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三年的准备和试行工作,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于2005年7月6日正式发布。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编制完成的。按双方协商的合作分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数据的调查采集和加工处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商务报告的撰写以及对社会发布。目
前,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已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2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PMI指数。建立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预测,也有利于指导企业的采购、生产、经营等活动。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标体系的编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指数调查与编制方法方面,既遵循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又兼顾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在调查方法和样本的确定方面,按照工业行业大类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度,采用PPS(即按与企业规模成比例的不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方法,确定727家样本企业,保证了调查单位的代表性;在数据的调查与采集方面,通过国家统计局调查系统的调查渠道和专业统计调查队伍,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在数据分析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拥有一批行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家统计局企调队也开展专题分析。并按国际通行做法,特约业内权威人士结合PMI调查数据进行宏观分析,使分析的结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此项工作还得到了香港利丰集团的大力支持。
从2005年6月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将按月发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发布的时间是每月第一个工作日。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十一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调查结果是以百分数形式表示。计算过程如下:首先,根据企业采购经理对每个调查问题的回答(本月与上月的比较),分别计算回答“上升”、“持平”或“下降”的采购经理所占比重;然后,将“上升”的比重赋值为1,将“持平”比重赋值为0.5,“下降”的比重赋值为0,进行汇总得到各个问题扩散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由5个扩散指数加权而成。这5个指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而定,各指数的权重分别是:新订单30%、生产25%、就业20%、供应商配送15%、存货10%。扩散指数具有先行指数的特性,反映了经济活动各个层面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本次发布会通报的2005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PMI指数为51.7%,表明我国制造业经济仍处在增长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05年3月起,PMI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由57.9%降至51.7%,虽然目前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临界点,可能预示着制造业经济增长开始由上升状态转入高位稳定,并有小幅下降的可能。构成PMI的主要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订单、生产、出口订单、库存、采购、购进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等重要指标均处于今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调查的2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PMI均低于50%。它们分别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PMI为47%,显示受影响较大,经济产生下滑的迹象。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PMI指数分别为51.6%、52.7%和52.9%,西部地区最高,说明国家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有所显现。而东部经济增长明显慢于中、西部,呈现回落的迹象值得特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