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创新论坛演讲实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18:09 新浪财经 | |||||||||
2005年12月6日至1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年度人物奖”20名候选人和“年度社会公益奖”4名候选人参加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举行的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创新论坛。图为12月9日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
2005年12月6日至1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年度人物奖”20名候选人和“年度社会公益奖”4名候选人参加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举行的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创新论坛。以下为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在创新论坛上演讲实录: 主持人:尖峰与新锐对话,激情与智慧碰撞。欢迎收看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
(播放短片) 现在让我们有请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潍柴动力的董事长谭旭光先生上场,有请。 您好谭先生,欢迎来到我们的创新论坛。 不过,我在这里忍不住要发表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是第一次见到谭先生,见到您之前听说您是山东潍柴动力的老总,应该是马力十足那种,而且我知道谭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所以我想象是高大威猛的像武松那样的形象,但是看到您以后感觉跟我的想象好象有一些差别。 谭旭光:我感觉这样也可以了。 主持人:如果请您用简短的话来评价一下自己,您会说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呢? 谭旭光:我感觉我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干事情总是想干个第一。 主持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谭先生,您是领导着发动机行业的一个领军人物,总是为别人提供动力,那么我们想听一下您对动力下的定义是什么? 谭旭光:我们潍柴动力的前身是潍坊柴油机长,当时我是这个厂的厂长,后来体制改制,改成潍柴动力。我们这个“动力”,和原来的发动机、和原来的机器的概念的内涵是有差异的,一是本身这个柴油机行业就是动力产业的概念词。第二,体现了我们企业有永远在这个行业中实现动力,动力就来自于创新。第三,我的概念是,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动力,就像刚才讲的这样,要有激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 主持人:就像刚才一位评委所讲的那样,潍柴动力所做的事情是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提供动力的心脏,您是在做“心脏”。我想问问,您自己所做的一切,您的动力来自哪里? 谭旭光:我觉得是责任感吧。今天来到北京大学,跟同学们沟通,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跟同学们不太一样,我上学的时候是1968年,61年生人,68年进校门,77年毕业,十年的过程,我们国家文化大革命全过程正是我上学的过程,我们那时候学习,在学校里都是公开开卷,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学军、学农、学工。应该说,那时候自己还是留一点东西,就是学了一点业余爱好。但是今天到了北大,感觉到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也是我的一种追求,一种向往。但是来之前感觉到有压力,很多企业家在这里讲完课以后好象并没有都被北大的同学们所接受,希望大家能接受我。 我们有潍柴60年历史了,刚才讲潍坊柴油机厂,大家大概都知道一点,是在山东潍坊。潍坊这个地方有三件东西大家可能知道,先是潍柴动力,然后是潍坊的风筝,还有一样东西大家猜不出来,谁能猜出来我能奖励他。山东人有一句话,烟台的苹果莱阳梨,还赶不上我们潍坊的萝卜皮。 主持人:通过刚才的讲话后,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谭旭光先生的激情,以及对家乡、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谭先生说自己是富有激情的人,到底谭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通过一段短片了解一下,这段片子里,谭先生会以特殊的身份出现。 (播放短片) 大家都没有想到,原来谭旭光先生还会指挥乐队,您为什么选择了《西班牙斗牛士》这首曲子呢? 