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国家统计局修正GDP数据 > 正文
 

李德水:怎样认识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变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08: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德水:怎样认识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于12月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介绍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基本情况,及利用普查数据测算2004年GDP数据和对历史数据进行修正的情况。图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新闻发布会上。(图片来源:中国网)
李德水:怎样认识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变化

2004年我国GDP总量增多2.3万亿元

  

李德水:怎样认识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变化

我国GDP总量超过意大利,上升到世界第六位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结束。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就主要成果的公布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本报记者 朱剑红

  经济总量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利用经济普查进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比常规的年度核算更全面、更准确、更真实

  记者:人们对这次经济普查结果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我国GDP总量和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利用普查资料测算,2004年我国GDP总量比年快报多出2.3万亿元,增加了16.8%,这在国内外都引起较大反响。请您谈谈怎样认识这一变化。

  李德水:经济普查不可能创造GDP,只是更准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统计信息通过经济普查得到了改善,而不是经济社会本身发生了变化。

  这次经济普查所动员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之多,调查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更是常规统计无法相比的。利用经济普查获取的丰富翔实的基础资料进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当然就要比常规的年度核算更全面、更准确、更真实。

  世界排位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国2004年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只前移了一位;人均GDP只有全球人均GDP的1/5,在世界的位次变化不大

  记者:根据这一测算,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李德水:我国2004年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只前移了一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公布的信息,以当年人民币与美元8.277∶1的平均汇率换算,2004年我国GDP总量应当从普查前的16537亿美元,调整为19317亿美元;占当年全球GDP总量438860亿美元的比重,由3.8%提高到4.4%;居世界的位次,从第七位变为第六位,超过意大利,排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之后。

  同样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意大利2004年GDP为16801亿美元,法国为20463亿美元,英国为21330亿美元,德国为27547亿美元,日本为46712亿美元,美国为117343亿美元。我国的GDP换算成美元,早在2000年到2002年就超过了意大利,位居世界第六。从2003年到2004年,只是由于欧元升值换算成美元后,意大利又超过了中国。

  记者:GDP总量调整后,人均水平在世界的位次变化怎样?

  李德水:变化不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算法,去年我国初步核算的人均GDP为1276美元,居世界第112位;按照经济普查资料调整GDP后,同样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算法,我国人均GDP上调为1490美元,在世界上的排位升至第107位,超过了瓦努阿图、乌克兰、刚果、叙利亚和安哥拉等。另一种是按世界银行的算法,即以3年平均汇率计算,我国2004年人均GDP在经济普查前后,由世界第132位上升到第129位,只超过了埃及、瓦努阿图、土库曼斯坦。无论用哪种算法,都改变不了2004年我国调整后的人均GDP只有全球人均GDP的1/5这个客观现实。

  虽然我国的GDP总量略有增多,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我们不要忘记我国还有1亿多人口生活比较困难,还要看到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是很高的。我国2004年调整后的GDP占世界的份额也只有4.4%,而当年我国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所以,无论对取得的成绩还是面临的各种困难,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三产业结构变化为何如此之大

  2004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主要原因是常规统计中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漏统问题

  记者:根据经济普查的结果,2004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了8.8个百分点。这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李德水:主要原因是常规统计中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漏统问题。

  一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长期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服务业统计非常薄弱。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核算标准(SNA)逐步接轨,虽然服务业统计得到了一定加强,但基础统计工作尚没有完全跟上。

  二是从事第三产业的单位量大面广,情况复杂,财务制度不健全,统计手段相对落后。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特别是私营、个体服务业发展迅速,由于非常分散、变动频繁,加大了组织统计调查的难度,出现了一定的漏统情况。例如,在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占较大比重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三个行业中,普查后的增加值比常规多出近1.5万亿元,占第三产业新增部分的70%。

  四是新兴服务业大量出现,发展很快,但由于资料不全,常规统计难以准确核算,造成核算数据偏低的现象。例如,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这些年都迅猛发展,虽然在常规统计中通过相关资料推算等方法作了统计,但很不充分。

  五是有工业、建筑业企业办的一些附属服务业被混统在第二产业中,但更多的则是被遗漏了。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中国经济增长不是完全靠制造业带动,也不是靠出口拉动的,服务业同样功不可没

  记者:我国服务业比重提高后,在国际上处在什么水平?

