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期货的推出对于完善我国白糖市场体系、促进白糖现货市场的规范运作有着重要意义。在白糖期货交易的指导下,农民种植结构调整有了更为科学合理的价格参照体系,将会有更多中介机构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加农户,期货加订单”的经营模式为农民进入市场架起桥梁,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国家宏观调控也有了权威的价格参考。白糖期货推出还有助于推动我国成为亚洲白糖市场价格形成中心。
在推出棉花期货后,郑商所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筹备白糖期货了。
8月17日,2003/2004年度全国食糖质量工作会议在昆明举行。郑商所副总经理汤庆荣应邀出席会议。会上,汤庆荣表示,今年我国食糖解决了量的问题后,对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化是现代糖业的重要标志,郑商所上市白糖期货将会有效地推动我国糖业标准化。汤表示,郑商所在设计白糖期货合约和相关交易规则时,将会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期货市场更好地推动现货市场的发展。汤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关注。
观察人士指出,目前在郑商所交易的品种主要是小麦和棉花等品种,品种较为单一,不能满足郑商所的发展要求。现在正值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郑商所显然希望能够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将自身建设成为全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价格和信息中心,尽快推出白糖期货将是郑商所的一个工作突破口。
这种分析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全国食糖质量工作会议召开之前,7月28日,郑商所在广州召开会员座谈会,重点征求与会人员对白糖期货合约设计、交割仓库设置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广东地区15家期货经纪公司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汤庆荣透露,白糖期货的交易规则和合约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其规则今年已经修订到第三稿;交割仓库的设置原则正在征求意见;白糖期货的注册品牌及其管理也在征求意见,主要确定是商标管理还是产地管理。
7月28至30日,郑商所一行深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就白砂糖期货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他们先后走访了国家轻工业甘蔗糖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顺德糖厂和顺德国家食糖储备库等单位,重点就白砂糖期货交割中质检、食糖进出口和品牌交割、交割仓库设置等问题向有关食糖专家和业界人士进行了咨询;8月2日至6日,郑商所一行来到我国食糖主产区广西,对广西的食糖生产、仓储、流通、质检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白砂糖保管责任问题与仓库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另外,郑商所一行还拜会了广西自治区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这被外界普遍认为是郑商所为争取在明年上半年上市白砂糖期货所开展的系列基础工作之一。
其实,早在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龚立群就曾提交《建议国家尽快批准棉花、白糖等农产品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提案。龚认为,郑商所是我国最早从事农产品交易的期货市场,“郑州价格”已成为全国粮食交易的指导价格,也是世界粮食交易市场的重要参考价格之一。“近几年,郑商所已为开展棉花、白糖等农产品期货交易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目前交易条件已基本具备,建议国家尽快批准这些农产品期货上市交易,为回避国际市场对国内农业生产的冲击,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借今年棉花期货、燃料油期货和玉米期货批准上市的东风,郑商所力推的白糖期货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糖业需要白糖期货
