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庆创业故事(26)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6:04  新浪财经

  【对泵能手】

  对于大型履带拖拉机这个庞然大物,真可谓“跑远容易跑近难”,想让它小步挪动很不易。但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拖拉机队21号拖拉机驾驶车长朱宝祥却练就了一手硬功夫,能让这钢机铁马几公分、甚至几毫米地迈小步。为此,人们送给他个美号,叫“对泵能手”。

  朱宝祥原来是部队上的坦克兵,1960年转业来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到钻井装建大队开拖拉机。朱宝祥原以为搬运钻机、安装井架都是些粗活,只要花力气叮叮当当地干就行了。谁知干上以后才知道,这里边还有不少“斤斤计较”的细活。比如,有一次在一口井上安装钻机,他担任“对泵”工作,平时 像手中玩具一样的拖拉机突然变得不听使唤,对了两个多小时也没对好,连急带累,弄了个满头大汗。

  所谓对泵,就是钻机底座、井架和泥浆泵就位以后,用大拖拉机拉动10几吨重的泥浆泵,做些细微的校正,便泵体平正,与有关设备位置协调,与徨系统连接严密。与“对泵”类似的还有“对井架中心”,就是拉动井架或有关设备、使40米高的井架摆正立直,让高空的天车与下面的转盘、井口3点在一个垂直中心线上,以此来保证把井打直,设备不受损坏。这种校正有时是极其细微的,需要让拖拉机做几公分、甚至几毫米的走动来完成。干这种活,不但要有高超的驾驶技术,还得有跟安装工人协同配合的耐心。朱宝祥觉得用心定会找到窍门,哪会有啃不动的硬骨头。他平时利用行车时间练习操纵离合器;有“对井架中心”和“对泵”任务时就精心操作,抓紧一切机会,苦练“走小步”的硬功。

  经过成百次、上千次地练,朱宝祥成功了。3年时间不仅没出过大小事故,任务也完成得越来越好。有一段时间他曾连续在20多口井上“对井架中心”和“对泵”,每次都干净利索地完成了任务,次次达到一次成功。队领导说他对得快对得准,减少了对机器磨损;安装工人说他协同动作好,提高了安装质量;钻井工人说他干活利落,为提前开钻创造了条件。他自己心里也高兴,觉得为大会战增了光,没给坦克兵丢脸。

  【现场练兵】

  1962年技术大练兵开始不久,1月27日中午11点钟,采油三矿四队蒋三大井组新投产的一口井发生了刮蜡片被卡的故障,几个工人不知怎么办,急得团团转,等着井长来时挨批评。

  蒋三大来到井场后没有说什么,显得很镇静。他了解情况后,把大家召集到值班房开紧急会研究办法。当时有的同志主张卸堵头,有的主张硬拔。蒋三大分析后对大家说:“不能硬拔,天冷钢丝脆,硬拔容易断;卸堵头也不是办法,因为堵头卸掉后,既看不到也拿不出刮蜡片,弄不好还要造成无控制喷油。只有把防喷管卸下来,把钢丝穿进刮蜡片连杆孔里,才能排队故障。”他分析得有理有据,大家信服了。蒋三大最后说:“咱们把这次排除故障当成实际练兵,希望大家沉着迎战,认真学习。”他分配两人抱住防喷管,一人卸压力表,一人掌握着闸门,自己准备穿钢丝。

  防喷管卸下来了,强大的油气从地下猛烈喷射。喷得人睁不开眼,熏得人喘不过气,蒋三大顾不得这些,快步冲上去穿钢丝,经过10几分钟的搏斗,终于将钢丝穿进了连杆孔里。这时蒋三大已变成了“油人”,手指也磨出了血泡。

  故障排除,油井又恢复了生产。同志们看到蒋三大机智勇敢,技术过硬,从中体会到:要想管好井,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排除故障的本事和勇气。学技术练本领的劲头更大了。

  【巧干的人们】

  1961年春,为扩大原油外运能力,机电安装指挥部把第二、第五大队的主力,投入了建设西油库的工程,他们在油库旁边的草原上,搭起帐篷、板房,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日夜兼程抓紧西油库的建设。其中,二大队里有一支19人组成的青年管工突击队,队长的名字叫郭兴成。

