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就像看一部科幻小说,中国经济数据,是一堆不可置信的符号体系。”三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数据。
三年后,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结果给了克鲁格曼一个有力的反驳。中国的统计数据不是存在水分,而是大大被低估了。
2005年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公布了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调整,中国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此前公布的数据增加了2.3万亿元,高出16.8%,由此,2004年GDP总量从世界第七位上升到世界第六位。
消息发布当天,曾批评中国统计体系存在严重问题的世界银行表示“欢迎中国修订的GDP数据”。雷曼兄弟则在其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亚洲(未包括日本)评论——《中国:一个远比想象中庞大的经济体》中认为,中国2005年可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将在2005年膨胀到至少2.2万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的位次将超过法国,甚至可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修订只是开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这次数据的修正表明中国的统计体系逐渐向国际标准的统计口径转变,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改善我们的统计体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次经济普查的GDP数据与统计数据的距离较大,说明我国统计体系的进步仍然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1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形势研讨会”的发言中谈道,经济普查数据来源的变化是这次数据调整的最主要因素,根据初步匡算,90%的调整来源于此,而其他方面的影响只占约10%。经济普查数据来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财务资料范围的扩大,包括了限额以下的批发、零售、餐饮业、资质等级以外的建筑业企业和各种类型的服务企业的财务资料,而以前的常规性统计不包括这些企业的财务资料;二是来自个体经营户,涉及14个行业,包含了没有被纳入工商管理的部分;三是附属的产业活动单位,即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经济活动的内容。
许宪春表示,这么大规模的经济普查在全国尚属首次,以后每五年将进行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并以此为依据对统计数据进行调整,以后更加规范,误差会慢慢减小。此次公布的2004年数据调整仅是数据调整工作的一部分,“十五”期间的数据要用普查的数据来追溯调整及评价;2005年的数据也要相应调整,“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也要以这次普查的数据为依据;各方面的预测将都会进行调整。
“上次的普查年度是1992年,当时历史数据的修订以1992年为基准年,这次经济普查的普查年度是2004年,历史数据的修订以2004年为基准年,对1993以来的数据进行修订。GDP历史数据修订方案,将下发到各省区市,各省区市的历史数据也要进行相应的修订。”许宪春说。为了保持数据的准确性,在修订中要坚持两个衔接,一是方法衔接,二是资料衔接。注重保持历史数据的可比性,尽可能保持数据的透明度,今后年度的GDP核算方案会逐渐和国际标准靠拢。
任若恩表示,因为普查数据的存在,通过对普查数据和常规统计数据的比较研究,能够找到常规统计数据低估第三产业GDP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普查数据提供了对绝对量修正的某种数据基础。
无碍宏观经济大局
任若恩教授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这次统计数据的调整对宏观调控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他强调,应该注意GDP增长率和GDP的区别,前者是相对比率,后者是个绝对值,而此次调整涉及的是后者。他解释道,普查数据所反映的是一个时点上的数据,它与GDP增长率的计算本身并没有任何关系。有人试图将这次调整与另一个比较敏感的中国GDP增长率的误差联系起来,并认为将改变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甚至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等。这其实都是一种误解,它们之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表示,此次数据的调整除了影响GDP总量、结构外,也会影响增长速度。他认为,如果原来未被统计进GDP的这部分经济增长的速度高于调整前的GDP增长率,那说明我们以前的经济增长率是被低估了,反之,如果被统计进GDP的这部分经济增长的速度低于调整前的GDP增长率,则说明我们以前的经济增长率是被高估了。这需要统计部门进一步的工作。
雷曼兄弟公司指出,“许多中国经济状况指标都有所改善。”《纽约时报》援引高级经济学家格林的话说:“这次经济数字调整后,以前那些危险的比率都下降了。过去,经济学家常引用那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处于危险中,或中国经济要掉下来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总经理及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虽然调整对实体经济没有太大的冲击,但这一调整应该会影响政府经济政策的方向,投资比率的下降使中国近期内加大对投资、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而且,在二线城市可能还会掀起一轮新的房地产投资热潮。
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及总经济师陈兴动表示,这次调整一定会产生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双重冲击,GDP表现的是经济增长的潜力,GDP低估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被低估,这增加了国际机构投资中国的信心。同时,假如其他条件不变,GDP增大意味着投资风险下降,如不良负债、银行坏账占GDP的比例变小了,这对外国投资者看好中国是有利的。亚太金融新闻社援引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骏的话说:“金融市场对此的反应基本上都是乐观的。如果他们相信中国经济比以前的估计更好,发展得更快,大量资金将会流入中国。”
陈兴动也表示,一个不利的影响是,新一轮的热钱可能会急速流入,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中国可能面对新的一轮资产泡沫的积聚,再加上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如果3到5年泡沫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出现问题,这是一个尤其需要注意的风险。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形势不容乐观,他说,今年占GDP47%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会达到8万亿元,而且是在剥离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双重计算部分之后的比例,否则将会更高,中国对GDP数据的修正并不能改变中国过度投资的事实。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虽然此次GDP调整使一些与之相关的比率有所改变,但这并会不影响政府对宏观形势的基本判断,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矛盾和不稳定的因素并没有改变,政府宏观调控的方针应该不会因为统计误差的修正有所调整,面对新的数据不能盲目乐观,应注意防止投资比例过大、防止产生新的产能过剩。数据的改变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过去和现状会重新评估,对经济的发展潜力可以更乐观一些。但是对将来总的经济发展方针和战略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地针对经济中间存在的问题,而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轻易改变经济模式转移的更务实的战略发展的方针。