  李德水: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们可以看两组数据。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美国75.3%、日本68.1%、韩国55.1%、法国72.4%、英国72.6%、德国69.2%;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印尼39.9%、印度51.2%、马来西亚41.8%、菲律宾53.2%、泰国46.3%,我国是40.7%。

  记者:我国第三产业结构的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其意义何在?

  李德水:这次经济普查的重点是第三产业,通过地毯式的清查摸底,查清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家底,这是年度常规统计根本做不到的。普查结果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幅度提高,表明了我国经济增长结构比原先统计反映的情况更合理、更健康。中国经济增长不是完全靠制造业带动,也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是靠出口拉动的,服务业同样功不可没。其次,由于服务业与消费的关系最为直接,这就说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中,我们原先低估了消费的作用。

  这一比重的提高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比例关系的变化: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从36.3%上升到37.8%;固定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从52.9%降低到48.1%;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从9.1%下降到6.3%;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之比也从51.5%下降到44.1%;用来评价资金流动性的指标M2与GDP之比从1.85倍下降到1.58倍。用支出法核算的消费率、投资率、固定资本形成率等一系列指标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普查也带来了一些宏观指标的变化,如:万元GDP综合能耗从1.58吨标准煤下降到1.39吨;电力弹性系数从1.53%下降到1.4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3%下降到16.5%;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从20.8%下降到17.8%。但同样的,我国的研究事业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44%下降到1.23%,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3.28%降到了2.8%,这暴露了我们的科研经费以及教育投入的不足。

  这一系列比例关系的变化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一些比例关系不像原来估计得那么糟糕、那么恶劣,这对我们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是很有意义的。

  怎样认识普查数据的可靠性

  没有哪个部门能进行这么大规模的普查工作,此次普查数据就是最权威的,是基本可靠的

  记者:虽然过去各方面都认为,我国第三产业的统计有遗漏,但这次普查补上的这一块还是大得让我们有些意外。

  李德水:这次普查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第三产业统计不全面,这样一个结果各方面都觉得不奇怪。我在今年的“两会”发言中就提到,除了统计体制不完善的一面外,应该坦承国家统计局在这方面的统计上是存在一定遗漏的,普查结果验证了我们原来的估计。通过普查,我们已经找到了遗漏的原因所在,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所以对今后充满信心。

  记者:就像过去有人质疑我国统计数字的可靠性一样,也有人质疑这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可靠性。

  李德水:对统计数字和统计工作要有客观的认识,它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反映,而不是简单的1+1=2的算术题。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统计数字是完全准确的,总是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去我们的统计数字基本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但是,我们工作中确实有缺陷,也一直在努力完善制度。我们深知常规统计的缺陷,所以要通过经济普查来搞准数据。这次普查的数据肯定比常规普查更准确更真实,可是它仍然是相对的,但没有哪个部门能拿出这么大的力量、进行这么大规模的普查工作,因此它就是最权威的,是基本可靠的。

  “追求真实,反映客观”,始终是统计部门的根本宗旨和神圣职责,我们在这次经济普查工作中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孜孜以求的目标。一个旧的体制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和一个新的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统计体制的改革一步步在前进,一点点与国际接轨,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因而可以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综合国力。这是一件好事!

  新闻背景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时间和对象: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年度。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本次经济普查历时两年,动员了1300万人,耗资近20亿元。

  第一次经济普查是国家普查项目设置和周期安排的重大调整:按照原定制度的安排,2003年我国要开展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但是当年我国发生了非典疫情,对服务业影响很大。这样,若要如期进行第三产业普查,查出来的数据就不可能全面反映我国第三产业的真实水平。所以,针对原有普查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当时的实际情况,2003年7月,经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研究,并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对国家普查项目的设置和周期安排作重大调整: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

  我国现有的国家普查项目:(1)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0年份进行;(2)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逢6年份进行;(3)第三产业普查、工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合并,并把建筑业纳入普查范围,在2004年进行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全国经济普查以后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份实施。

  抽查结果显示填报综合差错率为4.9‰:今年6月中下旬,为了检查和评估这次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从各省(区、市)抽调数百名业务骨干,采取异地交叉的工作方式,按照分层随机等距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抽取152个普查小区,对21731个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样本量约为3‰)、45623个个体经营户(样本量约为1.1‰)的普查数据质量进行了抽查。结果显示: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仅为4.9‰,控制在1%的预定目标之内。

  《人民日报》 (2005年12月21日 第五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