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中全会定调:农地新政将催动开发区洗牌(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7日 11:18  上海侨报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段应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有人问我,当前中西部农村是否应该加大土地转变的力度,我只问他一句话:是不是农民自己想干的?如果是,我举双手赞成。中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应允许不同探索。但有几条原则:一是农民意愿;二是不能强行将农民完全挤出土地。征地建开发区亦然,农民不是傻瓜,对他有利,他自然会干,不用人强迫。”

  正如杜伟和段应碧所言,“如果有更好的效益可供选择,农民当然会愿意接受。”事实上,如当年小岗村自发变革一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形成了不少类似小岗变革的开发区模式——这些开发区的最大特点同样是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珠三角的南海模式及长三角的昆山模式。

  南海模式和昆山模式

  “虽然政策还没最终确定,但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谈论我们用地的问题了,农地入股开发区的事情我们早就在做了,这样,政府——农户——商家都有收益,而且和睦相处。”在了解了新土地政策变革动向后,江苏昆山市陆家镇车塘村的村民露出了笑颜。

  在一些地方,同样一块地,种粮食和盖厂房,价值有天壤之别。在广东省南海市,种地的人一亩一年只能能挣几百元。但盖上厂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在南海某村,厂房的出租标准是每年8万元/亩。

  但按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要进入市场,或通过转变用途获得增值,只有一种途径,即改变所有权,将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恰恰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受到了极大侵害——按照规定,每亩地只有区区一两万元的买断性补偿。这导致农村集体“铤而走险”,突破法律法规的约束,形成事实上的、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大量的集体非农用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珠三角一带工业化风起云涌。工业项目的集结,需要大量农地转用于工业。于是,一些村庄作出了积极反应:辟出一些地块招商引资。但是,怎样对待原先的农户土地承包权?广东省南海市下柏村的解决方案是:把农户的土地承包权转为村股份公司的股权。南海和珠三角许多村庄,从此有了一个新概念——“股红”,即农户按股分配村庄出租土地的收益。

  这种农地直接入市的方式,后来被称为南海模式。根据两年前一项调查的估计,南海全部工业用地中未经国家征地的部分约占一半。

  农地直接入市的第二种模式,是农地转用的权利主体从集体转为农户。这种模式流行于长三角地区。最早的故事发生在昆山陆家镇车塘村,引子还是土地收益——搞农业每亩年收入只有800元,政府征用后转租给外商,每亩地年租金可达上万元。可是这些钱跟农民没关系——国家征用农地,最多每亩补给农民2万元。

  后来有台商上门要求车塘村盖标准厂房出租。村支书觉得机不可失,决定学南海模式。问题是村集体没钱投资,车塘村就先把土地租给自愿投资的村民,再由村民私人集资建厂房出租。昆山模式——由农户充当农地转用的权利主体——由此诞生。据公开的数据显示,昆山开发区8万多亩工商用地当中,未经国家征地、由农户转让使用权的土地约2万亩。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