谭旭光:比较牛气吧。 主持人:对,我们感觉到斗劲十足,也是霸气十足的感觉。 谭先生,您原来受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吗? 谭旭光:刚才一开始已经跟同学们讲了,十年动乱学校的学习,学到了一点业余爱好,学到了民族乐器。 主持人:那时候打下了基础啊。我们现场有一位来宾给您一个请求,虽然现在没有《西班牙斗牛士》的曲子,但是您在现场能给我们指挥两下吗?(掌声) 谭旭光:指挥是可以,但是今天是来和大家沟通创新的,不是沟通音乐,还是再找一个机会吧。 主持人:好吧,到时候我们看看谭先生的专场演出。 那么,您在指挥乐队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也像领导企业一样,指挥千军万马同样的感受呢? 谭旭光:应该有一些,潍柴本部的职工是一万二千人,并购湘火炬以后,整个企业集团有三万名职工,我作为一个CEO,也作为一个领头人,重要的责任是要对这三万名职工负责。这是我在潍柴一直所追求的愿望,我是1977年从学校毕业就进了这个工厂,整个发展过程也走过了几个阶段,一个就是85年到86年,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我就从事国际贸易,搞了不到十年,到1997年、1998年,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刻,当时我在国际市场上应该是一个小小的人物了,我们柴油机行业都知道我,那时候搞出口搞到了四千万美元。大家想想,当时九十年代,搞出口到四千万美元,是发动机一台一台卖出去,也非常不容易。后来上级决定让我到这个企业,当时还是有一些私心的,去还是不去?我也经常到外国常驻,感觉到这个企业压力非常大,一万多名职工吃饭,这个企业在98年的时候,职工已经6个月没有发工资,内外债3个亿,累计亏损也已经超过3个亿了,企业到了非常艰难的地步。所以,最后还是觉得应该去,我的想法跟潍柴一万名职工一样,我们都不希望这样一个企业在我们眼中看到它破产关门。 主持人:您指挥一首乐曲的时候,可能是遵循它的旋律、节奏,指挥乐曲和企业发展有共通之处,您领导企业千军万马的时候,内心的理念是什么呢? 谭旭光:不断创新,刚才说了,潍柴动力的动力源泉就是不断寻求创新,这个创新不管是市场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只有在这样一个创新的思维中,才能实现企业不断的、跳跃式的发展。 主持人:谭先生在上学过程当中培养了这么一个爱好,除了刚才您非常喜欢的激情四溢的《西班牙斗牛士》舞曲以外,还有喜欢其他的曲子吗?温柔一点的? 谭旭光:我在舞曲的选择上还是认真选择过的,我还是比较喜欢《梁祝》这个曲子。 主持人:为什么?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风格。 谭旭光:我还是一个有情的人。 主持人:有情有义。可以看得出来,谭旭光先生也有内心细腻的一面。我们现在听到了委婉细腻的《梁祝》曲调。谈到情,也说到了谭先生当时接手潍柴动力的情况,我们请谭先生看一张照片,我想会勾起谭先生对以往更多的回忆。这是一张黑白照片,很老了,应该是有年头了,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解一下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拍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况? 谭旭光:这是七十年代末期的一张照片,当时工厂的设备都是非常传统的,有三菱车床,都是非常陈旧的。 主持人:那是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听说您的父亲也曾经在潍柴的前身潍坊柴油机厂工作过? 谭旭光:对,大家都知道,像我们这种大型国有企业,一个方圆里都是几代人打造了这样一个企业。我父亲是1950年到这个工厂,当时不叫潍坊柴油机厂,叫大华机器厂,就是潍坊柴油机厂的前身,我们潍柴人都非常热爱这个企业。 主持人: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您当时是在上学吗?还是已经到厂里了? 谭旭光:已经到工厂了。 主持人:那时候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谭旭光:一个普通的工人。 主持人:从最基层开始干起的。 谭旭光:所有的岗位都干了。 主持人: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谭旭光先生对潍柴动力有这么深厚的感情了。 接下来我们还想请谭先生看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上面的东西是谭先生的挚爱之宝。大家先看一下,这上面是一个机器,应该是一种型号的发动机,我想问一下谭先生,这个为什么成为您的宝贝儿呢? 谭旭光: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动机,柴油机,我们叫“蓝擎动力”,也是我们国家第一台完全自主创新的、拥有自己技术的大功率高速发动机,这是我们潍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近几年形成的一个全新的技术动力,它是我们未来五到十年的饭碗。 主持人:所以,谭先生把这个发动机当作自己的挚爱之宝。七十年代的时候,您已经在潍柴了,当时叫潍坊柴油机厂,在潍坊柴油机厂工作的时候是特别普通的员工,到37岁的时候,您接手这个厂子,成为它的厂长,是这样吗? 谭旭光:对。 