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首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8月22日实录(9)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 17:27  新浪财经

  全国政协委员 高明光:

  现在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国舫同志做演讲,演讲的题目是:植被建设与全面小康。

  沈国舫:

  现在全国人民都在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内蒙古各族人民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面小康”这个几代仁人志士追求的宏伟目标包含着许多内容和要求,其中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也可以把这看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自然基础。

  (一)“生态”和“环境”是两个互相关联覆盖又各有侧重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甚至可以扩展到人文的实体及其状态的总和,而“生态”则主要指包括人类在内的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中生物(或人类)与其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总和。要有良好的生态就要有良好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

  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人口的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对生态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主要是负面影响。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是这些负面影响造成的严重后果。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逆转这个退化和恶化的趋势,使生态和环境进入良性状态,为广大人民能真正享受到全面小康的幸福提供保障。

  为了改善生态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包括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ecosystem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生态系统保育(ecosystem conservation)、生态恢复和重建(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and restoration)以及必要时的人工新建(森林、草场、湿地)等。我们把所有这些行为都归纳到一个概念中,那就是生态建设。“生态建设”这个词在国际上并不通用。我们在中国把“建设”两个字用得很广泛,不但可用于物质方面的产业和工程建设,也可用于人文方面的队伍建设、思想建设等等。这样的“建设”在国外没有统一的对应词。由于“建设”两字包含有较多人为作用的成分,因此有些专家对于用“生态建设”或“生态环境建设”这些词有不同看法。我曾经组织和参与了一些讨论,现在认为像“生态建设”这样中国首创的名词还是可用的,但要注意生态建设是一切为改善生态而采取的行动的总称,而不能偏解为只是人为的改善生态行动。

  (二)在一切生态建设的行动中,植被建设应该处于中心地位。因为生态破坏大多是从植被破坏开始的,而要改善生态,植被又要起关键作用。良好的植被不仅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又是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重要手段,还是一系列污染物质的吸收者和积存所。植被能缓冲地表受外应力冲击,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植被还是一切陆地生物种群(动物、微生物)的生息地和避难所。只有保育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系统中各个组分更好地协调起来,良性运转。

  植被建设包括森林、灌丛、草原、荒漠及湿地植被等各种类型的植被建设。这些植被大多呈地带性分布,受气候地带的制约。在我国温带区域内,大致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步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极干旱的区带出现。相应的也有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植被带分布,湿地则具有一定的非地带性特征。我们进行植被建设要尊重这个自然分布规律,不要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三)但是在过去的植被建设行动中也出现过一些偏差。

  由于森林是高大密闭的植被,生态功能较强,容易受到关注。因此曾经出现过在不适合森林生长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造乔木林的偏差。由于乔木林,尤其是像速生杨树林那类的乔木林,对水分要求较高,消耗水分也较多,不合理的造林会造成不良后果:要么是树木长不起来,长成“小老头”;要么是耗水太多,使地下水位显著下降,反过来使自然植被退化。不少专家指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工程院在“西北水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咨询研究报告中也提出了这点,着重强调了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的观念。近年来这个现象已有所好转,林业部门加强了对种植耐旱灌木的力度,甚至在草原恢复建设上也下了功夫,已经看到成效。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也有批评过头的现象。有些人完全反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取造林的措施,也有些人对人工造林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一切要靠自然恢复。我认为这些意见也有片面之处,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活动现在主要采用灌木树种,有一些灌木是很适应干旱生境的,典型的荒漠植被也大多是由一些旱生灌木(梭梭、沙拐枣等)为主组成。不少灌木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防沙固沙)及生产效益(纤维、能源),值得推广。认为造林就一定是造乔木林实在是一种误解。

  第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不是完全不能用乔木造林。因为一个地区的内部地理结构是复杂的,干旱地区内也有河流和河滩,可以造乔木林或恢复乔木植被(如胡杨)。沙漠地区内既有沙丘,也有丘间洼地,有的丘间洼地的地下水位高,栽些乔木也能起好作用。另外,干旱地区内有人工灌溉的绿洲,有重要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根据需要营造以乔木为主的农田防护林网及交通沿线绿化也是必要的。要强调因地制宜,不要一概而论。

  第三,靠封育来恢复自然植被当然是一个良策,应大力推广,因为自然的植被是经过长期自然界的适应演化过程后形成的,其适应性、稳定性都很强。但不是所有地方都适于单纯依靠自然封育来恢复植被的。有的地方这个过程拖得太长,有的地方恢复的自然植被可能在生态上和经济利用上并不理想,需要引用一些效果更好得树种来补充。当然要用科学精神办事,一切经过试验,但也不能拘泥于单纯依靠自然封育,更有效的应该是把自然封育和适当的人工栽培更好地结合起来。

  (四)内蒙古地区处于我国“三北”地区的核心位置。“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植被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经坚持了长期的实践,它以宏伟的规模和执着的生态追求著称于世,被誉为“绿色长城”。这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接受了一些教训,现在已以新的面貌进入第四个建设阶段。由于宣传不到位和认识不清楚,有些人误以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就是营造一条从西北到东北的大林带,而不知道这是一个片-带-网结合和乔—灌—草结合的巨大植被建设工程。另外,由于部门分割的原因,过去“三北防护林工程”搞树多了,而搞草少了,不能完全适应地带性植被建设的要求,希望今后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林业部门要与草原建设部门更好地协调起来,把三北地区的植被建设搞得更好,为三北地区人民进入全面小康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 高明光:谢谢沈院士的发言,下面请鄂尔多斯市副市长白玉林同志讲话。

