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庆创业故事(2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 16:04  新浪财经

  【寻“虫”】

  会战初期,负责介绍虫研究的叶得泉,在一次鉴定化石时,不慎将一粒比芝订还小的化石掉在地上,当时实验室条件很差,满地是泥土,要找到这粒化石真像大海捞针一样难,但他知道,少一粒化石就少一份判断地层的依据,为了对油田负责,叶得泉拿起放大镜,在10几平方米泥地上一寸一寸地寻找,眼累疼了,他揉一揉;腿蹲麻了,他活动一下,硬是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把这古世纪的小“虫”捉到。

  古生物化石对地质环境反映灵敏,有些化石是某种特定环境的产物,素有“指向化石”之称。叶得泉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花在油田古生物研究上,带领一名青年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他们每打一口取心井,都要取样鉴定,每采一个样,都要仔细寻找介形虫化石。会战第一年,就分析了3000多块样品,超过一般工作量的1倍多。从而很快掌握了介形虫化石在盆地内的分布层位及规律,为大庆长垣地层分层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20多年,叶得泉共发现67个介形虫新种,编写了两体专著,9篇论文,为揭示松辽盆地的沉积环境,搞清大庆油田各类油层情况,确保长期高产稳产作出了贡献。

  【万里测温】

  1961年12月7日下午,下过一场大雪,又刮起了北风,天气格外寒冷,蔡升和张孔法偏偏选择这样的天气出门,他们带上风速仪和10几个温度计,每人背上25个苞米面饼子,冒着雪后的严寒走向东油库。

  大庆是高寒地区,大庆原油凝固点又高,要把原油运出去就得在油库给原油加温。会战初期,是靠铁路用罐车(也叫油槽车)往外运油。如果加热温度不够,,原油在中途就会凝固,冻结在罐里;如果加温太高又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为了弄清大庆原油在长途运输中油温和沿途风速、气温的变化,给原油加温提供更科学的设计数据,设计院把随油罐列车测温的任务交给了助理技术员蔡升和实习员张孔法。这两名共青团员接受任务后,正好赶上大冷天,就抓紧出发了。

  他们奔往东油库是为了赶上“052”次油槽车,测到装油时的第一个数据。不巧,这趟车又改在西油库,两个油库存相距20多里。为了赶上装油,他们不等汽车,摸黑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到西油库,正好测到了最冷的深夜装油的第一个数据。

  上车以后,两个住在没有座席、没有暖气的守车上。饿了啃口苞米饼子,渴了喝几口凉水,开始了艰苦的测温工作。

  一路上,油槽列车向前飞驰,狂风卷着雪团向列车猛扑。每隔1小时蔡升和张孔法两人轮流着在守车上探出身去,尽力把风速仪或温度计伸向外面点测一次风速和气温;每到列车停车,他们又拿起温度计爬到油罐车顶上,打开罐盖把温度计插到里面测油温。车顶上毫无遮挡,风雪很猛,每测一次都冻得浑身麻木,但他们从不马虎,每次都坚持二三十分钟,把数据测准。运油列车开停时间没法掌握,一旦停车他们就得抓紧往车顶爬,像打仗一样,每测一次都是一场战斗。

  用一个温度计测温,只能测表面温度,他们在路上搞了一项“革新”,在一根长3米的木棍上缠上10根铜电阻温度计,一次就可以测油罐车内上下10个点,连中部、底部的油温也测出来。“革新”了的仪器有三四十斤重,拿上拿下不方便,测温也更麻烦,但他们不怕麻烦,克服困难,坚持每停车一次就测一次油温,一天深夜里,测温度上的电线断了7根。为不耽误测温,蔡升就抓紧时间抢修。守车摇得厉害,接不上接,他就等停车时间修理;守车上没有灯,蜡烛用完了,就打着手电照明修;手电没电了,蔡升就爬到隔离车上借着雪地的反光来接线,刚把线接好,火车就开动了,蔡升抓紧几秒钟把胶而缠好,跳下隔离车,又不顾危险一个箭步冲上了守车。