  郭兴成突击队承担油库几座大油罐加热器制作和安装是个细致活,制作中需要煨弯成百上千根管子。按照老办法,每煨一根管子要经过装砂、加温、烧红,煨后还要把砂子从管内敲出来,平均需要40分钟。按这样的速度,势必要拖油库工程的后腿。

  怎么办呢?郭兴成和他的青年伙伴们,深夜围坐在帐篷里、火墙边,召开诸葛亮会,搞革新。开始他们想了几种办法,但都不理想,这可急坏了郭兴成,他干活想着革命,吃饭睡觉想着革命,就连走路也在盘算着革新问题。一天,他在滚板机前停下来,心里琢磨:“能滚板,难道不能煨管吗?

  想到这里,郭兴成一口气跑到大队部,要求领导让他利用滚板机来试验煨管,大队领导不仅答应了,而且表扬了他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

  这一天中午,郭兴成领着几名队员,扛着管子到流板机上搞试验。开头半天,由于没有经验,机器的速度、滚床的弧度掌握不住,都失败了。但他们并不气馁,大家一边干,一边找问题,总结失败的教训,终于用滚板机煨出第一根合格的管子。接着他们又在速度上下功夫,最后,达到平均每分钟煨管2.6根,提高工效40多倍。

  煨管革新成功,加快了油库施工进度,也鼓舞了青年突击队员大搞技术革新的积极性。经过不断努力,他们又搞成功了整体起吊、加热器组合台等6项革新。这样一来,原来领导担心影响油库施工进度的加热器制作与安装,却一跃成为又快双好的领先样板。

  【铁算盘】

  1962年4月,地质指挥所对工作质量进行了一次检查,结果发现好些单位和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差错,钗统计孔隙度的38826个数据,就纠错118个。但是,对比室王正鉴计算的几十万个数据,却不贿赂个差错。难道他有什么现代化的先进工具吗?没有,他搞计算,全凭一副“铁算盘”。

  会战一开始,条件极其艰苦。别说电脑,就是普通的电算器也极少。大量的计算工作,全靠那古老而又原始的工具——算盘。1960年8月,王正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到油田,分配在储量组搞计算。当时他想,一个搞水动力学的大学生,整天搞加减乘除打算盘,实在是没意思,心里不大痛快,有时在计算上出点小毛病也不在意。不久,他到一线去参加现场工作,看到工人们在冰天雪地里为油而战,从不叫苦叫累;科研设计部门的知识分子们,很多都不是干本专业,泥里水里干得很有劲,谁也不挑肥拣瘦,便想:自己怎么能对组织分配的工作想这想那呢?储量计算则油田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算不准就会给国家造成损失,他决心苦练计算基本功,搞好本职工作,为石油大会战作贡献。

  王正鉴练功一点不偷赖,第一是死记,在计算中,他发现有不每次遇到都是乘一遍,既费时又容易出错。于是他就把这些常用的数据的乘积他一看就能说出来,第二是勤学。“死记”并不能解决计算跟不上需要的问题,他就努力向书本学习,先后学生了《实用简单算法》、《算盘定位速记法》等五六本有关书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总结出13套速高计算法,第三是苦练,简便计算方法熟练了,但手指老是跟不上,不灵活,他又苦练指法,在算盘上练,离开算盘也练。有一段时间大家看到他的手指总是在动。慢慢熟练了,他又觉得用右手打算盘,记录时不定期得停下来影响效率,又练习左手打算盘,最后练双手打算盘,左右开弓,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真练功得真功,王正鉴的计算技术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又快又好的程度,1962年11月,一次储量计算,几个同志苦干了3天3夜,只完成了任务的四分之三,王正鉴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以后,对那几个同志说:“你们该休息了,剩下的我包了。”只用一个晚上,他就计算了1万多个数据,不仅完成了剩下的任务,还把那几个同志计算过的数据逐个核对了一遍,出手的数据没有一个差错,

  从此,王正鉴成了油田上闻名的“铁算盘”和“质量标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