主持人:在接手的时候,那时候潍柴是非常艰难的局面,帐面上就八万块钱,职工半年多没发工资了,您接这个厂子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第一步做的是什么呢? 谭旭光:其实我一般不愿意再提98年这件事情,潍柴人一万三千六百人,吃不上饭,实际上是六万多名人,职工家属都在一个大院里。大家唯一的一个信念就是还在期待着国家给政策,我们国有企业在伴随着共和国的辉煌也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国有企业的传统理念就是,当它最困难的时候,国家政策要来了,所以这段是我们潍柴人历史上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过程。我一般不提这些,我们企业一万三千六百人,我进厂的第一天,帐面上只有八万块钱。我如何面对这五万名职工家属?当时一手要让职工吃饭,一手要抓恢复生产,是极其艰难的一段历程。 我记得当时是6月19号,上级跟我谈话,经过一段思想斗争,还是去了。6月27日早上10点召开千人大会,就在6月27日早上三点,我们铸造一把火又烧了,大家知道,发动机行业,铸造是第一道环节。在6月27日上午10时,我在一千人大会上给全厂干部职工立下了军令状,首先一条就是给大家再注点血,补发两个月的工资,当时定的是7月10号,帐上只有八万块钱,天上是掉不下工资来的,就到银行去,跟银行商量,你先贷给我一千万块钱,我让大家先吃上饭,我们会负责任的,还上这笔钱。 银行,大家都知道,我们和银行的关系几十年来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银行是非常支持的,但是银行知道这个企业能够再翻过身来也非常不容易。我在7月9号一直在银行行长的门口等,最终银行还是给了我,当然了,有社会的支援,政府各方面都支持,先给他,我相信这个小伙子能把企业搞好。第二天,按时把钱发给大家。(掌声) 我跟大家讲,从1998年7月10日,我贷了一千万以后,我就再没贷过款。(掌声) 在第一个现场办公会上我说,我们要用自己的钱发工资。当然,企业跟银行的关系是永远分不开的,通过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也非常大。 主持人:7月9号那天,您贷到了一千万。那么,当时您在银行行长门口等了整整一天,一直想到回家要发工资,当时行长也拒绝您,您当时是什么感觉? 谭旭光:这要从两方面考虑,首先,我在全厂一万名职工面前第一个承诺,如果做不到,那就是失信了。第二个,我也充分理解这个银行行长,他不是不愿意贷给我,他也在做最后的努力。应该讲,他还是被我的真诚打动了,他还是给了我们这一千万。 主持人:如果7月9号那天您没贷到这一千万,您会继续等下去吗?还是不贷到钱就不回到厂子里? 谭旭光:他不给我,我就不走了。应该说,我们国家这些资源在关键时刻对国有企业的配置,充分体谅了国有企业厂长的难处,还是给我们了。 主持人:相信谭先生是用自己的真诚和执著打动了银行行长,潍柴动力才有了今天这一切。潍柴实际上是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了,对这样一个老企业来说,更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我们也知道,谭旭光先生和他的父亲两代人都在潍柴立下过汗马功劳,今天潍柴的老总是谭旭光先生了。我们应该可以知道谭先生对于潍柴的创新将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诠释。接下来把时间留给谭旭光先生,听他讲讲他的创新故事。有请。(掌声) 谭旭光:刚才我跟大家讲了,98年以后是企业是非常困难的一段时间。98年,我们企业人员是一万三千六百人,当时的收入一年只有5.7亿,到去年主业收入就达到了100亿。在整个过程当中,到2001年的时候,我们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内外债就没有了,到2000年12月30日,我召开了一个全厂有线电视会议,向全厂职工宣布,潍柴从今天起内外债没有了,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整个的创业过程中,我的体会就是,企业要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寻求发展,不管做什么事情,变化就是创新,每天都在变,就每天都在创新,再好的东西,不变就会成为不好的东西。 我一到这个企业,做过这样一件事情,像我们这个国有企业的技术部门,今天来的同学大概也有很多会做技术工作,技术部门的同志传统思想的理念非常浓厚,我跟大家讲一下“穿鞋和买鞋”的故事。我们整个发动机要和整车厂配套,当时我们提出一个战略口号,不能为单一的主机厂配套,要实施多元化的配套战略,也就是说,在现在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单独为一个汽车厂配套无法养活高技术含量的发动机厂,我们提出战略转移,迅速向工程机械转移。在这个过程后来被称之为一个中国工程机械动力的革命。过去都是传统的发动机,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发动机在八十年代以前和九十年代以前,到了冬天要加火烧,到了夏天发动机就开锅,到了高原就启动不起来,大家都很清楚的,特别是重型汽车。当时我们向工程机械转移的时候,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让他搞配套,他说“你到我们公司来吧”,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不知道穿鞋和买鞋的关系,我们要开拓市场,我们要满足于主机厂和客户的需要,不断地改进产品才能赢得市场。