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开发区前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8日 13:37  经济观察报

  时间:2008年10月24日地点:经济观察报社会议室主持:新望(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嘉宾:陈栋生(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博导、中国社科院荣誉委员)

  刘培强(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

  肖金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周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

  刘奇洪(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博士)

  魏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常务副社长)

  刘敏(国家信息中心综合管理部研究员)

  艾晓光(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改革中的创新之物

  陈栋生:“开发区”是改革中的创新之物,最早是蛇口工业区,以后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几乎每个城市一个 (共12个),一直发展到现在的5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虽已起步,但整个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环境很不适应引进外资、对外开放的需要;各种基础设施与投资的要求之间差距也很大。整体要发生大的改变,“局部突破”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建特区、设开发区,恐均源于此。

  20多年来发展的业绩证明这条路是对的,开发区在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就业等多方面,特别是在推进经济国际化方面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开发区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面貌更新上的作用就更大,更显著。

  开发区的示范、辐射或带动作用过去主要是针对对外开放、引资而言,今后似应体现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之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成为国家和所在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排头兵。

  二十多年前,开发区的重点是创建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特别是引进工业项目做大做强经济;而现在同样要“四位一体”,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管理,扩大公共服务。

  刘培强:在世界上,就开发区的模式来讲,我们是最多的。开发区作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比较早的一个布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总体来讲,我觉得我们国家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好,经济发展进程也好,特区和开发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开发区在起步阶段的确起了先头兵的作用,中国如果没有这招也不会走得太顺。当时开发区的体制运行也是有改革的任务,通过改革得到一些经验。

  即使经过三年整顿之后,国务院公示的1568家开发区,现在无论是推进角度还是功能配合的角度,还是从创新的角度,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应该是往上走的。

  我们国家现在到了这个阶段,开发区的作用发挥得怎么样,下一步如何再发展,这种模式还要不要进行下去,如果继续下去要有哪些与时俱进的调整,厘清这些问题,将是非常重要的。

  从规模上看,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108家,这里有交叉,比如哈尔滨两区合区了。它们现在应该占中国GDP大概不到10%,工业增加值应该在15%左右,进出口应该在1/4,每年实际到位外资应该能占到1/3还要强一些,我说的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像天津、大连、上海这些大的城市,开发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70%左右,GDP占到所在城市的20%左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