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格调控事倍功半 能源定价权困扰决策层(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22:22 财时网-财经时报
“两会”前,外界猜测即将成立的能源部将承担起管理能源行业的责任,包括价格控制等应该是它的职能,但最后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并未如外界所愿。未来,国家发改委是否会交出能源定价权,恐怕需要等到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后才知分晓。目前,关于这个机构的具体运作模式还没有新的消息。 现实中,由于在国际上缺乏能源定价话语权,国内需求又连年增长,中国一直努力通过自身的调整改变以往的被动。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已是历经多次改革。 1998年6月,中国对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重大改革,改变了以往政府制定固定价格的单一模式。此后,便有了“成品油定价机制”这一名词。及至2001年11月,中国完成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成品油市场价格来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操作方案。 2006年下半年起,一种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新成品油定价体系悄悄开始采用。该“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是指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加上炼油企业一定的利润而产生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机制。 不过,新的方案始终未能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名,这个方案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令人存疑。专家曾表示,国内成品油价格扭曲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当初没能严格执行紧跟国际油价的市场化方案。于是多年来,经济学家们关于放开成品油价格的呼吁几乎已令外界变得麻木。 能源专家曹新表示,其实,能源定价权的归属不应该再从政府部门转来转去,而是应该交给市场决定。外界已经注意到,此前征求意见的《能源法》草案已经为能源价格改革确定方向,“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涨价预期又在“逼宫”? 价格改革是国家发改委每年都会提到的工作要点,而在能源领域,迫于现实的困境,价格改革的过程进行得并不顺利。张国宝3月23日表示,“我们和国际还没有接轨,如果接轨的话,会带来一系列经济结构当中需要调整的问题。” 决策层的忧虑是国内成品油价格反应迟钝的主要原因。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物价指数的连续走高使政府不敢掉以轻心。防止通货膨胀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两个主要目标之一。国务院1月份就已决定,近期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得上涨。 不过在国际油价高居100美元的境况下,新一轮油荒似乎又不期而至。“两会”刚刚结束,从广东等地开始,以柴油为代表的成品油出现“有价无市”的紧张局面。广东省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告诉《财经时报》,当地0#柴油批发价每吨已经突破7000元。而在春节后,这个价格还维持在6100元以下。 分析此轮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原因时,各方都将涨价预期列为首要原因。近日,业内传闻4月份国家会调高成品油价格。与此同时,3月19日,国有石油巨头中石油关于“调整成品油价格的请求”为坊间传闻更添了一把火。 姚达明认为,现在的成品油市场承袭了中国股市的一个特点,就是炒作“朦胧消息”。由于看到油价调整只能涨不会降,储油肯定会有收益,一有涨价传闻,市场就紧急跟踪,无形中涨价预期成为市场波动的主要因素。 由于此前多次有过申请涨价的举动,中国国有石油巨头在每一次油荒中的表现都被议论纷纷。人们分不清楚,炼油业务巨额亏损的国有石油巨头们在油荒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大公司对中国能源市场的影响已远非“举足轻重”四个字能形容,而它们本来承担着稳定市场能源供应的社会责任。 3月24日,中石油、中石化就当前成品油市场供应和价格问题答记者问的消息出现在国家发改委的网站上,两大石油公司承诺将进一步采取措施,保证市场供应。这样的表态多少会缓解政府部门的压力,对于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也可近日显现。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