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会实录(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 13:59 新浪财经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会实录

  杨瑞龙:接下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元春教授代表研究所演讲我们年末的研究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07-2008)--财富结构快速调整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元春

    刘元春: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面由我代表课题组向各位汇报我们的主报告。我的汇报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在我们对2007年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模型的预测;第二部分我们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2007年-2008年的深入分析,我们从七个方面来进行展开;第三部分,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们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整个2007年我们可以用三个大方面进行总体的说明:第一个总体说明我们认为,2007年延续了2006年强劲的扩张趋势,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国际顺差持续的推动下,2007年的GDP持续攀高达到本轮经济周期的最高点,同时来自实际经济的压力进一步加强,但是通货膨胀依然在可控区间。中国实体经济依然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健康的轨迹上运行。这是我们对实体经济的总体判断。

  但是2007年与以往的整个宏观经济在季度波动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GDP在上半年逐渐加速的基础上没有明显的回落。以往我们会发现基本上是上半年提速、下半年回落。第二是2007年固定投资改变了传统的上半年提速、下半年紧缩的季度波动模式,全年实际增幅出现回落。第三是消费增速虽摆脱了“低水平”的困境,但是实际增长并不显著。第四CPI在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支撑下持续走高。第五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增速差异在前三季度不断扩大,中季度突然受窄。第六在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外省冲击下,货币增长和信贷投放加快,实际货币政策环境由紧转松。

  第三大方面我们认为在外部经济不平衡,流动性过剩和金融深化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中国财富结构开始快速调整,进一步推动了资产价格和财富总量的加速增长,资产的财富效应已经显现,并开始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资产形成机制。

  我们基于上面三个大方面的判断。我们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模型,在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假定政府采取稳中偏紧的政策,以及其他有选择的紧缩性的政策。一个是2008年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

汇率是7:1,2008年中央财政供应的赤字。2008年GDP是增长11.44%。固定投资今年是25.6%,明年会进一步下降,是24.1%,全社会零售销售总额今年是14.2%,明年会提速。出口今年是25.6%,明年会是23%。进口今年的增长率是21%,明年是21.2%。M1是20.7%,明年18.5%,M2是17.4%,明年是16.8%。CPI平均指数今年是3.2%,明年2.9%。

  根据上面的预测我们进行经济所整体的深度分析。

  第一我们认为CPI持续走高,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同步提升的过程中,实际GDP与潜在GDP的正向产出缺口进一步扩大。来自实际层面的过热压力进一步扩大,但由于产出缺口并没有超过3%,我们整个2007年的产出缺口是2.63%,导致通货膨胀压力没有超过1.5%,这里是核心CPI的数据。中国的宏观经济依然在总供给总需求基本平衡的健康轨迹上运行。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具有高运行的实体基础和供给空间。同时中国经济结构在高速增长中的自我均衡化调整,需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08年的宏观经济增长态势依然将在2007年基础上进行延续。

  这里是我们给出来的2006年、2007年、2008年预测的GDP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前三季度基本上是在11%的水平之上运行,并且呈现着这种规律与往年是不一样的。

  在这里我们第一个判断是产出缺口扩大,但依然在可控区间。宏观经济存在上行的供给空间。我们从这个图形里看到的是实际GDP,就是我们现在的产出水平与我们可能的产出水平之间的差异。我们发现,从整个的正向的产出缺口是04年开始出现,在05年、06年还是处于上行空间。07年我们的产出缺口从去年的1.几扩大到2.3几,扩张相对比较大。但是通过我们所利用的菲利普斯曲线所测算出来的通胀压力,依然在1.5%的控制区间。整个还是处于上行区间,我们可以看到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整个经济周期的变化,我们会发现目前的上行空间依然刚开始。

  我们另外要认识到,本轮的经济扩张与以往的经济扩张有本质性的区别。本质是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里,由于本年度的投资在下一年度会形成供给。这种供给以及我们整个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就会使整个的潜在GDP以及我们潜在的总供给进一步的往前推进。这一推进就可能缓和下一季总需求带来的扩张冲击,以及降低实际GDP与潜在GDP产出缺口的速度,延缓整个领域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今年通货膨胀和CPI比较偏高的格局,但是总体我们看到很多分析通货膨胀的时候就会发现,整体的来自实际领域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从整体上来讲。投资驱动型很有可能导致我们明年这种通胀的压力有可能缓和。

  我们利用我们的技术发现了,在07年实际GDP和潜在GDP产出缺口有可能回落。其实核心的原因就是前几年的高速的投资增长有可能明年形成总供给的释放。

  我们从以往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到,我们整个今年的增长,从全要素增长率等等来讲,我们整个增长的路径依然是在动态有效的轨迹范围内。当然我们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增长三架马车并没有发现很明显的变化。