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我感觉到这种创新的提升会走一个非常漫长的道路。 另外,在整个过程中,市场创新也是这样。大家都知道,过去我们叫坐商,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从不懂做生意,到开始了解怎样做生意,学着做生意,最后学会做生意,做大生意,是一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一句话。 当时在市场开拓方面,因为我是搞了十几年国际贸易,在这十几年中,从86年到98年,我在国外常驻,最长是常驻一年,跑过三个国家,对我运作一个企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年,使我基本上形成了市场的理念,知道市场是企业发展第一。我到了企业以后,首先在扭亏过程中抓市场。 当时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1999年10月19日,10月20日是我们厂庆,10月19日我从北京往工厂返,在德州出了车祸。当时是4根肋骨断了。在这之前,为了开拓市场,已经跟几个主机厂的领导约好了,11月上旬我要到这几个厂走访。“伤筋动骨一百天”是我们老百姓的说法,幸运的是内脏都没有出现变化。在第三天,我就跟班子成员讲,我要做两件事情,因为当时企业刚刚恢复,我在济南住的院,10月20日厂庆,所有的职工都在广场准备升旗仪式,突然老板找不到了,跟大家讲老板在省委有事情。两天以后,大家都知道了,说什么的都有,什么断了腿的,断了骨头的,说明大家急切于见到这个老板。企业刚刚恢复正常,我非常理解这个心情。 后来两周以后,还不能动,要两个人扶起来,他们派了一个车,把我拉到厂里去,开了一个全厂大会。我们当时给技术人员发聘书,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评聘分开,你在我这里,可能是考了一个工程师,或者高级工程师,但是我是以你岗位的实际贡献和水平聘你的岗位,我们第一次改革就是叫评聘分开,当时我出来给他们发证书,把大家的小道消息一下子就都解决了,说什么我包着头的、少了耳朵的都没有了,当时大家看到老板是很缓慢地走到主席台。 我做的第二个事情是,我到这几个厂,每一个厂去跑,跑到这几个厂,当时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有一个厂的老板跟我讲,他说:“老谭,我们不要说配套不配套,你今天来到我们这个公司,我们对潍柴就非常有信心,你能够在断了四根肋骨的情况下,还要到我们这里来开拓市场,我们决定了,明年一定配你的发动机”。(掌声) 这一圈打了一个感情仗,第二年我们的市场就开始全面进入工程机械市场,当我们的竞争对手还在睡觉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了30%的市场份额。后来被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称作一次“动力提升的革命”,这是我们企业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贡献。因为过去的工程机械,大家都清楚,发动机的污染是最严重的。 在我们发展中,我觉得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行,现在大家都在讲民族品牌、核心技术,我觉得走向两个极端都不行。我们这个企业是比较典型的引进吸收、消化提升,形成自己的自主品牌。我对品牌的认识,我认为是一个广义的内容。有人说五年就成了一个品牌,不可能的。品牌有技术的积累,有企业文化的积累等等。但是现在,真正在发动机领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发展方向,还需要做许多的工作。我们这样一个发动机行业,如果说在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中没有一个好的技术,没有自己的技术,中国的汽车制造业不可能发展。 今天我特意还带了一个道具,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带了什么道具。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心脏模型。我为什么带这个道具呢?说明了发动机行业是汽车行业的心脏。大家都知道,人的心脏非常重要,发动机就相当于人的心脏。我对技术的认识非常深刻,因为我一进这个工厂就在实验室中工作,基本上是搞产品实验出身的。我上任以后到欧洲去,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到欧洲看这个公司,人家把所有重要的地方都给你盖上了,我们看的时候,感觉到自己还很光荣,好多人陪着你,前面都给你安排好了,实际上你一定要按照人家的路线参观,什么都不能看的,这还是算不错的公司,有的公司干脆不让你去,到了实验室看了一下实验台,马上就让你走了,心情非常寒酸。 我是98年一上任就到了欧洲,我说,我一定要做一个中国品牌的动力,放在世界上。(掌声) 我回来以后跟我们的技术人员讲,当时国家要准备提出来欧II标准,国家的法规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欧洲II号排放标准当时还没有提出来,我们就进行了攻关,满足了发动机的欧洲II号排放,我们是第一台欧洲II号投放的、环保型的动力。