安全生产割掉了一个大毒瘤!”人们这样感激他。

  【高枕无忧】

  1984年夏季的一个夜晚,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几乎惊醒了炼油厂所有的人,狂风卷着暴雨横扫着,顷刻间沟满壕平,电线杆子嗡嗡作响,忙碌了一天的总厂机械厂检相等一车间技术人员高洪贵眨了眨眼睛,又进入了梦乡,而他的爱人却坐卧不安,不时地掀起了窗帘往外看,好像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样。她推醒了高洪贵:“你还是到厂里看看,那塔会不会叫风刮倒哇?”“没事,别的搭倒不了,我那塔就倒不了,”高洪贵说完又睡了,他真是沉得住气。

  他爱人为什么担心?原来催化车间高45米,重112吨的分馏搭搭底进料段因腐蚀和长期冲刷变薄,需要原地整段更换,按老办法施工,不仅重复焊接多,镶板困难,而且劳动强度大,质量难以保证。为此小高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测算,大胆地提出用立柱支撑法整体更换塔底的施工方案,“40几米高、百十吨的塔,从底下断开,靠焊在塔壁上的几根柱子支撑着,这未免太异想天开了吧!”方案一提出,有人反对,有人怀疑,他爱人更是捏着一把汗,劝阻的话自然不会少说,小高听烦了也不发火,反而更冷静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设想,他又着手重新编制施工方案,白天忙没有时间,就晚上干,设计中,他对支耳焊缝强度、支柱整体的稳定性等11项因素进行了计算,运用40多个计算公式,算出了189年数据,经过7个晚上的努力,终于拿出了自己认为有把握的方案,厂领导和工程师审查也开发绿灯,可偏偏在动工的前两天,某地刮开了龙卷风,总厂有关人员考虑天气的特殊变化,提出了不同意见:“万一遇大风,搭倒人亡谁也负不起负责。”“责任我们负!”支持小高的车间主任、工程师相信他,同他一起在军令状上签了字。

  施工开始后,仅一天顺利地切断了塔底部,高大炼油塔仅仅靠8根柱子支撑着,谁看了都感到新鲜而又悬乎,真替小高捏把汗,偏巧,当天晚上真的来了一场暴风雨他爱人怎么能不担心呢,其实担心的不止她一个人,车间主任就冒着暴风雨跑到厂里,而高洪贵呢?却在风雨之夜香甜地睡了一宿,次日清晨,风消雨歇,旭日东升,当人们看到那8根柱子支撑的高塔经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仍威严地屹立在厂区时,疑虑,担心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