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创业初体验:同样失败,基因有别
鲁冠球的创业基于成熟的经验与考量。当时宁围乡的农民要走上七八里路到集镇上磨米面,很不方便。鲁冠球想,如果在本村办一个米面加工厂,一定很受大家欢迎,而且可赚些钱。亲友们得知鲁冠球的这一想法后,都很支持,纷纷回家翻箱倒柜,勒紧裤腰带凑了3000元,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办起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
黄光裕的第一次正式创业地选在了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问大哥黄俊钦:“还有哪一个城市比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更大、更繁华?”黄俊钦想想,回答道:“太原、上海,还有北京。”黄光裕拿地图一查,发现北京果然很大,于是他带着几百元钱独自一人毫不犹豫地跑了过去。
两人的最初创业体验都遭遇了灭顶之灾。在鲁冠球办米面加工厂的年代,是禁止私人经营的,他的加工厂被迫关闭,这让他倾家荡产;而来到北京的黄光裕决定孤注一掷,把自己在内蒙古和刚来北京最初几个月做生意赚的10余万元钱全部拿出来,从广东订了一批服装,没想到全砸在手里。
1969年,蛰伏多年的鲁冠球终于等到了机会,受到宁围公社领导邀请接管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第二次创业。他依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缺,生产犁刀、万向节等五花八门的产品,这种“多角经营”,为他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黄光裕则找了位于北京珠市口的一家叫“国美”的国营服装店代销他的服装。后来,他怂恿大哥来到北京,用东借西贷的3万多元钱把这个店面盘了下来。刚开张时,店里一边卖服装一边卖电器。直到全部转成电器店,那批服装还没卖完。
对比两人的第一次失败,会发现鲁冠球的眼光是对的,谨慎地选择了合适的产品和对路的顾客,但错误的年代和肃杀的大环境摧毁了这一切;黄光裕正好相反,在一个正确的年代和大好的环境中,冒失地选择了错误的产品和市场。幸运的是,鲁冠球坚持到了曙光重现,而黄光裕也能及时地制止并扭转了自己的错误。
此后,饱受倾家荡产之苦的鲁冠球,会谨慎地把自己的冒险立足于稳健和可控之上;而黄光裕经过此次柳暗花明,开始习惯和喜欢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在冒险中攫取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