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把我再打晕了” 史玉柱要消失3个月

2001年03月01日 15:22  人民网 

  2月中旬,为了公布“还钱”的进度,史玉柱[微博]做了一次短暂的北京之行。出乎他意料的是,这次北京之行却引来了一场是“信用”还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争论。夹在中间的史玉柱对这场争论显然毫无准备:“前两年我是‘休克’了,现在刚刚‘苏醒’,千万别把我再打晕了。”离京的前夕,他显得有些害怕,对记者说:“我回去后要‘消失’三个月。”

  一个曾经大红大紫,一个能做到年销售额10多个亿,一个从哪里跌倒还能从哪里站起来的“巨人”,为何在协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时,显得如此被动?在采访中,记者观察到史玉柱在应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态度、个人性格等方面存在四个盲点。

  盲点之一:面对媒体的困惑

  “史玉柱还钱”一事,之所以引起争论,关键在于史玉柱对“谁还了谁的钱?”、“谁应该还谁的钱?”、“谁必须还钱?”、“谁可以不还钱?”这些问题没有理清楚,而是一味强调“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要还”。

  法律界人士认为,从法律上讲,还钱的应该是巨人集团这个法人,而不是史玉柱个人。作为巨人的股东,如果注册资金足额到位(2225万,史玉柱个人占50%左右股份,其它两家公司占50%左右),而且没有挪用过资金,史玉柱个人不需要还钱。唯一的办法是破产清算。事实上,史玉柱是在替巨人集团还债,这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史玉柱在对外宣布自己的还款计划时讲的并不明确,以至于引起了媒体的误解。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媒体的重要性,毕竟,媒体的背后是公众,即便是对那些非上市公司来说,公众对企业了解的程度、及时与否,以及态度对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如何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很多企业都存在着盲点,他们更多的是害怕和回避,史玉柱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史玉柱和媒体的缘分不可谓不深。“脑黄金”的成功很大程度就得益于在媒体上做的广告,“巨人行动”曾经一天之内在全国的媒体上投放了300万的广告。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史玉柱个人也曾经三度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1994年,他与柳传志、姜伟等人被评为“十大改革风云人物”;1997年,巨人集团濒临破产;2001年,东山再起。但是,时至今日,史玉柱面对媒体仍然不时感到困惑。

  史玉柱对媒体有些“耿耿于怀”。在他的叙述中,1997年的巨人集团还有2个多亿的良性货款可以用来还债。但是在媒体纷纷报道巨人破产的消息之后,这两个亿立时化为泡影。那年的1月20日,他正在黄山召开公司会议,突然接到总部的传真,称南方的一家媒体将在第二天的头版刊登长文:巨人集团已达破产边缘。史玉柱并没有立即组织人马“危机公关”,而是无奈地在日记中写道“天亡我也”。

  在此次来京的路上,史玉柱总结了15种影响企业生存的情况,他称之为“民营企业的15种‘死法’”。其中就有两处提到了媒体。当时,正值一家媒体刚刚报道了部分人士对于他还钱一事的批评。第二天,这家媒体又对他进行了采访,据说态度和立场有了明显转变,后来他非常天真地对记者说:“原来媒体还是很善良的。”据说,史玉柱赖以东山再起的上海健特公司,目前仍然没有一支与媒体保持良好沟通的公关队伍。

  盲点之二:对资本市场的陌生

  巨人集团曾经年销售额达10多亿,但是只从银行贷过几百万的款。上海健特去年销售额逾10亿,一分钱没贷过。贷款难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之一。不同的民营企业解决难题的办法也不一样。有的企业会通过各种关系,和银行搞好关系,或者依靠有关方面力量争取上市,打开通向资本市场的大门。个性倔强的史玉柱似乎不愿把精力花费在业务之外。他的突出才能在于具体的经营,他相信这一点能解决所有问题。他靠自有资金,“知道贷不到还去贷什么?不贷不是更好吗?我可以规模小一点啊。”没有钱的时候,他个人向信得过他的人借钱。在资本积累时期这种办法还比较有效,但是,当企业进入规模扩张阶段,财务上的潜在风险就会浮出水面,一旦引发财务危机,对企业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巨人大厦就是一个不远的例证。

  当然,史玉柱对5000万难“倒”巨人大厦的一幕是记忆犹新的。有人说,如果当时银行能够贷给巨人5000万,或者巨人是一家上市公司,那么,巨人集团和史玉柱个人的命运都会改写。重出江湖的史玉柱显然接受了这个教训。今年他开始筹划上市了。   根据史玉柱的设计,先是主攻在二板上市,或者由正在注册中的巨人控股公司买壳上市。不过,在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到史玉柱对资本市场很陌生,他对于股市流行多年的“庄家”一词似乎都不太明白。记者问:“如果有庄家找上门来要求与你联手造市,你怎么办?”史玉柱顿时露出奇怪的神情:“什么‘庄家’?干什么要联手?我的产品好,就会有人买,业绩就会好。业绩好,我的股票就会涨啊。”

  2月15日,一媒体发表了总编辑备忘录:股市也需要史玉柱。文章把史玉柱还钱这一事实,和目前股市中存在的造假、操纵等现象对比之后,提醒人们对正在恶化的社会信用进行关注。不过,文章最后也对史玉柱坚持信用的做法在进入股市之后能否行得通,表示了担忧。现在就史玉柱对资本市场的熟悉度和重视程度看,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盲点之三:自信与机制的矛盾

  外界在评论巨人时,认为其失误主要在于管理的混乱和史玉柱个人决策的狂热。而史玉柱集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的身份,使得这种失误几乎没有防范机会。史玉柱也坦承:“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那么,史玉柱经营上海健特是否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呢?