近些年,我国食品工业、饮料业、饮食业等用糖行业迅速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食糖消费的稳步上升。2001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02)》,明确提出了2010年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总体目标:为保障合理的食糖摄入量,到2010年达到城乡居民每年消费食糖10公斤、农村居民每年消费食糖8公斤的目标。据此估算,我国食糖社会总消费量将达到1200万吨左右,但这仍远远低于全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21公斤的水平。作为世界人均食糖消费最少的国家之一,我国的食糖消费市场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食糖产量无法满足将来的国内消费需求,需要通过进口进行平衡。我国已经逐步由一个白糖自给自足、进出口平衡的国家过渡为一个白糖进口国,从而对世界白糖市场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此时,能否及时推出白糖期货这一价格避险机制,对糖业市场变得及其重要。
翻看近几年我国食糖业的历史,其价格波动剧烈而且频繁。1993/1994榨季,受国际国内白糖供需缺口较大、国际市场糖价连连攀升、甘蔗收购价提高等诸多因素影响,产区糖价一路上扬,在1995年年初达4800元/吨的高峰。此后,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大量走私糖冲击我国白糖市场,导致我国白糖销售渠道不畅,产区报价连续下滑。尤其是1997/1998榨季以来,受亚洲经济危机影响,我国产区糖价跌至2500元/吨。
为保持我国白糖生产和市场稳定,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价格下滑的情况却未见明显好转。糖料和白糖价格的持续下跌,使农民利益受到影响,白糖生产、加工企业损失惨重。国家有关部门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稳定市场,但由于市场供求失调,白糖在生产、流通等环节都有不少积压,制糖企业产销率不尽如人意,因而市场糖料和白糖价格仍难止跌。
1999年底,我国的白糖主产区广西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寒流袭击,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霜冻天气,大面积的甘蔗被冻坏,糖价一周之内从1800元/吨暴涨至2800元/吨,到2000年7月底,广西白糖已疯涨至4100元/吨。白糖价格的巨幅波动导致我国制糖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极不稳定,影响了白糖的正常市场供给。为平抑白糖价格,政府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储备糖在市场上拍卖,才使白糖价格趋于稳定。至2000年10月,国内白糖产区价格稳定在3600~3800元/吨之间,12月份受新糖上市影响,回落到3300~3650元/吨。由于没有白糖期货这一避险工具,我国糖业承受了巨大损失。
2003/2004榨季全国食糖生产基本结束后,全国食糖产量1005万吨,比上榨季减少近60万吨,供求存在缺口,食糖价格攀升。为满足国内食糖市场需要,防止食糖价格再次出现剧烈波动,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2004年第36号公告,正式公布53.6万吨国储糖投放事宜:国家储备糖通过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电子网络系统公开竞卖投放。投放时间为7~10月每月中旬,具体时间为7月13~15日、8月17~19日、9月14~16日和10月12~13日,每期投放数量分别为7、8、9月各投放15万吨,10月投放8.6万吨。
7月13日,第一批国储糖拍卖,糖价稳中见跌。武汉报价为3040元,郑州一级糖报价为3050~3060元,部分二级糖报价为3040元,比之前跌了10元。业界人士认为,国储糖拍卖之后,对市场影响不大。但这种依靠行政的手段调节、控制糖价显然并非长久之计,尤其在我国加入WTO、糖业市场的逐渐开放之后。
影响糖价的因素
除了上述天气、国家宏观调控等影响白糖价格变化外,种植面积是影响糖价的另一个基本因素。我国白砂糖产地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福建、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南方是甘蔗糖,北方为甜菜糖。甘蔗糖占全国白糖产量的80%以上,广西近年跃居全国蔗糖产量的第一位,1997/1998年度以来,占全国糖产量40%以上。在正常情况下,种植面积决定产量的增减,生产甜菜糖的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域更是如此。
白糖替代品和走私糖的因素也要考虑。人造糖和甜味剂是食糖的主要替代品,被广泛应用于饮料等食品中,虽仍不可能完全取代天然糖,但它的使用减少了食糖的正常市场份额,对糖的供给、价格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一些沿海地区走私糖的流入,损害了我国糖业的利益,对我国食糖价格有较大的冲击。
国际糖业政策的调整也不容忽视。国际白糖组织的有关政策、欧盟国家对白糖生产者的补贴,美国政府的生产支持政策等,对全世界白糖供给量均有重要影响。各国白糖进出口政策和关税政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如美国实行白糖的配额制度管理,按照配额从指定国家进口白糖,进口价格一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美国不出口原糖,但却大量出口由原糖精炼而成的食用糖浆。因此,产糖国若向美国出口,必须首先获得美国的进口配额。巴西、古巴、独联体国家用控制种植面积的方法,有计划地控制白糖产量。印度、菲律宾、泰国政府则依据国内市场情况控制出口数量,随时调整有关政策。
