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庆创业故事(28)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6:04  新浪财经

  李爱武回答得不卑不亢,恰如其分。他确实不是工程师,但却是个称职的投产工艺代表。1975年春,中学毕业的李爱武到天然气公司红岗压气站当了名冷冻工,第一次考核时他倒错了流程,吃了“鸭蛋”。从那以后他从“0”做起,拜技术员崔中成为师。学数学,学外语,学技术知识,六七年时间里,他想家不回,爱球不打,把新婚的妻子冷在一边,足足读了一箱子书,终于自学成才,由一个冷冻工人变成了乙稀原料工程前线生产准备办技术人员,负责校对外文技术资料;后来又调到杏三联,担任副站长。他在投产试运中曾多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这次投产,领导小组任命他为中方工艺代表,就是相信他能圆满完成这项任务,挑起更重的担子。过了几天,装置开始投料试运。李爱武凭着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实际工作经验,发现操作流程有问题。建议重新核对一下,但外国专家一笑置之,不予理睬,就指挥充添乙二醇,按规定乙二醇最多用量为8桶,但加到18桶还达不到液面要求。这时外国专家倒打一耙,说我方工人操作不平稳。为了弄清真正的原困,小李找来图纸,又到现场观察研究,终于查明是专家把排料流程报错,造成乙二醇大量流失,李爱武把这一情况写进备忘录,外国专家连忙找到小李,毕恭毕敬地恳求说:“李先生,请原谅一次吧!”为了协调双方关系以利于工作,中方决定不追究他个人责任,这位外国专家当场宣布:“今后在工艺方面的技术问题,要多征求李先生的意见!”

  在装置试运过程中,有个外国制冷专家对我方操作人员蛮横无理,甚至动手打骂,我方提出由我方负责制冷工艺。外国专家组代表说:“这个人是制冷内行,不用他,谁来负责制冷工艺?”我方信心十足地回答:“我们有自己的制冷专家,他就是李爱武,”李爱武接手后,起早贪晚带领工人起停装置,调整参数,解决难题,试运很顺利,乙二醇喷嘴淤堵,外国专家,要求停车处理,为了节电李爱武决定不停车,卸掉过滤器,用下游阀反扫线,又快又好地排除了故障。不久,三相分离器以发生冻堵。造成轻轻产量下降,李爱武又审查设计,变换参数,对三相分离器进行了改革,使装置正常运行,轻烃产量每天增加30吨,乙二醇耗量每天下降70公斤,1年可增加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李爱武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外国专家称赞他的工作是一流的。那位专家组总代表临回国前专门请小李参加告别宴会,诚恳地对他说:“李先生,你是我最敬倜的一位朋友,在你身上我学到不了经验,”他还破例把一些资料送给了李爱武。

  【老工人著书】

  1986年8月,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机动科技师安定纲所著的《往复式压缩机技术问答》一书由专业出版社正式也版了,全书10万余字,有关专家评价此书对工人生产操作具有实用价值。

  别看10万余字,它确是安师傅30年积累的成果。当了一辈子钳工的安师傅只有初中文化,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几乎摆弄了一辈子压缩机”。安师傅摆弄压缩机与别人不一样,他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认真的记在本子上,别人解决的问题他也及时求教,然后一字一句地记在本子上,天长日久,他记下了有关压缩机技术故障的排除和处理的笔记的多万字,

  在年过半百、满头白发的时候,面对积累起来的笔记他常常思绪万千,这30年,一字一句积累起来的知识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眼看快到退休的年龄了,怎样把这些东西留给年轻人,献给四化建设呢?他慢慢产生著书的想法,他的想法慢慢产生了著书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同行和有关专家的支持,从1983年开始,他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辛勤写作上了。

  他常说:“出书是一件严隶认真的事,有一点拿不准也会贻误后的人,”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凡遇到有搞不清、把握不准的,哪怕是个不太大的问题,他都认真地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请有关单位提供数据,弄清了,拿准了才落笔,功夫不负有心人,安师傅30年积累,3年成书,退休之前为石油化工事业献了一份厚礼。

  【露珠闪光】

  1986年8月的一天早晨采油三厂三矿四队夜巡小孙把当班的报表送到了队部,他的师傅“老会战”曹旭明审查报表时发现一口井的套压资料变化很大,心里有些奇怪,便问徒弟:“你上井检查了吗?”“那当然。”“不!这些资料都是假的,”曹师傅语气坚定的说,小孙愣住了。

  原来,曹师傅是从小孙的裤腿和鞋子上发现问题的,因为上井的小路淹没在深草中,早上巡回检查时,草叶上的露水就会打湿裤腿和鞋。而小孙的裤腿和鞋却是干的。“难道你是‘飞’到井上去的?”曹师傅问。

  望了一眼师傅那严隶的目光,小孙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曹师傅说:“走,咱俩一起到井上看看。”

  萨北草原的早晨空气清新,令人感奋。曹师傅领着小孙踏着露水,对所管的13口油井重新录取了资料。路上,他对小孙讲起了当年会战时期大庆人对待工作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的往事,小孙听着不住地点头。滴滴露珠折射着太阳的光辉,打湿了他的裤腿和鞋,也滴进了他的心田。

  打这以后,小孙事事处处向曹师傅看齐,不管刮风下雨,坚持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成了一名好工人。

  【捞岩心】

  1963年10月,钻井指挥部三二四九钻井队,担负打取心井的重要任务。本着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精神,该队的4个班展开了硬对硬的竞赛。第一个回合不分胜负。

  10月20日这天,轮到方永华班第二次钻进取心了,这可是关键的一仗。大伙挑钻头、选砂粒,样样干得精心,等起完钻倒出岩心来一看,取出的岩心才4.85米,而实际取心进尺是6.16米。那1.31米岩心掉在井里了。这时,钻台上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个个心情沉重。“下钻捞!”班长方永华大喊一声,人们也都呼地扑上了各自的岗位。

  为了把岩心一分不差地捞上来,全班按照分工,精心进行投砂、掉泵和起下钻,完全忘了饥饿和疲劳。岩心筒快起到井口了,钻台上没一个人说话,目光都集中在钻盘上,恨不得用手把钻心抠上来。结果,等岩心倒出来一量,新打进尺1.03米,取心1.26米,总共还差1.08 米。此刻,已是晚上8点钟了,全班从清晨3点钟上班,已经工作了整整17个小时。指导员桂林把馒头送到井场,大伙都不去吃,说岩心取不上来,馒头也吃不香。全班要求第三次下钻。大队和队上的领导心疼他们,劝他们下班,下一班捞出的岩心仍算他们的成绩。司钻方永华却抱住钻头说:“觉可以不睡,饭可以不吃,岩心取不上来不行!”全班都这么呼应着。后来,领导作出决定,叫他们先休息一会儿,由下一班换个钻头,划过眼后,再由他们班第三次打捞,大伙只好服从了。

  躺在床上,全班的人没一个睡得着,心里都想着井下那1.08米岩心。等到三班划完眼,他们又冲上钻台接着干。这回他们更加注意选吵、钻进、参数配合、泥浆净化、挂泵、割心、起钻等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寒风扑面不觉冷,泥浆喷来做征衣,硬是靠“说到就办到,要干就干漂亮”的高度主人翁精神,把掉在井下的岩心,全部捞了上来。此刻是10月21日下午2时许。

  【五毫米看作风】

  1964年2月28日,油建指挥部的领导,各大队、中队的干部以及机关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代表共604人,在总机厂的建筑工地上召开了一次现场会。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