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评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 15:09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 赵牧 此问缘于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的评选又要开始。央视一年一度的经济人物评选已经六年,回溯一下过去年度的“中彩者”,对理清思路不无好处。 2004年度(2004)的“中彩者”是李华金;2003年是丁磊;2002年是吴敬琏;2001年是
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按照央视今年推出的评选原则,上述“中彩者”都将成为一个问号,尤其是在评选标准中的“创新、责任、影响力和推动力”的创新占了40%的权重时,上述人选值得推敲的地方就更大了。 柳传志2001年“中彩”的那年,已经很有影响的联想网──FM365“壮士断臂”,不玩了。正是这一年,以门户网为代表的中国商业网站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并且即将火爆。联想的远见(更不用说创新)在哪儿? 2002年吴敬琏的中彩,这与他抨击中国股市赌场论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责任”形象显然有绝对的关系。不过,这与创新无关,至于“推动”了什么,几年过去了,这也仍然是个疑问。 2003年丁磊的中彩,“财富效应”是绝对因素。如果说这里有什么值得欣慰的话,那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在法制很不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财富具有难得的“阳光性”。 2004年李华金是因为“审计风暴”而中彩的,但熟悉中国国情的都不难看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不宜夸大李金华在“审计风暴”中的个人作用(包括责任意识和意志)。 以上“中彩者”虽然都有过很大的社会影响,如何评估这种影响仍然相当棘手。 面对眼下的2005年谁最适合当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命题和新的评选标准,结果又会如何? 可以预料的是,在当今的中国,创新将仍然是稀缺元素;具有责任意识的人物虽不难找,但其推动力如何依然令人迷茫,比如2005年声音虽响却十分微弱的环保力量。结果,能剩下的更多的仍然可能就只是“影响”。也就是说,2005年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要想跳出以往的范畴恐怕很难。 当然,央视此次的评选规则还有一个重大改变:即用相当于“百花奖”的方式取代了过去的相当于“金鸡奖”的评选方式。由此,舆论层面的“影响力”也必然会被提到更高的区域。而从传播学与体制之间的一般关系来考察可以很容易看出,这种松散的民意表达“公推”出来的人物,其侧重更可能是责任层面的,而非“创新”、“推动力”。 因此,在新的一轮年度人物的评选开始之前,恐怕有热情参与其事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评选? 我很赞同央视新的评选规则,把“创新”强调到首要的位置,但我们真的能在技术的层面甚至体制的层面上公推出来一个这样的人物,并且真的能代表一种发展的趋势吗?但愿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