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部那26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2日 18:18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王傲兰

  中部“塌陷的26年”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不断攀升,中、西部地区的比重相应下降。

  中、东、西划分曾略有变化,原先东部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等11个省、市,中部包括黑、吉、晋、豫、皖、鄂、赣、湘等8省,其余为西部。按新的划分,原属东部的辽宁和原属中部的黑龙江、吉林三省作为东北地区,其余不变。

  统计显示:改革开放短短的26年间,东部沿海地区的GDP比重有了较大上升,中、西部比重相应下降。而且,中部比西部的下降幅度更大一些。中部8省的经济总量大约相当于西部12省(含市、区,下同)1.5倍,而GDP比重下降的百分点数却是西部的两倍多。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2001至2004年间GDP比重只下降0.3个百分点,而同期中部六省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中部还因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能源、原材料等产品的大幅度涨价而使GDP比重比上年回升0.2个百分点)。

  中部六省的GDP占全国的比重不仅与东部相比在下降,而且与西部相比下降得更快,即呈现出一种中部坍陷的态势,崛起正是相对于坍陷而言。

  从1979至2003共25年间,中部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额从77.3元扩大至3232元,与东部人均水平的差额则从208.8元扩大至9050元;2003年中部人均GDP分别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和东部平均水平的69.2%和44.5%。面对这种态势,提出中部崛起,是十分必要、非常及时的。

  逆境中的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无疑是我国区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之一。在今后几十年内,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不得不面对以下主要的背景:

  背景之一:市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规律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市场经济始终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只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才追求所谓均衡发展。在这一客观规律的作用下,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速度的此高彼低和GDP比重的此升彼降是不可避免的。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并不像有的论者所言: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将从非均衡发展走向所谓均衡发展。而只能是在顺应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合理处理区域经济关系,提升全国整体经济实力。

  背景之二:我国经济和人口的重心将继续向沿海转移。市场经济下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着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经济和人口的重心逐步从广大乡村向城市转移,这是人们所说的城市化趋势;二是经济和人口的重心逐步从内陆地区向沿海转移,即沿海化趋势。几乎所有拥有较长海岸线,且长期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美国、意大利、日本、泰国、巴西等,其三分之二左右的产业和人口,都逐步地集聚在沿海并不很大的区域。我国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重心的沿海化趋势同样十分明显:2004年东部11个省市(含辽宁,不含广西)GDP占全国的比重已达58.5%,比1978年上升了7.3个百分点,比重升得快、升幅大。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只会加强。

  背景之三:经济全球化仍将不断推进。这也意味着市场将在全球这样的大范围内充分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种态势一方面为中部崛起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沿海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从而给中部崛起带来制约和挑战。

  背景之四:国家的区域扶持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中部崛起同样离不开国家的扶持。无论是给政策、施优惠、搞倾斜,说到底就是国家向某个地区“开小灶”。可是,目前我国的区域政策已经是“全覆盖”: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多重点即无重点,都优惠就不优惠。

  所以,实施中部崛起,如果过多地寄希望于国家的大量资助,笔者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崛起目标:防止差距扩大过快

  对于中部崛起所要争取实现的目标,多数论者语焉不详,少数论者则随心所欲。例如,有人引述所谓“牛肚子理论”,预言中国的经济重心将移向中部,形成“中部大,东、西小”的区域格局,等等。这样的目标设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性,除非再退回到计划经济体制。

  中部崛起的目标,应当分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设想:一是经济总量目标;二是人均水平目标;三是社会发展目标。

  关于总量目标,即中部六省GDP总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中部崛起要实现的目标,是要力争减小与东部进一步拉大差距的速度和幅度。从长期或多数年份看,今后中部的GDP总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与东部之间相对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是毋庸置疑的。因而,中部崛起并不是,也不可能使这种相对差距不再扩大甚至得以缩小,而是要使这一相对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不致过快,并将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尽可能限制在较小的幅度之内。

  关于人均目标,即在六省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方面,中部崛起要实现的目标,是要努力缩小与东部的相对差距。在总量差距仍将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缩小人均差距必须采取双管齐下的对策:一方面加快经济发展以增加GDP和居民总收入,即增大分子量,同时鼓励居民迁出以减少人口,即减小分母量。

  中部地区不仅要鼓励劳务输出,更要鼓励人口迁出。如果说中部崛起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那么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政策莫过于进一步放开人口迁移的限制,使全国公民在迁居、进城和就业、创业以至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真正享受“国民待遇”。

  关于社会目标,即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以至整个社会进步,中部崛起所要实现的目标,是要基本消除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人口不能真正自由迁移的情况下,这种差距尤其显得缺乏合理性。

  上述中部崛起三个主要方面的目标?实现任何一个目标都决非轻而易举?都要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除了中部自身的不懈奋斗之外,确实需要国家和相关地区的大力支持。

  中部崛起的战略定向

  说起中部崛起的途径,人们可以提出许多条: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的转换、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型等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也是正确的。

  可不少论者往往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定向问题。

  中部地区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各个省以至市、县,都要确立这样的思路:在处理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时,要将主要着眼点放在东部,即面向东方,面向沿海(包括面向南部沿海,下同),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对外开放,要以沿海为主要取向;各类商品,要以沿海(并通过沿海输向海外)为主要市场;招商协作,要以沿海为主要对象;重组联合,要以沿海为主要区域;交通通信,要以沟通沿海为主要目标,等等。总之,要加速推进中部与沿海经济的一体化,并且借助沿海,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其一,与西部比较,中部的区位优势是近海,即紧靠沿海。只有实施东向战略,才能真正发挥中部的区位优势。其二,中部与东部比之中部与西部,在资源和产业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互补性,因而经济联系历来更为密切。其三,我国70%左右的商品市场(包括外贸出口)在沿海,而市场才是真正的发展空间。其四,沿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也是改革和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其五,沿海是相当一部分产业的“制高点”,因而也是产业重组、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其六,我国经济重心的沿海化趋势仍将继续,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将为沿海地区展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东向发展是中部的明智选择,也是实现崛起的重要保证。

  这里只是强调:中部不要满足于重复“承东启西”、“东进西出”、“南连北接”和“全方位开放”等等,而应实事求是地坚持“多东张、少西望”(湘、赣等省也不妨既东张、又南望)。而且,即使是西部广大地区,哪怕再开发许多年,其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也应主要面向东方。中部省区更不待言。

  应当指出,东向战略不是单向战略,而是双向战略。即不是像以往那样,中部主要提供材料,东部加工制造;东部搞主机,中部搞配套。中、东部要以深化分工、优势互补、竞争协作、平等共赢为原则,采取多种方式推进一体化。为此,中部省区应当十分重视以下两点。

  其一,将欲外联,必先内联,要注重推进省内各地和中部省际经济的一体化。中部各省之间,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钢铁、有色、建材、化工、汽车等类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现代物流、信息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流域的治理,生态的保护等,完全可以采取各种方式,率先实现不同程度的一体化。

  其二,注重分工,“错位发展”,使中部的主导产业与东部形成较明显的差异性。有差异才需互补,才能协作,也才有可能形成产业链和集团化企业。中部一方面应欢迎东部的优势产业及企业前来整合本地的相关产业及企业。另一方面,中部也要培育并凭借自己的优势产业及企业,来一点“逆梯度推进”,整合东部的相关产业及企业,造成一种“各有各的产业优势、各有各的制高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一体化局面。

  (作者系安徽省政府参事、省经济研究所所长)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