一些国家用甘蔗提炼乙醇,其中巴西是用甘蔗生产乙醇的主要国家。用于乙醇生产的数量影响着白糖生产数量,巴西可以将全国甘蔗不用于生产白糖而改为生产乙醇,所以巴西甘蔗提炼乙醇的数量对预测全世界白糖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了解食糖的特点对预测糖价的走势也很重要。食糖的消费量,一般不受市场价格影响。几乎所有的非商业用糖,如家庭用糖,不会因为糖的价格上升,而改变用糖的习惯,因为糖的消费对他们个人的收入来说,是一小部分。一般情况下,食糖很少有合适的替代品。只有价格升得太高的时候,工业用糖才不得已改变配方,选用其他替代品。为稳定供应,一般出口国和进口国都签订长期双边贸易协定。例如,我国与古巴签订有长期进口原糖协议,每年从古巴进口原糖40万吨。由于原糖便于保存,进口原糖大都直接转入国家储备。
曾经的白糖期货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糖价剧烈波动情况在国际市场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糖是成熟的交易品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期货交易所都把糖作为上市的期货、期权交易品种进行交易。据统计,每年大约有3000万吨糖是通过国际期货市场实现贸易的,占世界糖总产量的25%。
我国期货界对白糖期货应该并不陌生。早在1993年,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海南中商期货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天津商品交易所、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上海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所、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广州商品交易所曾经陆续上市白糖期货合约。这些交易品种均是白砂糖,交易一度活跃。
由于糖具有消费量大、流通性强的特点,加之区域性较强,国内食糖供求矛盾过于突出(供不应求),以及当时我国期货市场很不成熟,一些交易所的会员结构也不合理,出现了过分投机、少数大户操纵市场和人为哄抬价格等情况,导致合同失去约束力,妨碍了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的发挥。因此国务院办公厅1994年4月4日发文〔国办发199452号〕转发了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停止食糖期货交易的通知,各交易所于1994年1月31日前陆续停上了白砂糖期货交易。
桂糖事件凸现市场风险
关闭白糖期货并没有减少市场风险,这可能是当时的决策者所没有想到的。其中,桂糖8月合约事件更是在糖业引起轩然大波。
白糖期货被关闭后,为了解决糖业的大宗贸易,1999年5月,原国内贸易部和广西区政府共同批准成立了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主要从事白糖批发功能,初衷是希望这个市场能反映食糖的供求关系、预示价格走势、指导蔗农做好生产计划,广西本地从政府到企业更希望其在降低食糖流通成本、促进本区食糖销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后,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逐渐开始发展白糖的远期电子交易。
2003年5月,桂糖市场出现异常,8月合约糖价攀升至2400元/吨,远远高于现货2000元/吨的价格。现货交易商认为,桂糖市场的价格已经偏离正常的现货价格,按价格回归价值的原理,桂糖市场的价格应该走低,对现货交易商来说,这里存在套利空间,于是纷纷建空仓。
5月26日到5月29日,4天时间,8月合约从2590元/吨一线一举跌至2300元/吨附近,桂糖市场糖价似乎要回归现货。但空方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多方开始迅猛反扑,接下来的两天多头以两个涨停的表现不给空头任何喘息的机会,8月合约价格又回到2500元/吨。随后,多头不顾全国白糖现货平均价格2100元/吨这一情况,肆无忌惮地将桂糖市场8月合约拉抬到2900元/吨,同样是在桂糖市场的9月以后的合约也都只有2000-2100元/吨左右。
就在全国糖商纷至沓来做空欲交割食糖之际,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为履行合约而准备的现货很难进入市场指定的交割仓库,而按照桂糖市场的规定,他们不公布交割仓库的库容变化情况。桂糖市场称仓库只能放14万吨货,并且已经放满,空头的现货无法入库。
桂糖市场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白糖交易市场,只准交易14万吨这么一个只占全国产量不到2%的数量,遭到空方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既然推出了相应的合约,又允许他们签定卖出合同,就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仓库,已在市场卖出白糖的糖厂和交易商不断给市场施加压力,要求交货入库。