  白玉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按照会议安排,我就鄂尔多斯最近几年生态建设情况向大会做一个简要汇报,请各位批评指正。我简单的讲一下。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总人口150万,沙漠占多我们总面积的48%,自然环境非常脆弱。

  原来鄂尔多斯的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生态建设,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努力,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治沙人物和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我们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到了上世纪末的时候,我们的生态建设仍然摆脱不了治理恶化,再治理,再恶化这样一种恶性的循环状态。治理的速度仍然赶不上退化的速度,所以从1998年秋季开始,连续三年百年不遇的旱灾,到了2000年的时候,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边沿。当时全市的森林覆盖率不到30%,基本上可以用黄沙慢慢这样的词语来形容。面对这严重的局势,当时组织全市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大讨论,我们讨论的结果是依靠传统的农牧业作业方式去改善我们的生态方式,它解决不了问题。

  产生这样一种生态现象的背后,除了气侯变化的原因以外,它的问题是我们的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变化,所以要想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要走一条路。这条路如果简单的讲就是四个字,尊重规律,如果再加四个字也就是创新发展。

  下面我就尊重规律,讲一点具体的做法。

  第一,尊重自然规律。

  以前我们讲人定胜天,后来我们认识到人是不可能胜天的,天有它的规律性,我们只能顺应规律。2000年的时候,我们讲过一句很土的,但是也有一点哲理的话,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经过50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懂得了一条道理“羊是要吃草的,有多少草才能养多少羊”,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只能加快沙漠化。从200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下决心,大面积的实施禁牧,以草定畜等政策,我们规定,在农村,牧区的生态恶化区,生态重点治理区和自然保护区,实现禁牧,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我这里有一个数据,我们测算饲养的羊,平均每一只羊增加生产成本大约100元钱,去年我们市的牲畜总投入接近1500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 鄂尔多斯市的农牧民,每年拿出了15亿的投资支援国家的生态建设,我们的老百姓是拿眼前利益的牺牲支持了国家的生态。在禁牧过程中间,难点不言而喻,我们有不少的干部就是因为禁牧不了受到的处分。到目前,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尊重自然规律的第二点,在生态的治理上,我们遵循了自然规律,我们总结了六个字,叫草灌乔、封育造。

  草灌乔就是调整了一切生态的思路,由原来的乔木为主,变成了以草为主,以灌木为主。所谓的封育造是由原来的人工造林为主,转变为以封育为主,在封育的基础上,配备大规模的措施,同时赋予必要的人工造林措施,采取这样的措施以后,生态建设的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它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社会功能非常成功。

  尊重的第二个规律就是尊重经济规律。2006年我们总结过一句很土的话“人总要吃饭”。生态效益的追求是政府的目标,老百姓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两点如果不结合,生态建设只是一个无源之水。这个在我们几十年的工作当中,教训不言而喻。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下决心要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追求生态效益的同时,要体现出经济效益来。在鄂尔多斯现在有1万多家企业介入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其中最大的几家,比如说伊利集团已经投入了几个亿。同时我们的老百姓,通过生态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三,尊重社会发展。 我们认为,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完全有能力吸纳农村劳动力。我们1/3的农民已经转移到了第一、二产产业上。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全国政协委员 高明光:下面请钱学森同志的秘书,涂元季少将讲话。

  涂元季:

  各位首长,各位来宾,实在不敢当,刚才听到一些首长,专家的发展都很好,我写了很多的东西,但是我们的会议开的太长了,大家也很疲劳。所以我就简单说几句。

  讲两个故事吧,首先我代表我们国家96岁高龄的老科学家,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创建人钱学森钱老,祝贺2007年首届中国生态论坛会顺利隆重召开,也祝今天的获奖人和获奖单位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讲两件事,一个是8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一天之内看望了四位老科学家,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不讲了。我就讲在看望钱老的时候,温总理说的一句跟今天会议有关的话,温总理在看望钱老的时候说:“钱老呀,你那一套十本的书信集我已经收到了,您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其实温总理他对钱老的十大本书系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这十大本书信说来说去除了科学思想就是科学精神,除了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思想。那么当然钱老涉猎的面很广了,他这个科学思想里面有很多的内容,其中有一个思想就是钱老他认为,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这个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和一些生物科学家在通信当中认为,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的发展,将会在21世纪引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个所谓产业革命呢,就是它的影响绝不限于就在生物之列,它会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就像当年瓦特发明蒸汽机,我们说它是一场产业革命,它改变了整个工业的面貌,农业的面貌,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技术也将会有这么深远的影响。

  为了迎接这样一次产业革命,钱老曾经在80年代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大农业的概念,就包括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海产业,它这个科学思想,现在已经逐步的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内蒙古成立沙产业,草产业协会,钱老表示支持和祝贺,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在,把沙产业,草产业已经列入了十一五规划,钱老感到欣慰。

  关于沙产业,草产业,下面有专题报告,所以我今天不说了,这就说一段,钱老的科学思想,温总理看望引起的。

  第二个我注意到,这一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求是杂志,大家可能不知道,钱学森回国以后,跟求是杂志解下了不解之缘,我不知道求是杂志在全国进行了调查没有,比方说求是杂志社的忠实的读者有多少,但是我今天向你们报告,钱老自从1958年创建红旗杂志,当年他47岁,到现在2007年96岁了,每期必读,而且资料保存完整,每一期都保存着。所以也许这是一种缘分。所以我就讲这两段故事,给大家解解闷。

  谢谢大家,我讲话完了。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