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中国担保业监管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 14:26 人民网

  担保行业监管框架如何构建,是当前金融监管、金融研究和担保行业等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对确立担保行业地位、完善担保业规则、防范业务风险、促进担保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等具有基础性、引导性、规范性的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担保业在制度设计和监管框架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明确的地方。为推进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为2006年度中国担保论坛准备年度研究报告,同时为中国担保行业监管框架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受中国担保联盟的委托,由巴曙松教授担任课题主持人和主要执笔人,完成2006年度中国担保论坛年度研究报告工作。

  本研究报告由课题组独立完成,仅代表课题组自身独立研究的结论,不代表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课题组顾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李剑阁副主任

  

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刘新来总裁

  课题组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巴曙松教授

  课题组联络协调人:

  王文强 尹竹青

  课题小组成员:

  大连新中连集团董事长 吕建 博士

  大连新中连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程泓涛

  天华通宝投资顾问公司 马天骄副总裁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刘孝红博士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王文强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尹竹青、王俊、方磊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周星果

  执笔起草

  巴曙松 王文强 尹竹青 王俊 方磊 周星果

  目录

  一、中国担保行业监管的发展背景

  (一)中国担保行业及其监管框架的发展沿革

  1、中国担保行业发展的背景

  2、中国担保行业和监管框架的发展沿革

  (二)中国担保行业的形式、现状和作用

  1、担保的形式

  2、我国担保行业的现状

  3、担保的作用

  (三)担保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

  1、担保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

  2、担保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政策性金融的补充

  二、中国担保业监管框架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担保业监管的现状

  1、监管主体须进一步明确

  2、监管内容尚需完善

  3、监管的可操作性需要增强

  (二)对中国担保业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作用,对其他担保业务重视不足

  2、混淆了政策性担保业务和商业性担保业务

  3、对担保业务的监管缺乏细化,对担保机构监管关注不够,从而影响担保监管效力

  三、担保行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启示

  (一)各国担保监管体系比较

  1、美国担保业监管

  2、英国担保行业监管

  3、日、韩担保行业的监管

  4、各国担保行业监管状况小结

  (二)国际担保监管经验对完善中国担保监管的启示

  1、对政策性担保业务和商业性担保业务监管必须清晰划分界限

  2、建立完善的担保行业法律体系,依法监管

  3、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发挥市场监管的作用

  4、建立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

  四、中国担保行业监管的框架分析

  (一)担保行业可行监管体制探讨:一元模式和多元模式的选择

  1、中国担保业监管的指导原则:功能性监管原则

  2、功能性监管体制选择:多元模式

  (二)构建中国担保行业监管体系的总思路:“统一规则、分类监管、行业自律、市场约束”

  1、“统一规则”:行业主管的确立以及行业法规的制定

  2、“分类监管”:业务主管的确立以及业务规章的制定

  3、“行业自律”:行业协会的组建以及行业惯例的推广

  4、“市场约束”:微观基础的培育以及激励机制的形成

  (三)中国担保行业监管框架

  1、中央层次监管框架

  2、地方层次监管框架

  五、有效担保业监管框架所需的协调机制构建及制度环境完善

  (一)中国担保行业监管协调机制的构建

  1、“统一规则”与“分类监管”之间的协调

  2、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3、建立有效的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协调沟通机制

  (二)中国担保行业制度环境的完善

  1、法律体系

  2、信用体系

  3、会计标准

  4、税收待遇

  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