5月22日,桂糖市场原负责人“迫于压力”辞职,新总裁钟武剑走马上任,并且拟订了增加仓库数量,并广邀交易商入市。各合约的价格在大量现货抛盘的打压下迅速向现货价格靠近。8月合约价格5月29日跌至2271元/吨。
正当市场人士以为桂糖市场糖价虚高、现货无法入库的风险得到了化解的时候,6月2日,桂糖市场突然宣布免去刚刚上任的钟武剑的总裁职务,维持14万吨的交割数量不变。与此同时,各合约的价格以涨停板的形式迅速上升,8月合约6月10日又回到2600元/吨以上,6月19日达到2700元/吨,6月29日更高达2800元/吨。短短两三周的时间内,8月合约的价格先抑后扬,一大批卖方深陷其中。
桂糖多空之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责成广西区经贸厅赴京解释此次事件。在各方压力之下,部分交易商协议平仓后退出了市场交易,桂糖市场交易活跃程度急剧下降。除了空方斩仓认赔出局外,多方也因高位接实盘而损失惨重。
桂糖8月合约事件一度被国内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这种被期货业界人士称之为“准期货”的批发市场再度成为的焦点。许多期货专家认为,这些市场之所以成为交易风波的多发地带,是借批发市场之名,行期货市场之实,而相关的监管法规却没有到位。在正规的上海、郑州、大连三大期货交易所,各种监管要严厉得多,并且制度、信息要透明得多。桂糖市场在5月的时候,持仓量就已经达到4万手,即20万吨,远远超过了14万吨的库容量。在这种情形之下,桂糖市场没有任何库容变化情况的公告,并且仍然在库容已满的情况下继续推出新合约。此次发生的逼空事件,也正是在库容信息披露缺乏透明性的情况下发生的。
整合糖业产业链
桂糖事件的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食糖市场管理的混乱。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正逐步放开食糖配额限制,今年将全部放开,最终关税由30%降至15%,我国糖业可能是受到冲击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食糖市场混乱的现状必须得到治理,整合糖业产业链已是刻不容缓,推出白糖期货,恰恰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推出白糖期货可以提高我国食糖品质规格,进而与国际市场接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糖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自给,减少进口,按照国内的消费习惯,制糖企业基本上只生产色值180IU以下的一级白砂糖。2002年略作修改把一级白砂糖色值标准调低为170IU以下。但国际成品糖的消费一般是色值小于45IU的精制糖或色值小于100IU的优级糖。因此,我国食糖质量标准同国际严重脱节。品质规格与国际标准的脱节,形成了我国食糖进口容易出口难的被动局面,阻碍了国内糖业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严重削弱了国内糖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推出白糖期货可以提高我国制糖企业的竞争力。糖业目前是一个富民强县的产业,是许多主产区的经济支柱。仅在广西,就有1200万蔗农依靠种植原料生存,96家糖厂、10多万职工依靠制糖吃饭,相当一部分县财政主要依赖糖税。但这个产业的中间——制糖企业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国内糖业的生产规模和成本仍难以同世界食糖主出口国相提并论,如澳大利亚单厂产量达20.4万吨,泰国17.86万吨,巴西7.27万吨,而国内单产量最大的广西仅为4.75万吨。
生产能力的低下带来的结果往往是高成本。澳大利亚、泰国、巴西3大食糖主要出口国的原料成本在95~104元(人民币)/吨左右,其中巴西是世界上食糖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折成白砂糖吨糖含税生产成本只有1283元/吨,澳大利亚1573元/吨,最高的泰国也只有1648元/吨,与广西白砂糖吨糖含税生产成本2621.5元/吨相比,每吨低近1000元。
在如此高成本下,我国糖业很难抵御来自国际糖市的竞争压力,加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制糖业均采取扶持和保护政策(如给农民补贴、限制进口、低税率等),使得我们与国际先进食糖出口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更为突出。推出白糖期货,企业可以通过套期保值交易,有效回避白糖经营的市场风险,进而做大做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看,白糖期货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减震器。