第三产业依然被低估
此次数据调整,最引人注意的是第三产业在GDP比例中的上升,修改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2%上升到41%。李德水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此次调整增加的2.3万亿元来自第三产业的为2.13万亿元,占93%。新的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3.1:46.2:40.7,而原先快报数的比重为15.2:52.9:31.9。也就是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8.8个百分点(见图1)。
陶冬认为,修改后的数据,依然低估了中国服务业的规模。且不说发达国家,印度第三产业也占本国GDP的52%。而从经验观察,中国的第三产业比印度更兴旺、更繁荣,起码也是旗鼓相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中国应该还有1.8万亿元未被查出的经济活动应归于第三产业,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则接近18万亿元(2.3万亿美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钱颖一教授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并由此推测中国的GDP有所低估。
就这一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关于服务业的GDP核算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未能很好解决,亚洲开发银行就服务业的统计方法项目已经进行了2年,专门研究服务业统计的改善。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印度的情况是一致的,虽然对于印度的情况不太熟悉,但中国有部分服务业没有统计进来很正常。
任若恩说,对GDP的核算可以从生产法角度,需要产业部门的分类,例如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等。另一个核算的角度是支出法,将GDP分为消费,投资等,这是我们做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国家统计局只公布了生产法的结果,没有公布支出法的结果。消费和投资的结构是否有变化,目前还不得而知。人们可能认为,第三产业很多都提供的是消费品,因此第三产业的产出多了,从支出法角度就会导致消费多,这实际是不对的。首先目前调整是由于漏算,或者说统计的覆盖面不够所导致的GDP估计过低,但由于是漏算了一些经济活动,因此必然也漏算了这些企业(主要是小企业)的投资,如果将这些活动都正确核算,投资的数据也要增加。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第三产业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只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服务活动,例如货运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服务业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渐上升是一个早已被经济发展史所证明的现象,在制定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时已经得到充分的考虑,中国的统计数据过去难以反映这一点是一个广泛了解的事实,这次能够通过普查数据加以证实,只不过是证明了一个已经存在的事实。
中国国际责任增加
经过调整,2004年中国GDP总量从世界第七位上升到世界第六位,雷曼兄弟公司认为,这些修正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也为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波动给出了更好的解释。
陈兴动推测,只要英国名义GDP不超过4%,中国的2005年GDP将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四,这个变化可能会出现三个国际影响:第一,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其他国家为认为中国GDP总量变大了,应该能够承受更高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第二,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中国的压力也会增加,中国是第二大计算机软件使用国,但中国在软件方面的支出却是第八位,中国GDP增加了,外国会认为中国应该更有能力去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第三,GDP的增加,意味着中国现在的国际社会责任增大。陈兴动对《证券市场周刊》说,中国不能离开世界,中国需要两个市场,一个是出口市场,一个是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市场,中国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这需要和其他国家更好地协调,国际社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对等的,需要平衡贸易争端等问题,甚至包括联合国会费都会增加。
陶冬也指出,中国经济规模的增大,必然会加大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不过占GDP的6%,远低于新加坡的20%。但是中国是一个大国。世界很难容忍第四大经济体有一个结构性的经常项目顺差。中国政府在选择调整人民币汇率的时机、力度上拥有话事权,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进一步汇率调整在所难免。
而左小蕾对《证券市场周刊》说,虽然GDP调整了,但中国出口企业的制度建设、贸易摩擦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6年的升值预期反而应该放缓一些,应更注意政策的平稳、平和。
任若恩说,建立在汇率折算基础上的国家之间GDP的排序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只不过我们对此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外交政策不会因为GDP增长而改变。”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2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
统计数据调整有先例
统计数据的大规模调整在国外也有先例。比如印度尼西亚就曾对GDP作过17%的调整,挪威的经济已经比较稳定,但1995年的修订还是使其GDP提高了大约11%。美国每五年进行一次经济普查,普查后都会对统计数据进行调整,只是调整的幅度没有这么大。我国统计数据的大规模调整也并非首次, 中国于1993年至1995年进行了全国首次第三产业普查(普查年度是1991年和1992年两年)。根据普查结果,将1992年、1993年的GDP总量分别上调了9.3%、10%,并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整的时间范围涉及1978年至1993年16个年度。
数据调整澄清两个误区
一、近年来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人们都认为制造业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超乎寻常的比例,而服务业相对于经济总量来说过小。
经济普查的结果显示,实际上中国服务业的规模远大于以前的估计。在普查以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53%和32%,经过普查调整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分别变为46%和41%。
二、 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过大。
普查数据公布以前,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51.1%,经过调整后占43.8%。经济调整以前,中国出口和净出口占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35.8%和1.93%,调整后的比例为30.7%和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