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地位没变 宏观经济政策不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09:41 解放日报 | |
李德水:经济普查本身不可能创造GDP “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面对中国GDP总量根据经济普查数据调整后出现2.3万亿元的增加和世界排序的上升,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用这样一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他的看法。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之时,李德水对准备离去的记者说:你们不要着急走,你们走了会后悔,我还有很重要的要说。 “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也就是说,要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些事情。” 通过经济普查,发现GDP总量有变化,然后作出调整,这是国际惯例。我们的 GDP增大16.8%“不是创世界纪录的事情”。这次GDP的修正,其实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统计信息,通过普查得到了改善,而并不是 中国经济社会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前几天有媒体说,中国将在今天上午一下子长高,这只是一个表观数量上的概念。经济普查本身不可能创造GDP,也不可能因此增加可支配的财富。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多搞几次经济普查,什么活儿都不用干了,那多好,这是个基本常识问题。”李德水的话音未落,记者们发出会心的笑声。 “有的公众也提出来,GDP总量增加这么多,我口袋的钱是不是也要增加了?这也是两码事情,相信大家都是能够理解的。”李德水接着说。 通过这次经济普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位从第七上升到第六,但中国人均GDP还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人均GDP还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我们不能忘记中国还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000多万需要政府给予最低保障补贴的人口。城乡加起来,全国有1.2亿生活困难人口。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经济增长付出的成本。根据普查调整后的中国GDP总量占全世界的4.4%,但我们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世界的7.4%、31%、30%、27%、25%和40%。 “这次经济普查后中国的GDP总量虽然略有增多,但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丝毫没改变。不发达的经济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对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 “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因为经济普查增加了一点第三产业的数量,就改变了大政策,那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都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能因为普查增加了一点GDP就沾沾自喜,不应该有这种心态。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同样也不要觉得中国突然一下子强大得不得了了,也没有那么厉害,要客观地作出估价。” 李德水表示,经济普查对GDP数据的修正,不会改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我国以前的统计数据虽对GDP的估计偏低,但还是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水平和总趋势,只是在统计数量上存在一些误差。这次经济普查的结果并没有对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重新估计。 此外,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比如能源消耗过高、经济效益不理想、经济增长方式仍很粗放等,都没有因为经济普查数据调整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李德水还表示,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比原先统计反映的更合理、更健康。以前国际上有个说法,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制造业和出口拉动,从普查结果看,服务业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功不可没,而服务业和消费的关系最直接,说明消费在三大需求中的拉动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由此可见,这次普查结果带来的一系列比例关系的变化,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帮助、有意义。”李德水说。 此外,李德水还说,经济普查修正GDP数据与中国 汇率政策并没有直接关系。今年7月21日推出的汇率制度改革是“充满智慧”的改革方案,不可能朝令夕改,而会长期保持下去。(据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 刘铮 姚润丰 何雨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