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海外企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成长论坛实录(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4日 18:16 新浪财经

牛山雄造:

  下午好。

  我们还没有到不惑的境界,还有很多苦恼。简单把丰田的思路介绍一下。

  丰田的销售情况,在90年代以后一直是直线的上升,国内销售额是下降的,但是95年、96年开始,海外销售量急剧增长。背景是丰田从1981年开始对美国汽车的出口遇到了限制,1985年有一个《广场协议》,在此之后日元急剧升值,我们也出现了很多新市场。这个过程中抓住了机会,发展到今天。

  丰田在海外被迫生产的情况,采取适时适地生产的座右铭,也就是说在最好的时机、最好的地方,生产最适应当地要求的产品。1984年与美国的通用汽车合资,在此之后建立了肯塔基州的工厂,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资,现在在2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2家企业。1995年以后,海外生产的数量有了急剧的增长。

  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课题,其中有亚洲的经济危机、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还有新的竞争对手,包括“金砖四国”的出现。

  丰田公司的副总裁丰田长南告诉我的,三个牙科的医生。

医院要开业了,第一个医生说我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牙科医生。第二个医生说我要成为这个国家最好的牙科医生。第三个说要成为这个城市最好的牙科医生。哪个牙科医生最后取得了成功呢?我们的愿望是要成为这个城市最好的“牙科医生”,这是丰田的信念所在。

  在开展全球投资生产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试点。有一个词叫GLOCAL,也就是说在质量、效率还有生产方式,要在全球范围之内加以思考,这是全球性的思考。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和顾客的需求,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叫地区性的行动。在开始销售的时候,各个地区肯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其它企业也是这么做的。

  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生产和销售方面有所不同,在生产方面,在日本开发出了所谓的丰田生产方式,然后在适应各地要求的基础之上,使之普及到全球。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人才的培养。仅仅考虑一些效率,通过并购的方式来收购一些企业,这不是丰田的做法。在当地投资的时候,要花很长的时间培养当地的人才,这一点越来越重要。在销售方面,要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来考虑,而且不同的销售做法在全球诞生,先后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核心的东西。销售方面绝对不能够拿来现成的东西强加于别人。全球化的思考和本土化的行动都要考虑到。从销售的角度来看,把各个地区所开发出的具体做法,以某种形式在全球范围之内得以适用。要在各个地区扎根于各地,而且要在适应其需求的基础之上开展工作。基本思路也是要全球化的思考、本土化的行动。

  在此之上丰田获得了非常大的增长,第一个是要把增长和站稳脚跟结合起来,不管市场和份额到底有多大,不应该仅仅是追求过度的扩张,而是要自己的脚跟站稳。还有一点,工作都是人来做的,所以人有时候很可能去沉醉于自己的成果之中,做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实力范围之外。不能过于自信,要永远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要知道自己的实力所在。要进行很好的风险管理,问题在于怎么做。

  接下来介绍丰田的脊髓、骨干所在,也就是目前董事长在2001年提出了“丰田之路2001”的口号。具体来说,过去一些潜意识里的东西,DOA以一种简便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两个支柱,一个是持之以恒的改善,一个是对人的尊重。这是丰田的精髓所在。具体分为五个方面,包括挑战、改善、现地现物、对人的尊重、团队协作,对现场和实际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自己到当地看了吗?”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负责过中东的事务,我当时也是被派到商贸的尽头观察。

  这是丰田与中国的交流,在两国建立邦交之前就开始了。1972年9月和10月份,中国考察团到日本访问,那一天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周总理和田中首相进行握手,当时被呈现在电视屏幕之上,我们都见证了这一点。在此之后实现了诸多交流,要想把效率做到更高的话,很多人想到并购,但是并购会存在很多问题,要想做好自己的事情需要花很长时间。

  丰田在中国开展了很多项目,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下丰田的决心。投资建立了工厂之后,这个工厂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我们绝对不会扼杀、放弃自己所生育的子女,这是我们的决心。

  我们在中国开展的例子。丰田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进行生产和销售。不仅仅这么做就够了,在环保、安全、人才培养方面等各个领域要向中国做出贡献,环保、安全不仅仅对于中国,对于日本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企业对社会责任十分重视,而且做了很多的工作。

  谢谢各位。

  刘霆:

  牛山先生介绍了很好的观点,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牙医,怎样在海外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虽然我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的牙医,如果不能给当地提供满意的服务的话,怎么在当地发展下去呢?这一点对中国是非常有启示的。

  王志乐:

  大家下午好!

