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呈调整型增长

2001年06月27日 11:22  深圳商报 

  6月15日,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这里摘录其要点。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小广博士代表宏观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认为,我国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在去年出现重要转机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的态势。一季度GDP增长率达8.1%,上半年估计为8.0%,全年可望实现7.5%左右的增长。其突出特点是内需在结构调整中逐步增强,但还未完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从长期趋势来看,当前宏观经济仍呈现调整型增长特征,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从短期趋势来看,经济增长形势不错,但也面临较强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大幅调整使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增强,而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今年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一主线,继续刺激内需,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政策力度。

  国家经贸委综合司李寿生副司长认为,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工业和投资增长较快,重点行业的总量调控效果明显,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但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地区和行业增速回落,沿海地区出口回落较大,形势严峻。建议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力度,注重消费拉动,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当给予适当的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戴根有司长认为,今年头5个月,我国金融总量运行平稳,结构变化符合要求,货币市场成交活跃,存在的问题仍然是结构问题。因此,一是要防止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二是要防止信贷资产违规进入股市;三是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其发展。财政政策是否应逐步淡出的问题,这要有一定的条件,就是投融资体制改革要迈开实质性步伐,资本市场真正形成。显然,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处于转轨型增长时期,其特点是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增长波动幅度减小,增长质量有所提高。我们已经迈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新的经济增长因素正在缓慢形成,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基本完成,扩大内需政策逐步发挥作用。目前我们仍然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局面,产业结构有待升级,投融资体制有待改革,城市化滞后和经济无序化等困扰,国企改革、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缺乏自主活力,对体制改革依赖较大。因此,对经济的发展不能过于乐观,要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博士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拉动经济的良好效果,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地方和部门自我陶醉于宏观调控的成就之中,争相发债,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延迟了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时机。但目前还不是财政政策淡出的时机。积极的财政政策挺多久,一看国际环境,二看民间投资能否跟进,三看配套改革的条件是否成熟。

  国务院研究室李晓西司长认为,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应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一是在货币政策方面,要落实已出台的政策,并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大力支持结构调整,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二是在财政政策淡出暂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首先要确定财政支出的合理性,然后以此为前提,推行制度性减税,如将生产性增值税变为收入性增值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政策对等。三是要充分注意失业问题,把就业问题作为经济目标之一,与国际惯例接轨。

  中央政策研究室李欣欣认为,当前国内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在动力不足,其表现:一是拉动经济靠政策性投资和政府行为,民间投资不活跃;二是外贸进出口呈减速趋势,进出口同比回落较大;三是有效需求不足,工业消费上供大于求,城镇居民消费潜力不大,农民增收困难明显。为此建议:一是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可考虑取消农业税;二是提高对高收入者的征税税率;三是清理和调整国债投资项目;四是加大社会投资的拉动作用;五是继续鼓励出口。(叶剑峰整理)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