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廖雁 黄东江) “多建经济适用房,可以整体拉动北京市房价的下降。未来五年北京将有八成家庭享受经济适用房。”昨天举行的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市建委主任吴绪玉详细回答了本报记者特意为京城百姓打听的住房问题。
本报记者在会上提出的问题是:在刘淇市长的报告中提到,到2005年,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但现在的经济适用房只有年收入在六万元以下的家庭可以购买,而大部分商品房的价格又让很多百姓难以承受,如何使各层次收入的市民都能实现他们的住房梦?吴绪玉主任介绍,今年经济适用房项目计划新开工150万平方米,初步计划竣工200万平方米。因为以前曾出现一些高收入的家庭买两三套经济适用房的现象,所以,从今年开始,定出了“年收入在6万元以下”的这个“门坎儿”。
经初步估计,全市约80%的家庭可以享受这个待遇,但现在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规模还不够,还要适当安排建设,同时商品房中也有一批属于低价位,特别是远郊区县的商品房,所以在五年内实现“人均18平方米”的目标基本没问题。
商品房价格为何长期居高不下?吴主任说,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使商品房价格保持平稳。要使房价降下来,关键要靠市场调节。政府可以通过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进行调控,用它相对偏低的价格将住房价格整体向下拉动,同时启动二、三级房地产市场,将部分市民手里的空置房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