到底是我们自己设计一个发动机还是引进一个发动机?我们争论了很长时间。我最后下的决心就是我们要造一个全新的动力,就是刚才大家看到的“蓝擎动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跟国外大的公司进行合作,合作的前提是我的研发人员全过程参与研发,为此我在欧洲设立了研发分中心。 我们整个的研发过程,就是跟合作伙伴的整个设计过程中自己掌握了开发的技术,它不是简单地买了一个技术,买了技术我使用,使用完了再买,不是这样的过程。现在我们申请了多项专利,整个研发现在已经完成,即将要投放市场。为了这个产品,我跑了几十趟欧洲,当时我就说,我们一定要造一个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动机。刚才讲了,我到人家公司去,人家都不见我,潍柴算什么?一年的收入不就5个亿、10个亿吗?当时心情非常不好。厂长嘛,在他们那里就是车间主任,国外的管理者都叫总经理,我到那儿去,人家随便就找了一个分厂经理带着我参观,我想我跟好歹也是国内一个国有大企业的老板,你们这样对我?后来一想,我名片上印的是厂长,在国外就是车间主任。 每一次的技术的提升和发展中,都是新观念的撞击。我们的“蓝擎动力”发动机的研发过程中,新建了一个制造基地,我想邀请大家有机会去看一下。当时给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撞击就是,我们一个山东企业的主要领导跟我讲,他说:“小谭,你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工企业,你要打造一个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企业的产品,你们要做一个世界动力品牌”。这是三年以前给我提出的,当时我们走遍了全世界所有发动机公司,采取了各种办法,看了人家的东西,我们建造了一个潍柴动力新的生产基地,这个基地现在已经投产,这个基地的水平完全可以和世界最先进的发动机制造技术相提并论。 从去年和今年,无论是沃尔沃总裁、卡特·皮勒总裁,到潍柴去看完以后,都说太厉害了,想不到中国也有这样的发动机公司!(掌声) 今年4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到潍柴去,看了潍柴以后,他说:“潍柴一定要在世界发动机行业占有一席之地,要成为中国的民族品牌”,这句话对我们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今年7月8号,吴邦国委员长到潍柴以后,一下车,委员长就说“鸟枪换炮”了,10年前的7月4日他去过潍柴,十年后又到了潍柴,他说全变了,对我们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我们要不断创新,不断地发展,才能有自己的地位,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说我自己牛。(掌声) 所有到中国来,研究中国动力市场的国际化的品牌,现在一定要到潍柴去,看看潍柴,这就是我们潍柴人所做的贡献,这就是我们潍柴人的动力所在。 我想,今天来跟大家沟通一下,讲讲我们潍柴整个的发展过程。我讲的再多也不行,见到你们我就比较紧张,实事求是地说,讲理论讲不过你们,但是实践中我还是有点经验,如果有机会多留点时间给大家提一些问题,我来答复,可能更好一点。 主持人:谭先生想得非常周到,讲了非常有感触的故事,但是他也知道,大家来了,肯定不是为了听他讲故事的,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 我先替大家问您一两个问题,您刚才演讲当中讲到一定要“变”,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创新,这是您企业发展的理念。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在选择变化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选择了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挫折,选择承受痛苦。您在不断挑战自我过程当中,感觉到更多的是压力呢?还是感觉到兴奋? 谭旭光:压力和兴奋并存。我再讲一个小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年并购了湘火炬,湘火炬是我们中国汽车零部件集团的一个很重要的公司,我们并购湘火炬,当时是有很大的压力的。第一个就是敢不敢想,第二个是敢不敢干,第三个是敢不敢去整合好。 敢不敢想?我们认为,湘火炬对潍柴动力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为什么?湘火炬旗下有一个全国最大的变速箱公司,同样,它也有一个整车厂,这对我们一个山东动力企业进行全国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它的战略价值不在于一个亿、两个亿,提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讲,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第二,在整合过程中,全国十几个企业都去争这个企业,包括争到最后,国外的一些大的基金公司,我也不再提名,都找到了我,最后跟我摊牌了,我说我不能给,这个企业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拿。