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会实录(4)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 13:59 新浪财经
毛振华:谢谢刘元春教授,这个报告很精彩。下面首先有请辜胜阻教授,辜胜阻教授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做博士生导师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担任过武汉市副市长、湖北省的副省长、实际经验非常丰富的官员型的学者,有请。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辜胜阻 辜胜阻: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人民大学的宏观形势的分析会议。这次的报告有两个新的重点。一个是财富结构的调整。另外一个是对CPI进行了很深入的分析。当前,社会经济表现出“三高”,即高物价、高股价、高房价。高物价的问题是民生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报告提出了物价的上涨是补偿性的、结构性的、国际联动性等特点,我完全同意。同时,我也提出对结构性价格上涨可能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的重视。 针对物价上涨问题,有人悲观,报告则比较乐观,而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报告认为,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面临结构性的、温和的、可接受的价格上涨。但现在食品的价格上涨17%,猪肉价格上涨58%,这对广大的低收入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来讲影响是很大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物价上涨两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共发生过四次:第一次是50年代的1951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2.2%;第二次是60年代的1961年,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6.2%;第三次是80年代的1988—1989年,零售物价指数为18.5%和17.8%;第四次是90年代的1993年—1994年,这两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分别是13.2%和21.7%,1994年是建国40多年来物价上涨最高的年份,食品价格上涨35%,其突出特点是需求拉动演化为成本推动。当前的物价上涨既有成本推动的因素,也有需求拉动的因素,其中成本推动为主。我国的流动性过剩一直得不到缓解,货币供给过多,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胀。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超过经济增速,虽然是好事,但在当前CPI涨幅加速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也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因素。但是,当前的物价上涨更多地来自于成本推动。本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价格涨幅一直高于下游产品价格。报告中认为,CPI目前危险但可控。“危险”我赞成,因为与1994年不同,我们现在进入高成本时代,高成本时代使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增加。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要防止“一粮带百价”。首先,成本增加推动了物价上涨。近5年来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0%,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23.9%。尤其是大量玉米被用来生产乙醇导致的玉米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饲料价格,增加了养猪、养鸡的成本,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等副食品价格的上涨。另外,全球农产品的整体减产也推动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此外,农民外出打工比较利益有重大变化,且全国已经有2亿多农民实现“农转非”,农产品(食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业型”,使农产品(食品)的市场需求压力显著增强。 二是劳动成本会持续上涨,经济发展告别低劳动力成本时代。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分别从不从的方面促使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涨。(1)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以往的低价工业化模式具体表现为“五低”,即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比如,我们生产的耐克鞋卖200美元,但是我们只拿10美元,其他被品牌商、设计商拿走了。低价工业化模式同时还产生了“四高”,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这对社会来讲是高代价的。(2)分配格局改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劳动报酬总额占GDP比重一直偏低且呈下降趋势,分配率约在15%-20%之间,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分配率普遍在54%-65%之间。改变分配率,必然要改变当前的工资水平。(3)劳动力供求格局改变。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的“拐点”已经出现,虽然整体上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是在局部地区也出现了供求的失衡。据调查,2006年广东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为729.92万人次,而求职者只有482.24万人次,有六成企业严重缺工。“招工难”迫使企业开始调整工资水平。(4)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也对企业用工提出了新要求,在劳动关系解除、用工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劳动者利益的保护,这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有94.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在“上升”。 三是资源环境成本会上升。当前节能环保任重而道远。十七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五年要使单位GDP能耗减少20%,污染物排放减少10%,这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土地等资源价格上升。今年以来,我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交易价格上涨较快,前3季度平均上涨12.8%。 四是能源价格调整带来的物价变动。上个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我国油荒、电荒时有发生,一些能源的价格不断攀升。以石油为例,国际石油价格已从1999年的每桶10美元升至如今的每桶接近100美元,增长了近10倍。 五是汇率、退税率提高出口企业成本。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自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8.57%。同时,自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几次调整出口退税率。针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和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出口退税率或取消或下调,一些传统的行业出口退税率从13%骤降至5%-8%。因而,在汇率、退税率的双重压力下,相当多的传统制造行业颇受影响。 六是垄断利润推动成本上升。我国不仅在财富方面有两极分化,市场结构也存在两极分化。一个极端是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控制着垄断行业,利润大好;另一个极端是在一些行业中大量民营企业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利润微薄。统计显示,2003年至2006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由3006亿元增加到7700亿元,增长152%。 七是技术创新成本提高。过去我国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当前必须转变这种发展模式,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这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当前,企业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至少要占总收入的3%。 八是国际市场矿产品和原材料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对国内企业影响较大。经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6年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综合指数同2000年相比已经增长了30.68%。 当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虽然是局部的,但也需要警惕。尤其是我们当期进入高成本时代,成本推动的因素十分显著。从企业角度来讲,企业是消化还是转嫁高成本,其结果是不同的。企业转嫁高成本的结果会进一步推动价格的上升。因而,当前企业应当积极消化高成本,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是企业信息化。顺应信息化潮流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是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ERP系统,联想的生产管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库存周转由95年的72天降到2000年的22天,节省资金21亿。 二是产业集群化。曾经发生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武汉钢架结构项目的竞标中,武汉本地有很好的钢铁企业,但其钢构企业的吨钢报价高于8000元,否则就要亏。而远在浙江萧山的钢构企业的报价仅为5000元,差距很大。其原因是萧山钢结构产业集群使其产品成本大大降低。 三是发展集约化。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大员工培训力度,重视员工激励,塑造学习型组织,实现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与社会生产的要求相符合。同时,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实现 “黑色制造”向“绿色制造”的转变。 四是战略归核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掀起一股反对多元化的浪潮,一些大企业纷纷开始实行归核化战略。目前,大约80%的民营企业是多元化发展的。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归核化”是对多元化片面追求业务范围的修正,是从长远战略出发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之间的平衡。 五是管理现代化。例如,在现代管理中,先进的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据统计,我国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20%,而发达国家只有10%。管理现代化还涉及到治理模式问题。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很多中小企业到了五六千万就不能长大了,浙江和广东的民营企业都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私营企业谁来接班?有的不能接班,有的不愿意接班,有的接了班,但上一代“退而不休,垂帘听政”,新老代沟严重,民营企业治理模式还存在相当多问题。 六是布局合理化。当前企业布局并不均衡。在东部相对集中的地区,迫于土地、能源、环境的压力,当地原有的占地面积大、产品附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外迁。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富士康迫于深圳成本上升的压力,已向中部武汉转移。 七是经营国际化。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是应对高成本的两种途径。“二战”以来,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有三次: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地区;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要素成本的提高,我国的企业也可以“走出去”,向要素资源更廉价的地区转移。 八是政府要降低税负。“十五”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速为10%左右,而税收年均增速却在20%以上,如果加上预算外的税费收入,宏观税负的比重已经超过30%。一些地区“中央靠税,地方靠费”的现象严重,私营企业税收和非税收负担依然较重。因而,在企业自身消化的同时,政府应适时、适当地降低税负,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谢谢大家!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