  上海健特现任总裁陈国是原来巨人集团的常务副总裁,其余四位副总裁也都是原巨人的副总裁。公司中层更有2/3是原巨人的。但是史玉柱的身份却很特殊。他没有股份,甚至没有薪水。他给自己的职位是决策顾问。这自然有韬光养晦的考虑,然而实际上史玉柱是经营决策的最终控制人。在健特,身为“决策顾问”的他被员工称为“老板”。碰到不同意见,史玉柱说:“我们争论(和陈国)。”最后谁说了算?“由办公会议决定。”不难想象,有过沉痛教训的史玉柱,会更加注意和尊重这些旧部的意见。不过,在营销方面有超乎常人才智的他,自信并不因有过挫折而有所下降。也正因为如此,他这个巨人集团的股东才要做总裁。在巨人时,他也认识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弊病,有一段时间,曾经从公司外请人来做总裁。

  在即将成立的巨人控股公司的安排中,他个人将绝对控股。而控股公司投资的上市公司,可能他也要做总裁,尽管目前他还在考虑这样做是不是太扎眼。如果这样,所有者和经营者将集于一身,同样的错误会不会再演呢?不过,史玉柱正在考虑聘请一些人担任控股公司的独立董事,力图在新公司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朝着现代企业的方向发展。联想集团[微博]总裁柳传志建议他从内部培养干部,而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则建议他聘请一些有国际、专业背景的人士从事公司的高层管理工作。

  在管理方面,史玉柱正在向联想学习。在北京短短两天里,他拜访了经常给他指导的柳传志。史玉柱称,联想的经验对健特很有效,有的还可以立竿见影。比如他引进的“敢于承担责任”的理念,要求分公司不准有一分钱烂帐,一旦发现,分公司经理必须自己掏腰包补上。三年过去,健特的确一分钱烂帐都没有。

  不过,史玉柱引进的联想经验,近乎照抄照搬,连在公司推行的口号都和联想一样:说到就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说。联想的管理思想,是16年实践同时融合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结晶,现学现用毕竟非长久之策。

  盲点之四:性格“缺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企业家的史玉柱,在性格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特征是:一、能直不会弯;二、天才型的自信;三、太重视个人情感;四、理想主义。

  现年37岁的史玉柱,7年前虽然与柳传志、鲁冠球、姜伟等并列“十大改革风云人物”,但是他们的人生阅历、处事经验却有着天壤之别。十年“浩劫”时期,史玉柱还是一个少年。1989年创办巨人的时候,他也才刚刚结束学生时代。对于社会几乎没有什么了解。他的父亲是公安局的普通干部,母亲是工人,这样的家庭背景也不可能给他提供任何经商的经验。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他不可能像柳传志那样在处理各方关系时游刃有余地“拐大弯”,更多的时候是直来直去,碰壁了就躲,就回避,不求人,只靠自己。对媒体是如此,融资靠自己一路借钱,搞经营也是靠自己跑终端客户。

  史玉柱能够从这样的一条“窄”路上走出来,完全依赖他在营销方面的天才,创业一年成为百万富翁,三年就成了亿万富豪。财富的获得反过来更加坚定了他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正是自信促使他要做“中国的IBM[微博]”,促使他要盖珠海的标志性建筑,同样也促使他再造巨人。没有了自信的史玉柱也许一文不值,但是他明显过于自信了。史玉柱似乎注定了只会做老板,而不会去给人打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有人给我年薪,我值5个亿。

  有人曾劝他不要还钱,否则会还出麻烦。他自己也很清楚,从法律的角度,他个人不需要还钱。但是,1997年危机出现的时候,他就放出话去: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要还。后来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还公开做了承诺。他说:我是出于个人情感。为了这份情感,他付出了1个亿的代价。这1个亿,他将来还得还给上海健特。

  为了一笔本不需要还的钱,史玉柱花了三年时间,再造了一个巨人。史玉柱的“个人情感”在一般人看来很有些情绪化,或者说太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在创业之初,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也许无可厚非。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家,无不是带着民族振兴的豪气和重任,投身商海的。更何况作为学生创业的代表,史玉柱更是那一代青年理想的寄托。这使记者想起史玉柱经常提到的一句话,那是巨人垮了之后,几个大学生在信中写给他的话:如果巨人不能重新站起来,你将会伤害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不过,没有现实有效的表达方法,单纯的理想主义就可能是另一个盲点。

  短评:

  文中讲到的所谓盲点,并不是史玉柱一个人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已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家身上经常发现,并表现为几个特征:一是很多年轻的企业家认为这些问题与企业关系不大,因此容易忽视;二是有的企业家意识到了之后,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手段去解决,而常采用回避的方式;再有,盲点的产生往往与企业家的个人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常常成为企业危机的导火索。这时,个人的盲点往往会扩散成为企业的盲点。   对于这些盲点,企业采取回避的办法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而积极应对显然要比消极回避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更为有利。当然,在现代化的决策机制的建立以及应对外部环境专门队伍的建设上,企业应该加快改进的步伐。 (藏云鹏)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季建业长期被传双规 港媒曝其多位情人
  • 体育欧冠C罗2球皇马2-1尤文 伊布4球 曼联胜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日本明治奶粉暂时撤出中国 称利益难提升
  • 科技来往秘邀大V测试 公众账号即将全面开放
  • 博客美国华人:“杀光中国人”节目让人生气
  • 读书枉担恶名:李莲英为人低调为何还挨骂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张捷:新快报头版请放人滥用媒体权利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
  • 周彦武:远超08年的金融危机明年爆发
  • 花木兰:美国将出现金融混乱
  • 钮文新:美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 王吉舟:湖南警方跨省抓记者大戏解码
  • 刘石:从央视乱批星巴克看定价误区
  • 张明:中国应如何多元化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