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认为,中国社会转型,使宏观经济监测体系面临挑战,中国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更为健全的经济统计监测体系。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中美经济论坛”总结报告会上,刘福垣说,中国宏观经济监测体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其一,政府由计划者向监测者转变。
中国目前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市场已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决定中国经济趋势与走向的基本力量已来自市场。政府也开始从计划者向监测者、调节者转变,中国政府目前制定的经济计划是预测性与指导性的,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其二,关键经济指标由政府行为指标向生产者行为指标、再向消费者行为指标转变。
当地方政府被赋予更多的决策权与企业的自主权扩大后,二者就成为决定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消费者的预期作用明显加大。
其三,宏观经济形势由只为政府所关注,转向为所有市场主体所关注。特别是金融、证券等企业,表现出对经济形势的充分关注。
此外,在宏观经济预测分析方法上由传统的定性分析为主,转向开始借鉴和采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
刘福垣认为,经济预测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中国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
首先,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制度框架尚未完全稳定,经济与社会结构变迁快,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变化迅速。
此外,中国经济预测还存在统计指标体系尚不健全,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与透明度仍不够高,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评估还缺乏有效的工具等问题。
刘福垣指出,健全的宏观监测体系是要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统计体系,并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数据的处理与加工水平也应进一步提高。他认为,开放的经济要求中国有一个更为健全的宏观经济监测体系,以利于企业和消费者作出正确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的决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中国已有一些民间机构开始从事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工作,专家分析,经济预测业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民营部门的介入有利于推动经济分析与预测业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中新社记者邓梅芳 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