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兆林 通讯员 毛秀琴 毛东海
大寨村并不大,160户,510口人,土地1.88平方公里。就是这么一个小山村,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据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0多年时间里,国内外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达1000万人次之多。作为毛主席亲自树起的全国农业战线的这面大旗,那时的大寨,无疑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圣地”。而今,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大寨早已拂去了它那
神秘的光环,回归了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的实实在在。
了解大寨
一、亿元村
大寨村在2000年,经济总收入就达到亿元,2004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11026万元,人均收入4500元,经济收入比1980年增长520倍,人均收入增长24倍。集体积累3000万元,固定资产8000万元,上缴利税294万元,人均利税5700元,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0.003%,工业收入占56%,服务业占40%(其中旅游业占30%)。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是大寨的支柱产业,经济来源依托于七沟八梁一面坡的800亩土地,经济结构单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寨人终于走出徘徊、观望、犹豫的境地,于1992年组建起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下设羊毛衫厂、制衣公司等10多个企业,从业人员700多人,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同时,通过联合引进,建起了大寨中策水泥厂、大寨酒厂、核桃露饮品厂等。大寨人经历了从种田农民转化为工人、技术员、管理员、营销员的过程,大寨企业经历了从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大寨的经济结构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得到整合与重构,不断创新发展机遇,积极开拓发展空间。如今的大寨,已经走上了奔小康的快车道,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领头羊。
二、生态村
大寨人提出了建设绿色园林生态大寨的目标。对农民种田,采取的是“五统一”的办法,即统一机械耕种,统一水利灌溉,统一购买种子、肥料,统一提供科技服务,统一为农户耕种。对荒山荒坡进行全面治理,几年来,已绿化荒山荒坡2300多亩,其中退耕还林400多亩,1900亩虎头山上,种植46个树种,30余万株树木,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走进大寨,松柏满山,绿树成荫,四时皆景,虎头山森林公园已成为绝好的休闲、旅游胜地,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2004年,旅游收入达968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9.8%。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人居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采取个人建房、集体补助的办法,已建起别墅式楼房54幢,建筑面积在180—220平方米不等,集体补助占到建筑总投资的50%,三分之一的村民住上了楼房。如今的大寨,已是“房子新化,街道硬化,环境美化”。
三、保障村
大寨村集体积累多了,村党支部把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报答几十年为改变大寨穷山恶山面貌付出一辈子心血的老人们,实行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金制度,60—69岁每人每月100元;70岁以上每人每月150元,党员200元。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小学校上学全部免费,大学生享受奖学金制度,本科、专科生每人每年1000元,逢年过节为村民分发一定数量的米、面、食油等,至2004年底,大寨在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1000万元,如今的大寨,已是“小有教,老有靠,考有奖”,“吃水不用吊,看病不用跑,运输不用挑”。
感受大寨一、大寨精神六十年代,周总理提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应该大大提倡的”。三十八年过去了,大寨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在一无人才,二无资金,三无项目,四无优势条件的情况下,凭着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凭着艰苦奋斗的传统本色,走出去,引进来,失败了,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奋力赶超,终于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大寨。走进大寨,可以去感受以贾进才、陈永贵为首的老一辈大寨人战天斗地的艰辛历程。而更多的感受是络绎不绝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对这种精神的顶礼膜拜。大寨被国务院文明办评为“文明建设先进村”;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石家庄陆军学院等十几个单位作为“两个务必”教育基地。2005年,山西省又把大寨列为全省“红色旅游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仅“五一”黄金周期间,就有3万人次来参观大寨,大寨展览馆、陈永贵故居、大寨民俗陈列馆成为游客必到之处,“重返大寨”、“给我一天时间,还你一个时代”,大寨,以其特色优势吸引四方游客。