  同时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研究的重点发现,在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中间,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重大的调整。这个重大的调整是什么?我们以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是经济结构的恶化。但是我们从这个图形中可以看到,我们从2000年之后,GDP的增长速度和部门的离散系数(部门之间的增长速度的差异)是呈现原来同步发展,增长得越快、结构越恶化。但是在2000年之后增长得越快,部门的增长差异大幅度缩小。

  通过我们的计量发现,在78年到99年他们是正相关的,但是2000年到2006年出现了明显的不相关。这就导致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经济2000年以后,在高速经济增长中间我们出现了均衡性的自我调整过程。这恰恰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强调的结构调整的良好的绩效。在未来的结构性调整中,高速是我们结构调整的很重要的动力,也是很重要的保证。这里我们不进行详尽的分析,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我们的报告。

  透视我们发现投资增速的差异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07年到08年之后。从另外的侧面来看,我们今后几年高速经济增长,特别是保持在10%到11%的高速经济增长是需要的。第一个方面我们看到,一个是从实际的供给角度,我们有进一步上行的空间。另一方面整个结构调整、就业的压力,进一步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革需要我们保持比较高的增长。这两个方面我们认为决定了我们08年乃至09年整个经济增长的基本面。

  第二个方面,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改变了春秋的上半年提速,下半年紧锁的季度波动模式,各季度名义增幅平缓,实际增幅逐季轻幅降低。全年实际增速出现回落。全年焦点应当从投资总量增速向投资结构与质量转移。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我们一直强调投资增长速度并不过快,并不像有些部门强调的中国经济的问题在于投资增速过快,我们一直在调整但是一直调不下来。这里是因为我们一种投资扩张和盲目的投资冲动保证的,还是因为我们投资有固有的基础,以及有我们中长期的坚实的基础呢?我们认为,从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投资性质和状况来看,维持目前24%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是比较恰当的。从06年到07年固定投资增速可以发现,整个07年的名义增速在轻幅提高,但是实际增速在下降。很明显就是今年整个固定投资价格指数有一定的上涨。

  这个里面我们认为,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增长速度,但是消费和投资的实际增长速度缺口进一步收窄。我们利用我们的方法进行测算,整个经济要持续腾飞,同时要实现整个经济相对平稳的发展,不出现大起大落的发展状况,我们整个投资必须应当处于在8%到12%。实际上我们从历史数据来看,我们处于6%的缺口上,我们的经济都是处在萧条状况。

  我们目前调我们整个的投资增度,降低我们的投资增度,对于我们整个的经济结构有没有好处?我们发现并没有好处。在我们投资增度的过程中,反而会使我们结构性的问题恶化,特别是在投资增度下降的时候会出现整个外部规模不平衡的大幅度增加。从内部增速到外部增速之间的替代对整个经济结构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同时使我们的软向着陆很难实现。

  我们从06年到07年就会发现,我们实际增速,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的缺口,净出口占GDP的比重是大幅度提升的。降低投资并不能带来消费的增长,也不能改变我们整个持续过盛的状态。使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可能出现恶化。

  本轮经济周期中的投资效率发生巨大变化,在宏观效率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同时,微观效率也出现了大幅度提升。增量资本产出比率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处于下降的趋势。同时我们的规模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

  告诉的固定投资增长速度尤其深刻的中长期的基础。一个是高储蓄决定了高投资,有很多的储蓄必定导致高投资,如果没有高投资就会带来整个的缺口和经济的萧条。人口结构决定了高储蓄,同时决定了短期的消费水平难以大幅度提升。新型的国际分工决定了中国出口,也需要高投资提供供给支持。

  在这里中国往往分析固定投资里有几派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比如说发改委强调的固定投资太高,因为固定投资太高导致产能过剩,导致外贸顺差过高,导致流动性过剩,导致宏观经济进一步过热,这是连环导致的。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投资过快,但是我们发现这是错误的。今年三季度人民大学的报告里专门强调了中国这一出口是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的,中国出口的这一增长不是因为中国产能过剩而增加,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因为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导致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引起中国这一出口大幅度的增加,进一步导致我们对国内的需求的增加,才导致投资的增加。我们从后面专门分析进出口时发现,我们利润增长最的是外向型的企业,他们的增长比内向型的增长得要快。我们会发现固定投资的增长往往是我们出口增长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关系。投资这个问题随着我们在以往一直强调,规模不是问题,主要是结构和质量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在这上面应该调整整个的关注点。

  第三消费增长速度虽然摆脱了“低水平”困境,但实际增长幅度并不显著。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初次分配格局没有重大调整的环境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小幅提升并不足以支撑中国消费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初次分配格局的太正羽再分配结构的调整应当同等成为未来启动消费的核心手段。

  我们强调的一点中国初次分配的格局是导致未来消费增速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性的制约因素。我们可以看到,06到07整个的名义消费增速是提高的。新闻媒体广泛传播中国的消费行为增速。但实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就是CPI上涨过快推动的。之后我们发现实际增速是在回落的,并不是像一般认为的进一步的上升。

