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广东开始民企参军试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 08:56 中国经营报

  作者:王晶 熊学慧

  7月14日,广东省国防科工办秘密召集几家非公企业负责人,参与讨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资格认证”(以下简称“保密认证”)的问题。而此前在7月5日深圳举行的一次恳谈会上,深圳市一位副市长透露说,深圳市贸易工业局拟加挂“军工办”招牌,以帮助民企“批量”进入军工领域。

  参与这次会议的一位企业负责人透露,会议之后,将有3家民营企业获得第一批进入军工生产领域的“试点”资格。“非公36条”之后,一直期待进入军工领域的非公企业终于有了机会。专门为“民转军”提交过一份提案的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研祥智能董事长陈志列,听说广东省国防科工办的举动后很是激动。他认为,民企“参军”时机已经成熟。

  对于该“试点”会议的意义,与会人士称,这表明民营企业将不再依赖有关科研机构,而是直接进入军工领域参与国防装备项目竞争;也表明非公有制企业前期的运作,实质上已经冲破“冰封”,民企进入军工领域的障碍正被全面拆除,现在已开始进入实质操作层面。

  “保密认证”试点会议

  在广东省的这次“保密认证”会议之前,国务院曾发布“非公36条”。5月27日,国防科工委发布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军工领域的大门从此向非公企业打开,但极少企业能进入其中。

  据了解,该“保密认证”类似“3C认证”和食品安全“QS认证”,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这一认证的企业可以进入军工领域的生产。有专家告诉记者,民用技术公司向军方提供的商品,部分可以“军民两用”。只要根据军方定购的种类、数量,便可掌握军方许多武器装备的一些甚至主要的性能、规模参数,这就是军方的担心所在。

  引人关注的是,这次“保密认证”会议仅邀请两家深圳企业和1家广州企业的代表,及业内几位权威专家到场。由于《实施办法》对民用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保密认证”要求并不明确,有关部门拟让这3家“排头兵”企业先行试点,并指导企业如何取得相关的资格。

  广东省经贸委省国防科工办军工处处长黄丽君指出,现在“民转军”的障碍不在于资金和技术,关键还是“政策”。这指的是国防部门要对武器装备需求“保密”,现在的军品需求部门与研制生产部门“处于双向不透明的状态”。

  陈志列也参加了7月14日的这次会议。早在1993年,“研祥智能”(软件)就尝试进入军工生产领域,作为负责人的他对“保密资格”的认识现在说来可谓“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由于“保密”因素,目前军品市场信息极不对称,民营企业无法获得军品市场的信息渠道,无法参与军品的科研生产。

  民企“参军”的诱惑

  政策的风向已促进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有关人士表示,政府如果能适时“帮一把”,那么民企“参军”的步伐就会由“慢走”转向“快跑”。而“快跑”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这个市场无限大”。

  深圳一家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孙伟表示,国防装备的有限资金需要提高“利用率”。民营企业参与竞争后,在提高军工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也能把价格降到合理点,“这能使有限的投入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对于民企“参军”的好处,陈志列则说得更为直接。他在向深圳市有关领导提交的一份材料中说,“深圳的民营企业如果能顺利进入军工领域,就能为深圳的GDP贡献几十个亿。”他的说法得到了浙江省经贸委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陈加福的认同,后者更是列出了具体数字来详细说明。

  陈加福告诉记者,浙江虽然没有像广东省一样设立“试点企业”,但浙江从去年就相当关注民营企业在军工生产的需求,“在2004年,生产军用产品的民营企业已给浙江省贡献了近30亿的GDP。”

  事实上,伴随着军工企业的改制和军转民的进行,国内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生产的积极性已经越来越高。但与国内大型军工集团相比,中国民营企业至今仍然游走在法律与政策的外围,无法参与国防装备项目的竞争。有企业人士表示,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公平竞争的机会,哪怕是有限的竞争也行。

  军工领域“全畅通”?

  一位获准参与“保密认证”会议的企业代表说,在获得这一认证后,民营企业才真正与军工、国有企业站到了同一平台上。

  但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对有心“参军”的民营企业来说,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军需市场的“保密”要求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他们很难“冒险”进行前期的科研投入和样品试验。深圳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创益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毅表示,军方的需求有时可能只是一个想法,企业是否愿意先垫付资金来研制开发,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对前景充满信心,但进入时也要步步小心。”陈志列表示,武器装备的采购流程依然会保持现有的惯性,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步伐不会很快。

  陈加福透露,国防科工委正在抓紧制定一份关于支持非公经济涉及国防科技方面的实施意见。据称,此份文件将有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更详细的条文,但此文件出台时间未定。

  在面对记者的求证时,国防科工委新闻处有关人士说:“现在不宜透露,待时机成熟后才会对外公布。”而对于“是否有企业已拿到《国防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这一疑问时,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是“审批仍在进行中”。看来,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的渠道并非“全畅通”。在“试点”结果未出之前,谁也不知道民企在“参军”路上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