  从上海的SGSB并购德国的DA上市公司的案例看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成功经验。我是

商务部研究院的,专门做跨国公司研究,一个是研究引进来的跨国公司,第二是研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最近有很多案例,但是好消息不多,因为我们经常到海外调查海外情况,这个案例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这个公司是上海的上工申贝,是专门生产工业缝纫机的公司,2005年7月1号正式收购了德国的工业缝纫机厂,品牌和技术是公认的全球第一,注册的专利有200多项,在2005年收购了。成功的第一点,上工申贝和DA合作以后,打造了全球的产业链。DA在德国有研发中心和高端机的制造中心,捷克斯洛伐克有一家最大的制造厂,在罗马尼亚、德国也有公司,在全球销售。在当前全球公司形成过程中,中国原来的国内公司通过并购德国公司,开始打造全球的产业链。

  第二,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行动。中国公司去德国,能不能真正管理这个公司?并不是要求介入到日常管理,能够把当地的总经理和当地的管理人员用好,这点非常重要。要想完全取代当地的管理人员,我认为是做不到的。上工放手让他管理,能够让他发挥他的积极性,财务总管、技术总管都是原来的人。上工只派去两位管理人员,但是上工的战略意图,这些职业经理人还是做到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职业经理人的作用还是能发挥好的,国内应该学习。国内有的时候合资以后,管理人对大股东的尊重、大股东利益的保护不够,但是在德国做到了。

  第三,为当地发展做贡献。并不是只通过并购技术拿到中国来发展了,当地的不发展,不行。股东们提出的最尖锐的问题,上工收购了我,是不是要把我的技术拿走,随它发展就不管了。上工不是这样做的,认为全球产业链中的基地非常重要,核心技术在这儿,所以要大力发展。我也跟工会主席进行了沟通,他对上工的并购感觉非常好。工会跟雇主的利益本来是相对的,但是他讲了两件事,上工刚接管以后,工厂连续多年亏损,工会提出能不能大家勒紧腰带节约300万欧元,从工资福利上节约,但是上工的老总说经营者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应该勒你们的裤腰带,300万欧元由经营者承担,让当地的雇员非常惊讶,没想到管理者有这种胸怀。特别是当去年盈利以后,过圣诞节发的圣诞奖金,都领到了。工会主席说这两件事使他对中国雇主的看法变了,他鼓动大家要支持中国雇主的工作。

  上工的战略、全球化思维、本地化经营,管理也加强当地化的决策,理念是吸纳多元文化,吸收德国的企业文化,罗马文化,甚至斯洛伐克的文化,承担了全球的责任。这三点恰恰是当今正在形成的全球公司新的发展方向,全球战略、全球管理、全球理念,只有这样,中国公司才有可能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把自己打造成全球公司。

  我们的企业应当从民族国家的视野扩大到全球视野,从民族工业的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的思维。中国企业必须尽快成长为全球公司,才能成功的参与全球竞争。中国公司应当展开新一轮的学习,向全球的跨国公司学习,与全球公司合作,同全球公司竞争,在学习、合作、竞争中成长为全球公司。

  刘霆:

  王主任提到了很重要的观点,中国公司要想在海外获得成功,很重要的是要有全球化的理念,本地化的团队,本地化的经营。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中国固有的经营思路,国内的竞争战略是不是可以照搬到海外去?王烁主编有自己的观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