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鲁冠球VS黄光裕:财富路上的新龟兔赛跑(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 09:29  中国经营报

  3

  冲出包围圈:逼出来的创新“大师”

  雨过天晴。创业危机后的万向与国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面对计划经济的桎梏和国有企业的封锁垄断,他们只有出奇制胜、冒险一搏,才有可能冲破禁区、赢得一席生存之地。

  他们都有不少营销技术方面的创新。比如鲁冠球用摆地摊和降价手段抢占了国企的市场。当听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召开时,鲁冠球马上租了两辆汽车满载“钱潮牌”万向节产品直奔而去。因为乡镇企业的身份,他们连大门都进不去。鲁冠球索性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并且主动把产品降价20%,结果买家蜂拥而至,一天时间就收获了210 万元的订单。

  而年轻的黄光裕更是花招迭出:最早在报纸上打中缝广告,创造了脱离中间商的直供模式,率先在全国推行电器连锁经销,率先提出了免费送货、厂商联保等服务措施……

  两人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创新手法。在经济困难、敝帚自珍的年代,鲁冠球却心血来潮搞了一次代价昂贵的商业行为艺术,将价值43万元的不符合标准的万向节直接送到了废品收购站。此举惊呆了工人、震撼了同行、也给消费者们留下了其在产品质量上“洁身自好”的深刻印象;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商业领域,正是国营企业独霸天下的时候,电器市场正处于供不应求的大好形势之中,国营商业企业一直躺在暴利的云巅逍遥自在,黄光裕却以薄利多销为利器,蚀空了国营商业企业的根基,让它们中的大多数如空中楼阁般轰然倒塌。

  在管理创新方面,鲁冠球独树一帜。从压抑的年代成长起来的鲁冠球,深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性,把职工利益和工厂效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独创了一种叫“两袋投入”的激励办法,也就是抓职工的“脑袋投入”和“口袋投入”,不断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厂内建立了一套激励型的结构工资制,实行按劳分配(基本工资和补贴)、按效分配(奖金)、按资分配(投资分红)三者结合。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他冒出了企业要造就一大批企业家的想法,在厂内划分小核算单位,对各车间、分厂实行独立核算,建立厂内银行,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厂内,把厂内原来的领用制一律改为买卖制。这些举措自然大大增强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随着改革的推进,鲁冠球慢慢为体制所接纳,并成为体制内的“大红人”。作为从集体经济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鲁冠球,他一直深得头上这顶“红帽子”的庇护,因为企业的效益大幅提升,他被视为中国改革的典型人物被大肆宣扬,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度走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而鲁冠球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万向以后多年的顺利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同时,他并未像其他一些戴过“红帽子”的民营企业家一样急功近利、急不可耐,以至于在急于“脱帽”时不慎感染“风寒”从而危及企业生命。他一直在坚定、隐蔽、耐心地做着企业产权改革的工作。这样,既不影响企业的迅速发展,又让企业一直在自己的牢牢控制之中。

  而黄光裕等私营企业主一直被另眼相待。如野草般疯长的私营经济,甚至曾让人产生会让社会主义中国“变色”的担忧,此种担忧最终导致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经济出现了“倒春寒”现象。在这股“倒春寒”中,年广久以贪污、挪用公款罪被捕入狱;李书福、王廷江、蒋锡培等被“吓坏”的私营企业家纷纷把自己的企业送给当地政府,以求退财消灾;刚刚创立两年的国美电器也遭遇了严重的危机,门店在清查中被关,黄光裕被逼得东躲西藏;而在民间经济发达的广东、福建等省,甚至出现了大量企业家携款外逃的高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