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 > 正文
虽然是次债,银行给我钱,我现在把这个房屋抵押给了银行的,但是我抵押了这个房屋的市场价格是持续再涨,所以只要次债没有收入,银行没有风险,银行把这个房子收回去了,收回这个房,这个房在市场上随时可以出手,因为它的价格始终在涨,这样的做法对银行来说的市场风险基本说是没有的。只要房价再涨,银行也有风险,银行是敢于贷,不符合大量的贷款,市场需求就培育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局面,穷人买房,房地产开发房屋赚了钱,大量的投资他高兴,银行把这笔贷款下去收取高回报,这是银行高质量高回报的资产,一旦断了,银行随时可以把房屋拿到市场上去。这个资产对银行来说回报高。又通过了关于这部法,这个资产银行次债的资产,银行按揭拿来以后可以证券化,证券化之后可以打包,打包之后卖给养老基金和其他的机构投资,其他的机构投资者和养老基金拿了这个钱,银行把这个风险又转给了机构和美国养老基金会。他们在市场上找,只要哪个行的价格在涨的,以这个为基础的证券股票,看好了在这里投资炒作。机构投资者也好就有钱赚。这样的话在股票市场、证券市场,中介又赚取了中介费,投资者赚取了高额利润。穷人买了房,房地产商盖了房,卖了房。银行有了高风险的资产,各种中介获得了中介费,各个方面的炒作,包括市场利润,大家高高兴兴的这三年下来,下来到了07年六月,美国从73年以来第一次房价回落,房价一回落,刚才讲的所有的高回报、低风险,高炒作,链条的基础就这样了。
说明什么?30年来以不断地降低利率,降低发展成本来扩大经济规模,带动经济的货币政策,累计起来对经济安全的威胁和风险极多,前提就是以降低金融经济生活项目和资产的质量来换取增长的速度。今年得的诺贝尔讲,通过金融危机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就指出了靠要素投入量增加,这有着深刻的解释,这次所谓金融风暴,引起收到了尊重。从这种理论和实践来看,我们现在确实到了细语的来总结和检讨我们活跃了30多年占据主流地位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
二、现在是不是到了重新审视中国货币政策和传导体制机制的特殊性的时候?
中国货币体系的建设在改革当中逐渐开展起来的,西方政府理论一直用着他们的实践标准,他们的货币政策功能的理解和传导机制的范畴,在要求和批判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特别是批评货币政策的本身的一些特殊性,现在对照起来的话,如果西方的货币理论和货币体系,现在遇到了极强烈的挑战的话,基于体系和批评,值得我们重新商讨。中国的货币体系和倡导机制是有一系列的不同。
首先从货币政策工具来看,我们说有所谓数量,有所谓价格的东西,利益率、货币供给量等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在西方一般是所谓中间目标,盯住一个,80年代以后他盯住利率,按照市场经济的道理,盯住一个目标,另一个目标内生的决定,自动的决定。大家知道直到目前为止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我们有两个,既盯利率,又盯货币量。我们过去一直怀疑,这种盯两个目标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割断了货币经济之间的两个政策目标的内在联系?但是现在看来值得重新认识,盯住这两个中间目标,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们讲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很简单,主要一个是经济增长,一个是反膨胀。在西方货币政策其实短期更强调了他的反通胀的作用。在中国恐怕不仅短期,包括长期货币政策,发展中的国家,无论什么样的政策,恐怕首要的在长时期,从战略上还是要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在中国除了具有反通胀的基本政策功能之外,可能很重要,更重要的有带动和刺激经济增长的这样一个功能。这是我们讲的一个最终目标。再比如从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02年做的一项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时间,我们所说的实质,明显地长于西方,美国和欧盟国家,这个时间性一般是6个月到18个月。中国我们当时做的是7个月到24个月,明显的滞后于人家。这可能与我们的体制有关系和我们的市场经济不是很发达有关系,当时货币政策的传导的时候,中间遇到了种种体制摩擦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