(掌声) 当然到最后,我们花了十亿,作为中国证券史上最大的现金并购案,把这个企业拿下来了,它对我们全国重工汽车的资源整合,对我们山东汽车工业的资源整合,对我们潍柴动力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所以说,今年并购完以后,11月8号顺利完成过户,我第一次在并购庆功会上掉泪。 主持人:是激动?高兴?还是有过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谭旭光:压力和兴奋并存。(掌声) 主持人:既然谭旭光先生已经准备就绪了,时刻准备着来自北大同学们的挑战,所以接下来把时间留给现场的来宾。 谭旭光:主持人我提个建议,能不能走个后门,有没有山东潍坊的?可以先讲。 主持人:没有吗? 谭旭光:再往回倒20年的话,我一定考到北大来学习。 主持人:您今天是站在北大的讲台上,我觉得更加了不起。非常抱歉,谭先生,没有潍坊的同学,让您有点失望了,青岛的能算数吗?也是咱们山东的。 学生提问:首先祝贺您成为候选人。其实我在潍坊生活了八年,在青岛生活了十年,离开潍坊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也没有回去看看,等有机会上谭先生的潍柴动力看看。 谭旭光:萝卜皮吃吗? 学生提问:也吃。 有一个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逐步放宽柴油发动机的进口,请问您有什么策略,有什么创新的手段,与沃尔沃的总裁这些“狼”共舞,用什么特殊的手段把他们击败呢?谢谢。 谭旭光:我们潍柴动力从2001年到去年,连续四年翻番增长,这是国家给了一个市场机会,也与我们刚才说的自身的工作有很重要的联系。 刚才这位先生提到这个问题,WTO以后,我国柴油机的关税将降低到3%,今后柴油机这个领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在欧洲50%新下线的乘用轿车都是柴油机了,所以这个领域还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所有国外的公司都看好了中国市场,我想,我们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志气,同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优势,在制造业这个行业里,我们的优势非常明显,我们的制造成本是非常低的,应该讲是国外同样的一个发动机的制造成本的50%,有了这个优势,外国公司才移植到中国来。但是,我们希望移植到中国市场来的是能够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东西,而不是把中国市场变成一个加工厂。所以说,我们要跟它共同发展。“与狼共舞”也好,共同发展也好,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品牌和技术。(掌声) 主持人:好,接下来我们就打破地域的概念了,大家可以自由进行提问。有没有哪位愿意提问呢?前面这位先生。 学生提问:谭先生你好,我们看到很多收购案例的失败,您现在收购湘火炬是否还存在巨大的风险? 谭旭光:谢谢你的提问。收购湘火炬结束以后,有人问我,你认为你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我说没有。他说你瞎讲。实际上是有,但是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最大的风险,是两个企业团队文化的融合。 很多的并购案,花钱,最后的失败都是因为文化融合不到一起,我去并购这个企业,不在于这个企业花多少钱,在于买来这个企业,它的后续实现的价值有多少,这个价值实现必须是两个企业团队,特别是我跟新来的总裁要融合在一起,我们两个共同举杯,在庆功会上向大家讲,我们会实现这个目标的。(掌声) 主持人:不过我有一点怀疑,您那么霸气,您能跟人家共同举杯吗?怎么克服这个问题呢? 谭旭光:是这样,湘火炬总裁聂新勇同志,他是在资本市场非常有成就的一位先生。我们是产业优势,他是投资优势,我们两个最重要的结合就是要把中国汽车行业再往前推动一下。我们提出,“十一五”期间,两个企业加在一起要实现600亿,我认为这个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学生提问:通过您刚才的讲话,我知道您带领您的团队通过不断的创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您带给我们一个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动力,带给我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激动人心的中国品牌的“蓝擎动力”,我们为您的成功骄傲、喝彩。但是我想问的是,在您当潍柴总裁的七年时间里,您有过遗憾吗?如果有的话,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谭旭光:谢谢,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尖锐。应该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有失误,但是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想到的没有做好,这也是我们国有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如何把国有企业的优势资源更好地发挥好,如何把国有企业多年形成的一些不好的东西改革好,在这方面我的体会就是所有的遗憾就是想到了没有做好,我也有很多的例子,在我们的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想到的东西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做好,我们今天应该还会更好。 