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仪电点石成金(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 14:25  上海国资

  设备作价卖掉就可以解决问题,可人员怎么办?

  下岗

  上海仪电是全国第一家大规模分流员工的企业。

  当时,仪电遇到的状况是,企业上马新的生产线最多只需要原来30%—40%的人。那么多出来的员工如何安置,让张林俭顿感棘手。

  不解决富余员工,企业背负巨大成本,如果不负担剩余人员,员工怎么办?他觉得靠企业的力量不能解决,政府应该负起责任。

  说来也巧。正在此时,国家主席江泽民来上海召开大型企业座谈会。张林俭最后一个发言,他考虑了良久以后,直言不讳地说,“企业经过改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现在企业只能养活一部分职工,相当部门的富余人员企业解决不了,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

  江泽民同志当即插话说:“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是国企改革中最大的事情”。

  会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始制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上海仪电顺势分流员工。

  他采取的措施是,先让一部分人提前退休,其他人则由所在企业把养老保险一次性上缴完。“这样他们找工作会更容易。”

  此外,张林俭积极帮助员工找工作。

  “有一个工厂200员工连人带土地送给农工商超市,现在,这些工人最低也是小店店长。”张林俭说。

  他带领职工在各个街道摆摊,插上红旗,贴出布告,为社区维修家电、熨烫衣服,寻找服务的对象。

  “当时羊毛衣很流行,但洗后容易变形,一般人不会熨烫。我们的职工做了模板,熨烫出的衣服不变形,后来,街道上的居民都主动找到我们这支社区服务队。”

  职工中很多人被这样推向市场,因为下岗早,找工作比后来企业分流出来的相对要容易。一些人也成为了下岗再就业的明星,甚至作小老板发了财。“90%以上的员工都找到了工作。”

  今天,可能失业、找工作很平凡也很正常,但那时,员工和社会都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好好的国有企业职工身份,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张林俭办公室的门早上一开就被很多员工团团围住。

  现在,他回忆起员工下岗时情形总是叹息着说:“下岗的员工为国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那时候企业确实没有办法,冗员太严重,不甩包袱根本生存不下来,在47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只有2家盈利。而上海仪电员工多达17万人,其实只要1万就足够。我当时是希望政府很快把失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

  转型

  土地开发有了启动资金,人员包袱也得到消化。上海仪电由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时间很快到了1998年,仪电集团企业经营风生水起,但张林俭此时却在考虑仪电如何转型。

  “做实体经济,固然现在盈利很好,但盈利太少了。”

  不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经过几年的发展,集团内产品还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已经为数不多,有的盈利已经很少。

  在这个想法指引下,仪电开始转型。

  目前,整个上海仪电集团主打3大业务:股权投资、不动产经营和投资银行业务。在股权投资中,上海仪电主要操控仪电系下的3家上市公司。而在不动产经营中,主要从事不动产开发和租赁;投资银行业务主要从事企业买进卖出包装出售。

  在投资银行这一块,上海仪电利用自己控股的华鑫证券通过公司策划上市或者公司财务顾问等形式直接参与资本市场。2006年,上海仪电接盘上海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花了20多亿元,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把这个“烂摊子”处置了。张林俭把上海有色铜加工这部分优良资产剥离出来与中铝集团合作组建了一个10亿元的新公司。“其他的该关就关,该停就停。”在业界看来,现在的上海仪电集团成为了一个类似财团的资本经营机构。

  对于转型,不可避免仍有人持批评态度。资本市场毕竟风险太大。

  但张林俭总结说,什么样的改革是对,什么样的改革是错,很难说清楚,关键看你是否摸准了改革的脉搏,踩到了改革的关节点。

  上海仪电集团在上海国资中的位置可谓举足轻重,它曲折的改革之路也是上海国企改革一个典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