  蔡升和张孔法就是这样,从1961年12月7日到1962年3月12日,随着飞驰的油槽列车,从大庆到大连来去5次,行程1万多公里,测得油温,风速等数据2800多个,掌握了运输中油温的变化规律,获得了科学设计的依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钢材。

  【洗油澡】

  石油会战第一年,油田建设上得猛,为了早日把油运出去,快速建成了第一座油库,但由于急于投产,设计上存大一些问题,装油设备也比较简陋,为了彻底摸清问题。在冬天最严寒的季切,设计院领导派青年技术员王长令到油库去实习,一方面接受锻炼,学习实际本领,一方面协助工作,从中了解油库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设计第二座油库时加以改进。

  王长令二话没话,扛起行李就下到油库装油班,为了同工人打成了一片,便于听取意见,他不有“暴露身份”,只说自己是新调来的工人,油库里谁也不知道他是设计院的技术干部。

  在工人师傅的帮助下,王长令很快掌握了装油技术,能够顶班上岗,成了1名装油工。在劳动实践中,他看到由于油库设备简陋,油管常常被冻住,打开鹤管闸门,不是半天不出油,就是油来得很猛,溅得装油工满脸满身,装油工人们为了防冻,经常半夜起来去保温,油管漏了油,许多老师傅用自己的帽子,围巾、手套去堵。油不漏了,可他们得光着头顶着寒风干活,赤着手去拧那冰冷的闸门,看到这情景,小王从思想上受到了教育,深感作为设计人员责任重大,休会到下现场的意义,活也干得更有劲,工人看他学得快,能吃苦,待人诚恳,有什么话也敢同他说,向他反映了不少对设计的意见,工人们常叨念:“这个鹤管安得最不合理,害得我们以常‘洗油澡’”。有个小青工还对小王说:“等哪天你也洗一回就有体会了。”

  一天黎明,来了寒流,天气非常冷,正好这时有一列油槽车进库。当班的王长令对好鹤管。打开闸门装油,他发现有一根鹤锭,打开闸门装油,他发现有一根鹤管不流油,是被冻住了,就把闸门开大,这时,鹤管里的冻油柱突然被热同顶出来,一下子打掉了鹤管皮龙,一股油流从他的头顶浇下来,浇得满头、满脸、满身、真的洗了一个“热油澡”,为了少跑油,王长令不顾一切跳到栈桥上关掉闸门,等他要下去拣皮龙时,一位老师傅已经拿上来,帮助上好,继续装车,原油浇在身上开始热乎乎的,隔会几变得粘乎乎的,最后是冷冰冰的,工衣慢慢冻成了一副冰铠甲,非常难受,这时,装完车的师傅们都跑过来关心地说:“小王,你赶快回去收拾一下吧,可别冻坏了,”那个小青年则说:“怎么样,这回尝都滋味了吧?”

  小王回到宿舍,手脚都麻木了,他脱掉油衣,用汽油擦洗一遍,再用冷水冲了一下,然后钻进被窜。躺在床上,王长令心情很不平静,他想到工人们的意见,想到油库设计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下决心要把问题搞清楚,在设计与一座油库时好好改进。

  3个月过去了,设计院通知王长令回去,这时工人们才知道他是个大学生,工程技术干部,都来依依送别,回院后,王长令就参加了第二座油库的设计工作,他根据工人们的意见和自己的调查,体会,对栈桥设计提出了52条改进意见,在油槽车对位,铁路专用线距离、鹤管冻结等方面都作了较大改进,比如鹤管设计采用了机械转动延伸式鹤管,不用工人用手搬着对罐口了;采用了压缩空气扫线方法解决冻结问题。这样工人就再也不会“洗油澡”了。

  新油库建成以后,装油速度大大加快,工人劳动条件大有改善,再也没发生“洗油澡”的事。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