二、大寨人
大寨是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典样本。事实上,大寨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缺乏经商传统,50年代就有“要想富得快,庄稼搅买卖”的说法,改革开放以后,应该说大寨人的思想转变还是比较快的,特别是1991年郭凤莲重返大寨后,就带着大寨人坐着硬座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从外地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办起羊毛衫厂、衬衫厂等10个企业,大力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硬是为大寨闯出了一条致富的道路。如今,郭凤莲是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仍担负着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除出差开会外,每天都在研究安排大寨村的大小事务。老英雄贾进才的遗孀宋立英,她和陈永贵、郭凤莲一样,也是当年大寨党支部的核心成员,老人说起刚刚分地时的情景颇为感慨:“我家总共分了4亩地外加半条牲口,我跟老头子在地里发了一天的呆,想想前几十年的事,跟做梦一样,可想不通也得分”。如今的宋立英把自家办成了签名售书的商店,买了《大寨》等书的游客,都要求她给签名,老人认认真真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还不忘添写上自己的年龄76岁。“五一”黄金周,宋立英在院里摆了五六张桌子,每天还要接待十几桌游客,生意做的很火。走进大寨,看到的是窑洞饭店、坑头饭店等招牌,听到的是轰轰烈烈的大寨歌曲,大寨人操着生硬的普通话请你看一看他们的特产,品一品他们的风味小吃,大寨人的观念确实变了。
三、大寨品牌
依托名地、名人大造大寨品牌,可以说是大寨人最精明、最成功之处。大寨,如今已成为30多种商品的品牌,中国许多市场都有“大寨”牌商品销售。“大寨”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给大寨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衬衫、大寨铝塑管、大寨醋、大寨黄金饼、大寨金鹿酒等产品纷纷走出娘子关,行销全国,大寨核桃露的广告在央视热播。来大寨旅游的客人,首先要求喝大寨酒,饮大寨核桃露,吃大寨的压饼、窝头。在着力打造“大寨”经济品牌的同时,“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价值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了解,一些“政治明星”“影视明星”也随着“大寨”品牌变成了“经济明星”,郭凤莲带着大寨核桃露饮料,像一名熟练的营销员给客人介绍着大寨的饮品,她说:“我们利用品牌搞联合,利用资源出产品,既宣传了大寨本身,又获得了经济效益。现在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政策上向‘三农’倾斜,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体味大寨
大寨是历史的,它浓缩了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四十多年的兴衰沉浮……
大寨是开放的,全国妇女联合会“美德在农家”活动在这里启动,申奥万里行在这里加油……
大寨是现实的,同样面临着产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拓展能力弱等发展中的问题……
在这个承载了太多符号意义的村庄,始终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透过大寨,曾经是波澜壮阔,举世闻名;也曾经暗然神伤,举目徘徊。不管是处于政治的颠峰,还是游弋在失落的低谷,最终都得回归现实,面对并不优越的自然环境,面临并不熟知的市场规则,面朝全面奔小康的发展方向。
“如果农业是大寨立村之本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就是大寨的强村之路,艰苦奋斗就是大寨的创业之魂”,这是郭凤莲常爱说的一句话。人们怀着历史的追忆感走进大寨,人们带着现实的触动感走出大寨。在大寨村委会里悬挂着2020年发展规划,在民俗陈列馆里摆放着虎头山远景模型,在太行山深处的这个小村庄,一如既往地书写着新的英雄诗篇。
相关链接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是一个地处太行山腹地、总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山村,160户人家,510来口人,自然条件差,十年九旱,土地七零八落分成四千七百多块分布在一面坡上,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合作化以后,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领导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面貌,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起了层层梯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现在的大寨已经无法想象当年的场景。虎头山上松柏满山,绿树成荫,已成为绝好的休闲、旅游胜地。大寨从1992年创办第一个村办企业———大寨羊毛衫厂到现在,这个只有500多人的村子,已经有了十几家企业,村里的劳动力基本上都在大寨自己的企业工作。大寨农民新村里一栋栋红砖小楼鳞次栉比。2000年,大寨年收入达到1亿元人民币,2004年村民人均收入45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