学生提问:在今天参加论坛之前我是给您准备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时候,我觉得是很艰辛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比如说各种各样的糖衣炮弹,比如说收购等等。听了您刚才讲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再问了,因为对您走下去很有信心。另外,对您提出关于做中国人的企业,敢想敢做,我也是非常佩服,我想问问您,在收购了中国这样一家著名的公司之后,您有没有想过,未来有一天我们也去收购一家国际上著名的公司?如果想过的话,您准备怎么去做?谢谢。 谭旭光:你给我提了一个更高的目标。 任何企业做事情,他在发展中不失误,或者少失误,是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在我们并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整合好,然后我们再寻求新的机会去整合新的资源。当前,我们会集中精力把现有的存量资源整合好、发展好。待我们有机会的时候,会和国际上一些同行业进行新的整合,而这项工作应该说我们已经起步了。 学生提问:谭总你好,我想问一个问题,您收购湘火炬之后,我们知道下面有陕西重汽和重庆重汽,请问您介入整车行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我们知道,您收购湘火炬之后,下面的陕西重汽和康明斯马上就合资了,这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谭旭光:谢谢你的提问。我们并购湘火炬,现在所有的法律手续都已经完成了。湘火炬总资产80亿,净资产15亿,去年的销售收入是115亿。当时湘火炬的并购是打包式一次性并购,从我们的战略上,从潍柴动力本身,目前没有考虑做整车,但是并购过程中,有这么一个模块,我们的既定战略做了一次相应的调整,支持陕西重汽做强做大整车,同时把我们的资源相互用好、相互支持好,去实现更大的一个发展平台。 学生提问:非常感谢主持人给我这个提问机会,感谢谭总的精彩演讲。其实开始提问的时候没有抓到机会,其实我是北大国际MBA FT05的学员,我的一个同学是潍坊的,就是说还有是潍坊的同学在北大的。 我听过很多的演讲,知道很多领导人和企业家在演讲的时候非常善于用故事打动人,善于用数字说明道理。我听了谭总的故事,觉得非常感人,我想问一个问题,是关于数字方面的。现在在中国道路上跑的一百辆车中,有多少辆用的是潍柴动力的引擎? 谭旭光:我可以准确地告诉你,这是我的行话,数字都在脑子里,因为今天跟大家沟通,数字尽量少讲。我们在中国重型汽车行业,准确地讲,在中国重型汽车15吨以上的领域里,发动机占有80%的市场份额。我们在中国大型工程机械装载机领域的市场占有总量为76%的市场份额。(掌声) 主持人:他以为捏到了谭总的软肋,没想到谭总说“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 学生提问:我刚才听谭总讲98年的事的时候,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特别特别感动,我也来自老工业城市,我见过大型厂子濒临倒闭的时候,几万人特别无助,真的没办法,真的特别敬重您。 谭旭光:你毕业后到我们公司去吗? 学生提问:我有这样的荣幸吗? 谭旭光:我亲自来接你。(掌声) 学生提问:谢谢。 您刚才提到您性格特点,是比较霸气,比较执著。我想知道,您是在工作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性格还是天生就有的?是不是这种性格特点帮助您战胜各种难关,走到今天? 谭旭光:这个问题得回去问一下我的父母,性格都是人有一定的天性,工作中会逐步形成和固化这个性格。所以说,你问我的性格是怎么来的?其实很简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我跟主持人肯定不一样。但是,我想不管是什么性格,都有他的特点,不管什么性格都可以做成事情,重要是执著和追求,不到长城非好汉。(掌声) 主持人:还是那句话,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因为时间的关系,台上台下互动、自由问答和提问的问题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现场的同学们也是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谭先生的精彩回答。 那么,在创新论坛的最后一个部分,同样还是要请谭旭光先生再接受一个新的挑战,我们特别请到了一位神秘嘉宾在这里和您进行精彩的问答,这位神秘的嘉宾是谁呢?据我了解,也是谭先生私交非常好的朋友。接下来让我们有请蒙牛股份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根生先生。 谭旭光:这是我们“牛哥”。 主持人:牛先生,刚才在论坛的前半部分您不在现场,我想告诉您,不知道您是不是清楚,谭旭光先生最喜欢的是斗牛,而且他刚才一再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牛”。