此外,白糖期货的推出对于完善我国白糖市场体系、促进白糖现货市场的规范运作有着重要意义。在白糖期货交易的指导下,农民种植结构调整有了更为科学合理的价格参照体系,将会有更多中介机构或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加农户,期货加订单”的经营模式为农民进入市场架起通途,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国家宏观调控有了权威的价格参考。白糖期货推出后,还有助于推动我国成为亚洲白糖市场价格形成中心,这对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白糖市场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出白糖期货的瓶颈
问题是,郑商所能够决定白糖期货的上市吗?期货业内都很清楚,白糖期货能否上市就连证监会也不知道。之前棉花、燃料油和玉米期货的上市,证监会最多只是走了一下批准的程序而已,期货新品种的上市机制没有改变。
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期货交易所“上市、中止、取消或者恢复期货交易品种;上市、修改或者终止期货合约”由中国证监会批准,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现在,一个期货新品种上市,首先要经过期货交易所的反复研究审核,之后上报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做出相应审核后,再向国务院上报;国务院则需要征询国家相关部委、现货管理部门以及有关省区市意见,综合各方面反馈后,国务院再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批示。最复杂的时候,上市品种的推出要18个部委批准。按照此路径,中间只要是有任何一个部门或环节出于种种原因提出异议,这个品种的降生就要面临暂时搁浅甚至夭折的命运。
期货新品的上市如此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能涉及相关部门自身的利益,这种情况在垄断性质较强的行业尤为明显。以黄金期货为例,虽然国务院的条例明确了证监会监管期货交易的权力,但黄金交易所能否上市黄金期货,其权力既不在黄金交易所,也不在证监会,因此黄金交易所至今也无法开展黄金期货交易;除此之外,批发市场从事变相期货交易屡禁不止也是部门利益冲突的表现。
期货品种是期货市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源,只有不断推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品种,期货市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成立期货品种上市委员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去年两会期间,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提交了一份设立期货品种上市委员会的议案:建议应建立由中国证监会牵头组织,由相关部委官员、专家学者组成的期货交易品种上市审核委员会,由委员会对期货交易所提交的拟上市品种进行论证审核,通过后报国务院备案。这个提案得到期货界的大力赞同。
郑商所筹备的白糖期货依旧要经过诸多相关部门的同意,郑商所明年上半年推出白糖期货的努力还是“期货”。
相关资料:国际食糖期货交易情况
每年大约有3000万吨糖是通过国际期货市场实现自由贸易,约占世界糖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世界上最主要的食糖期货市场是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所(LIFFE)和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它们形成的糖价已被世界糖业称作“国际糖价”,对国际糖市起着“晴雨表“的作用。
在食糖期货推出以前,现货市场糖价波动很大,供求关系的突然失衡会造成价格的剧烈波动,严重冲击食糖的生产和贸易。为了规避现货市场价格风险,1914年纽约咖啡、食糖和可可期货交易所(CSCE)推出食糖期货交易。1983年伦敦国际期货和期权交易所推出白砂糖期货合约。
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所(LIFFE)白糖期货合约定价的基准是指定港口的白糖离岸价(FOB)。LIFFE白糖期货主要是为了满足国际糖业套期保值的需要,同时也为投机商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投资品种。
目前美国纽约期货交易所交易11号和14号原糖的期货、期权合约。11号期糖也叫世界糖,交割标准符合国际糖现货交易标准,主要指标是“旋光度为96的甘蔗原糖”,可以在世界很多国家的港口交割,所反映的价格是国际原糖价格。14号原糖期货称作美国本土糖,反映的也仅是美国国内糖价,只在美国国内港口交割。近几年,纽约期货市场的原糖期货、期权合约交易量占其市场年总成交量的40%左右。
随着食糖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食糖期货价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规避价格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成为各国政府制定有关食糖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很多食糖企业套期保值的场所。(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