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理实国际咨询集团中国区董事长王颖先生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9日 18:00 新浪财经

  2007年6月9日,“制造”中国-博采全球管理精髓论坛在北京京广新世界饭店三层宴会厅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卓越制造业管理如何对接中国”。新浪财经作为此次活动的独家门户合作伙伴,直播了论坛的盛况。以下为理实国际咨询集团中国区董事长王颖先生点评。

  王颖:谢谢各位,刚才尹总讲的内容是慷慨激昂,刚才谈了三个重要的观点和看法,第二个结合自己长安的实践,分享了很多具体做法。我想我们今天下午四位的演讲,尹总唯一一位是中方的代表,前面三位无论从日本的经验还是美国的经验,都给我们提供了国外的视角,而尹总提供的案例是唯一中方的视角。而且我感到很有感触的是,尹总刚才的发言尤其后面部分一连串的武汉语,也给大家提供很中方的特色。这反应了什么问题?是中西方文化理解和表述一个重大的差别。因为我是最后一个点评,我想结合今天的话题谈点感受。

  我们今天谈到的话题是制造中国,是关于制造业管理的对接。今天事实上几位发言和各位专家的点评,大家会发现围绕着制造,但是超出了制造。我们很多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事实上已经跳出制造对于很多行业都有借鉴意义。同时我在听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已经跳出了制造行业。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这个命题就是今天论坛的一个浅台词,就是我们中国日后的管理,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管理将走向何方?我们如何吸纳全球好的管理为中国服务呢?今天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博采众长,可能在座各位是无可争议的,但是是否需要,是否自成一家呢?可能需要我们还要再探讨。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探讨中外管理思想,我们到今天为止没有形成中国管理适应于现代管理模式的中国管理有体系的思想。甚至我们在中国管理的实践也没有完全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模式。我们更多谈日本的模式,美国的模式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也就是说博采众长,能否支持一家。刚才尹总发言很大程度上也说了这一点,中西管理文化有很多冲突和很多实践。

  从中国

传统文化的哲学层面上来讲,有一个基本的分法叫道法术。所谓道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文化,一种理念的东西,这个层面上。法更多是体系,这种系统。术这个层面很多是操作的技巧和技能。在这方面,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我们叫悟道、学法、练术。而技巧方面是千变万化的,中国人管理中国人,美国人管理中国人,跟美国人管理美国人等等,可能采取的方法,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景采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都不一样。但是方法体系,整个系统我们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不管是ISO9000,不管是BPR,不管是ERP都可以借鉴,但是更重要难以借鉴是道。这里面谈到管理的思想,管理的哲学与文化,我的体会是这里面有很多是相同的,也有很多是不同的。我们在之前曾经对世界五百强管理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有据可查的价值观念进行了一次研究和梳理。我们会发现,不管是以客户导向,还是以技术导向,产品导向,质量导向也是角度不一样。有很多行业特征。比如说医药行业非常强调安全等等。但是我们发现,所有有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一个是世界五百强我们可以研究到,检索到的资料,所有都有明确的价值观的表述,这是一个观念。第二个观点,他尽管表述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东西非常一样,就是诚信。今天几位在分享案例的时候几乎都谈到了诚信,我想这就是中西在文化借鉴上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又有很多不同,比如说西方的文化着重是契约文化,非常强调基本的规则。而东方的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包括谈到诚信的时候,大家理解实际上解读是不一样的,中国人一谈诚信更多强调你个人的诚信,你不讲诚信是你的德性。西方讲诚信是按规则办事情,我们白纸黑字按照这个做了就是诚信。所有这些问题与背后人性的假设和管理的哲学有很大的差别。这个东西在具体管理利用的时候,你会发现两种语言根本说的是一个词,但是不一样的理解。这是我刚才提到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还有它的世界性、民族性的角度来讲,也有必要使我们思考。比如说很多国家的提法和最开始的管理思想。日本的经理人工资收入,跟美国经理人收入差的非常之多,这与他的假设也有很多的区别。所以,这个问题给我们一个启发,一定有很多世界性可以普及的东西,同样也有很多被民族和历史的文化紧密结合的。刚才我通过两个角度我概括出我的结论,对这个重要的命题一定要博采众长,也一定要自成一家。也可能我们今天不能对中国管理形成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总结,但是一定到最后必须要有这样一套中国的管理。像日本战后崛起以后,和我们今天谈到的管理一样,我想中国的管理一定有中国式的管理。这与中国大国的地位,和全球经济力,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对经济全球推动一定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我的观点。

  再回到制造业谈点看法。这里面制造业的挑战与使命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制造大国,在2005年我在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有一位英国专家提出一个说法,说千万不要教会中国人制造一种东西。第二句话是,如果你知道他学会了,你就不要再干了,因为中国的成本优势让他们感到非常大的压力。这其实隐含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中国的制造业从组装到制造,最终总向中国的创造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成本优势基本上慢慢被消除了。这是从制造业本身的挑战来讲,这里面我一个基本观点,要想把中国制造业真正走向中国创造,绝不仅仅是技术和资本层面,实质上是管理突破和经营哲学的创新,一定是这样。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好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真正无缝链接,真正做到中西合璧,这是非常大的命题和艰巨的使命,因此对我们中国制造业既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使命。为什么?这个问题只有在中国的制造业才能够走出这条路来。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是制造大国,也必然的,当之无愧会成为全球制造大国,这是没办法的。因此,在制造业这个范围内探讨这个问题最具有典型意义,到今天为止我们在服务业应该到印度去谈,中国现在没有这个说服力。或者其他的行业,其他大的产业,很难都有这种说服力。而中国不是,中国制造业必将要担负起这样一个重要的使命。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一定会出现中国式的管理,也一定会出现博采众长必然是最重要,自成一家,也一定出来中国这种管理模式以后,也注定中国的管理模式是兼容并蓄,一定是中西合璧,对西方管理科学的一种实践。谢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