您作为蒙牛集团的老总,牛先生,您对谭先生这番说法是什么样的感受? 牛根生:他要斗牛嘛,前半段总得有养牛的,我是养牛的,而且养的是母牛、奶牛,他斗的是公牛。 主持人:所以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呵。 您要评价一下谭先生在发动机行业取得的成绩,用一个“牛”字能够形容吗? 牛根生:完全可以。 主持人:如果您给他一个评价,会是什么样的评价? 牛根生:我觉得中国柴油机动力方面的第一人、第一企业,包括达到了欧III,还在香港上市,这些加起来还是牛。 主持人:不愧是牛哥。 请您总结一下谭先生给发动机行业带来的改变,您认为他带来了什么? 牛根生:首先,作为一个国有控股的企业,从低谷走到今天的辉煌,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把一个发不了工资的国有企业带到这样一个辉煌的冠军的领奖台,这是第一个启示。第二,我是58年出生的,但是在那个年代,在这样的天气,在内蒙古,汽车确实得用喷灯,都用热水浇才能出门。同时,发动机确实无论从噪音,从速度,从冷热两个气侯来说,确实令我们所有搞运输的、搞驾驶的这些专业人员麻烦,而他结束了这个时期。第三,在全球重型发动机的动力有竞争力,中国制造也打上了潍柴的中国创造各项指标,我看到某些指标已经接近了全世界的先进水平。当然我也非常高兴,能够感觉到老谭,或者说小谭,他比我小三岁,给我们中国下一步运输业,包括动力行业,能够带来新的东西。我想这一切一切,给我们中国带来不少,这个行业里让我们感觉到自豪的东西。 主持人:本来我想请牛哥出来难为一下谭总的,没想到给了谭总这么高的评价。刚才谭旭光演讲的时候提到,一个企业想树立自己的品牌,五年的时间远远不够的,太短了。但是谭先生您看,蒙牛发展到今天,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好象时间还不到五年,您觉得这个品牌树立得成功吗?是不是打破了您刚才的定义呢? 谭旭光:非常成功,牛哥,我的老大哥,他跟我的行当不一样,我们完全是不同的领域。蒙牛不吹自己,但是我们都爱喝蒙牛的东西,我跟他讲,如果有那么一天,发动机也能和喝你的牛奶,就提前实现了欧洲5号排放。 主持人:那将是多么健康的汽车的心脏啊。这样吧,牛根生先生,今天请您来,一定要给我们谭先生提一个问题,虽然你们底下私交非常好,但这里不能客气,有什么恩怨也可以借题发挥一下。希望您给谭先生提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您想问什么问题呢? 牛根生:要提点问题的话,跟我的行业不能离得太远,跟他的产业也不能没有关系。大家都知道,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但是你就再是心脏,机器再好,提速的时候总得加油。我们人也一样,维持健康,除了其他食品以外,人生下来,不会说话的时候,要提速的时候,要成长的时候,加什么呢?加奶。生病的时候,也得加奶。所以在今年北京申奥志愿者的大会上我说,蒙牛打算做第十万零一个志愿者,支援北京,蒙牛同行。我感觉到,确实在重要的赛事上,大家平时多加奶,赛时少加油。如果平时不加奶,赛时肯定要多加油了,我们在现场喊“加油加油”,“加油”喊的多,不管什么比赛。所以刚才你说柴油机要加奶,那是欧洲5号的标准。我想,给你一个最大的问题,能不能使柴油机真的和我们奶的行业连在一起?想想吧。 谭旭光:牛总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对我们潍柴动力提了一个非常高的目标。大家知道,到2008年,全国商用车执行欧洲III排放,北京地区2007年就提前要执行,2010年要达到欧洲4号,2012年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让我们跟国际上最先进的研发水平完全接轨,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目前,在欧洲和美国的实验室里,欧洲5号已经出来了。 牛根生:加的不是奶吧? 谭旭光:不是。(笑) 欧洲4号,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形成自主品牌,在2008年以前,我们的欧洲4号发动机一定会投放到社会去,我们有信心到2010年完全与世界发动机技术接轨,到那个时候,我再来北大向我们的同学和师生报告一下。(掌声) 主持人:好,我想可能牛总是给我们谭总提出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也是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希望真的有一天,当全国世界人民都喝上奶的时候,发动机也能喝奶。再次感谢我们的特邀嘉宾牛根生先生,谢谢您的精彩提问,同时再次感谢今天论坛的主角谭旭光先生,谢谢两位,非常感谢。 同样,也是衷心希望谭旭光先生能够成功地成为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人物,在这里衷心祝福谭旭光先生和他领导的潍柴集团继续迸发自己的激情和热情,开足马力,动力十足,在发动机行业里一路走好。 引用谭先生说的那句话,要做就做最好,“民族潍柴,引领国际动力”! 牛根生:2003年的人物等着2005年的人物。 主持人:谢谢两位,也非常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来宾以及北大的同学们对我们论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