  这里我们强调的收入分配格局,为什么?我们可以从整个分析中可以看到。我们劳动者的报酬在初次分配中间占的比重从2000年以后基本上处于一个下降趋势,而营业营运以固定资产折旧的占比是大幅度的上涨。同时生产税进额,也是我们通常谈到的企业税收的一部分,基本上是处于比较平缓上升的状态。因此这样的一种格局来讲,就会导致富企业、富政府、穷居民的状态。居民没有很好的享受中国整个经济增长,大量的经济增长的财富流向了企业和政府。有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居民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是11.2%,但是同期的财政收入是1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平均增长为25.5%。未来整个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肯定会进一步的下降。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居民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下降了非常厉害。大量总存款里企业存款提高得非常大。07年居民存款少7000多亿,但是同期企业存款多增加了9000多亿,明显出现了储蓄的大搬家。这不是简单从银行搬到资本市场上,而是居民向企业进行转变。

  另外我们居民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出现明显的大幅度的下降。工资占国内总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同时导致的就是工资总额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同时我们从这个图形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在我们国民收入里,我们整个三个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的变化。从这个变化格局进一步会持续的这一点出发,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收入分配特别是初次收入分配对整个中国进一步消费的提升没有支撑力。我们现在往往国家所提出来的总是加强再分配的力度,但是我们认为再分配固然重要,但是核心是初次分配的格局发生很快的变化。

  居民的收入结构也不利于消费的启动。居民总的在GDP里占很好,我们的收入结构占的比重也大量下降。大量来自转移性支付和一些灰色收入。这对消费结构也是不利的。这是我们所得出的灰色收入占人均居民里的比重。比如说最高收入族里灰色比重达到70%。很重要的是因为一些财政性的收入,资产性的收入通过其他的途径转移到个人的收入体系里。

  住房投资支出极大的挤压了消费支出增长空间,并且在之后的四到五年会进一步挤压个我们分析之后就会发现,从98年进行住房体制全面改革之后,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原因是我们并不是简单的谨慎性的储蓄,而是需要进行一些住房的投资。

  同时居民的住房投资占总收入的比重,以及居民住宅投资占消费的比重持续上升。我们有一系列的数据可以表明,这里我们整个的房地产市场如何影响消费的。同时大量居于公共性质费用支出的提高对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处在非常重要的资源作用。这反映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很多都应该国家财政支付。

  从前面几个方面谈到的,我们主要是从初次分配收入中谈到。我们认为未来消费实际增长速度要进一步提升很困难。这样就决定了整个在内需里,如果消费增速缺乏进一步的支撑。要支撑中国未来一到两年或者两到三年里整个增长的核心力量依然是投资。这个很重要。

  CPI在食品的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推动下逐月攀升,通胀风险日益加剧,但价格上涨的结构性、补偿性、成本推动性、国际联动性等特点,以及市场承受价格冲击能力的提高和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均衡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近期难以爆发全面通货膨胀。未来要素市场的改革和进一步的结构性调整决定了中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结构性的、温和的、可接受的价格上涨。

  我们认为目前特别是07年的结构性上涨在未来可能是一种常态。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去年到今年整个的价格变化,其中CPI提高的速度比较快,但是我们的原材料构进指出在上半年比较平衡,但是10月有一定的反弹,整体价格力量比较偏大。

  我们把握目前价格上涨的五大特征,结构性、补偿性、成本推动性、国际联动性以及较低的传递性。这是对我们目前的价格上涨把握住的5个根本。

  从结构性上可以看到,CPI里八大类,实际上除了食品类和居住类有大幅度的上升,其他有三类是小幅上涨有三类是小幅下降,比较结构性。同时RPI里有七大类轻微上涨、6大类出现下降,1大类基本持平,这是除了食品上涨18.1%和建筑材料上涨4.6%之外。

  我们发现价格上涨具有成本推动性的特点,货币因素并不是价格上涨的核心原因,这是我们在货币政策里要强调的。很多价格上涨具有补偿性的上涨特点。我们的RPI只是与96年的水平相当。工业水PPI相当于1996年上涨了12%,原材料价格上涨了34%,固定资产价格上涨了17%,国际粮食价格基本上与90年前后相当,目前的食品价格相对1998年的食品价格仅有轻微上涨。很多的价格是由于97年到01年很多价格出现下落的趋势。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价格上涨是由国际因素导致的。食品和原材料都可以看到。同时我们也发现原材料到PPI到CPI是大幅度下降。在99年前他们之间的传递率是很高的。原材料一涨就会导致食品工资轮番的涨。目前我们发现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快,工资水平也上涨很快,但是在一些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同时。我们的CPI、PPI价格上涨比较轻微。同时我们发现,在上有产品大幅上涨的同时,企业的利润却同时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这是以往在历史上不具备这种特征的。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的确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对整个成本推动型的冲击,对上游产业的冲击,整个的消化力大幅度的提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