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1月19日 06:16 北京青年报
2001年1月,北京“三元”以930万美元收购北京“卡夫”外方所有股权(85%),以990万美元收购广东“麦当劳”中方股权(50%),成立满洲里三元乳业公司,签约创立食品股份公司……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每一件都是“终身大事”,而对于“三元”,却仿佛是同时发生的。业内惊呼,难道“三元”要建中国的食品帝国? 1月18日,只筹备了半年时间的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了创立大会,向公众“制造”了他们进入新年以来的第三件爆炸性新闻。930万美元收购北京“卡夫”,990万美元收购广东“麦当劳”,这是那个和我们天天见面的三元牛奶的三元吗? -收“卡夫”“三元”让人“刮目相看” 当然,“三元”是别无分号的。 事实上,尽管我们知道生产和经营牛奶的利润有多么微薄,但却无法想象在一盒三元牛奶的背后是一个有着怎样实力的企业在支撑着它? 自1997年“三元”加盟“北控”在香港上市,它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就一直让同行们“喘不过气来”:奶业销售从3.7亿到8亿,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40%;2000年的市场调查表明:“三元”的知名度达到98%,美誉度达到97%。目前,“三元”的总资产已有10亿元人民币;而且,“三元”拥有北京“麦当劳”50%的股份,是其唯一的中方合营者。 这一切,对于每天都要喝三元牛奶的消费者来说可能并不重要,而且也无从知晓。对于公众来说,似乎是对国际品牌“卡夫”的收购,将“三元”作为“民族英雄”一下子推进了消费者的视线。 -“收购卡夫并不值得炫耀”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三元食品公司总经理高青山首先表示:收购“卡夫”,“三元”完全是在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所以,我们并不认为是一件值得炫耀和狂欢的事情。 之所以推迟签约时间,是由于“办理必要的手续,比如等待上级批复合同内规定的一份保函”;至于1月12日通知媒体参加签约仪式而又临时更改一事,高总解释说,我们一直注重和“卡夫”的沟通并低调处理收购事件。 “事实上,我们希望被关注的是收购‘卡夫’后,‘三元’的表现,而不是收购‘卡夫’的事件本身。”高总强调说,“无论对于‘三元’还是‘卡夫’,收购都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企业依照市场规律,及时调整经营和生产,无论收购还是被收购,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本身并不值得炒作。” 业内人士的评价则更令人感到振奋:从前一段时间的外资参股“光明”,到今天的“三元”收购“卡夫”,实际上说明了外商对民族乳业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认可。 对比“三元”的平静和低调,社会反响显得更加激动:“三元”的“扩张”让人们感受到了国有大企业所应具有的风采。 -“卡夫”还是那个“卡夫” 收购“卡夫”后,市场上仍然会有卡夫牛奶和酸奶,所不同的是,它们都是“三元”生产的。 高总解释说:我们希望能够平稳过渡,消费者、市场和企业利益都不受影响;“卡夫”的品牌还会继续使用一段时间,对此双方有使用合同,每年要支付必要的品牌使用费,直到我们确认“三元”可以取代“卡夫”的时候为止。“卡夫”的企业管理方式和员工待遇都不会有变化。“卡夫”有很多优秀的员工和管理者,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能够留下来,对此我们有过承诺:职务和收入不变。 “卡夫”是合资企业,而“三元”是国有企业,员工的待遇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的待遇水平会有一些差异;而按照“三元”的承诺,这种差异可能在收购“卡夫”后仍然存在,这种事实上的“不公平”会不会对“三元”的员工造成“伤害”?对此,高总很有信心,“‘三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缩短这种距离,这也正是对‘三元’和国际企业接轨的一种促进;在接轨之前,‘卡夫’也许会是企业内的一个‘特区’。” -“三元”巧借“卡夫”东风 对于今天的“三元”来说,每天上市的600吨奶制品已经供不应求,下半年还要实现日产1000吨,收购“卡夫”之后,就使“三元”的很多想法迅速变成了现实。 “增加学生奶产品、扩大酸奶生产、增加更多品种、引进子母杯酸奶设备及儿童杯酸奶设备……如果不收购‘卡夫’,‘三元’至少还要投资1亿建厂,而现在,利用‘卡夫’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就可以立刻着手上马了。而且,利用‘卡夫’在全国的知名度,‘三元’在出击外埠市场时,就会省不少事。”高总显得胸有成竹。 这样看来,930万美元的确“物有所值”;就如高总所说:这个价格接受起来比较愉快。 -“三元”南进买下“麦当劳” 新年里的“麦当劳”人头攒动,但却不会有人想到:广东“麦当劳”的中方股权已经在岁末的狂欢中易主。 “三元”以990万美元收购了广东“麦当劳”的中方合资股权,经营8年之久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无奈退出,“广信麦当劳”由此更名为“三元麦当劳”。 在此之前,早在1990年,“三元”就已经和“麦当劳”联姻成为北京“麦当劳”50%股权的持有人。合资10年,“三元”也锻炼成了“合资高手”,他们深知50%的股权对于“三元”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在收购广东“麦当劳”的竞争中,“三元”自然当仁不让。 -一杯牛奶见高下 1993年,当时的华冠乳品厂因为没有市场一直巨额亏损,被进入中国寻找合作机会的“卡夫”相中收购,进行全面改造后从事杯装酸奶和超高温牛奶等产品的生产;2001年,由于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而一直没有盈利的“卡夫”又被“三元”收购,当年不得已与“卡夫”合资和今天决定收购“卡夫”的关键人物都是邢春华———三元公司的董事长。 虽然是一杯牛奶,却折射出民族乳业的发展和变迁,不得不令人感慨。-文/本报记者 陈筱红 大动作后“三元”有何实惠 收购广东麦当劳、控股北京卡夫、成立股份公司,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动作能带给普通消费者什么实惠呢? 一连串的收购带来的好处明摆着:扩大了产能,接收了各公司原有的销售渠道,降低了包括广告费在内的市场成本等,可以想象,未来的“三元”产品品种将会更加丰富。但据此认为“三元”奶品会大幅调低售价未免天真。 应该看到,牛奶业整体上是微利产业。尽管“三元”已在逐步调整产品结构,将附加值较低的袋装奶的产量有所下降,利润额也因此大幅度增长,但收购也同样使成本相应增加。“卡夫”的销售中心以渤海地区为主,广东“麦当劳”距离北京则更加遥远,不论是在外埠建厂还是长途运输,对“三元”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另外,6000万的奶业利润占到“三元”总利润的80%以上,经营风险可想而知。 当然,“三元”人对此认识比我们要深刻得多。1997年加盟“北控”后,获得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但“三元”的运作轨迹始终围绕着“上市融资”和“投资结构调整”两大主题大做文章。 据悉,“三元”已初步选定了利润率可观的某新兴产业作为投资目标,未来的“三元”将涵盖更加广泛的领域。(文/本报记者安刚)
|
![]()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