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峰会 > 正文
 

姜伟新:介绍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总体思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4日 18:04 新浪财经

  2005年5月24-25日,第八届科博会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峰会的主题是“循环经济-中国可持续发展新引擎”。以下为本次会议实录:

  姜伟新: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在这里,我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大家简要介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我简要给大家介绍四个问题。

  第一,面临的形势。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突显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我们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资源形势方面,我国的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我国人均资源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5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铜和泥土矿的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六分之一、九分之一。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对于任何一个处于经济增长中的国家来说,这一个历史阶段都是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这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资源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近两年,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资源需求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从国内的供给能力看,资源严重短缺,经济运行出现的煤、电、油、运重要资源供求紧张状况,一些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0%以上,这是矛盾突出的反映。尽管我们可以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但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加快,各国对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我们利用国外资源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另外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当前我们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农村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安全受到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近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短短20年的发展中集中出现,而且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的增长期,随着资源消耗强度加大,污染物的排放强度不断增加,主要污染物出现反弹,将会抵消经济发展成果、危害群众健康、社会稳定和谐。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要花很长的时间,要投入巨大的财力,有的甚至是无法扭转,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我们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创造了条件。但是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的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浪费大、利用率低是影响产品出口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诸多事实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维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现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项制的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转变,要求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要求对传统的发展模式实行根本的变革。发展循环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从新兴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中央特别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在总结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党中央提出的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指引下,节约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在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和总结国内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和地区积极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累了经验。但是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还没有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起来,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还不够,还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指导思想,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发展目标,到2010年,要力争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力争重点行业资源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式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力、较低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企业,对重点领域要建立完善资源合理利用的体系和机制,要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以及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全国资源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废物排放强度显著降低,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具体指标,到2010年,要力争使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等15种重要资源的GDP产出率比2003年提高30%。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下降17%。农业灌溉水的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再生铜、铅、铝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0%、30%和3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0%。工业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理量降低15%。规模化废弃资源利用率达到70%。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重点工作,要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不断改进设计,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改善管理、提高质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避免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污染预防的转变。大力开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废物,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减少废物的最终处置。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在开发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技术与装备。在大力发展污染治理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个环节。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要逐步做到资源的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按照有偿开发。在资源的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广泛开展各种资源节约活动,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在废弃物的产生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再生资源的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资。在社会消费环节,要提高全民的素质,倡导节约风尚,提倡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减少资源的消耗强度,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政策措施。

  1,转变观念,要把发展观统一到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要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一道列为基本国策。

  2,要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的推进计划。

  3,调整结构,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开发区的盲目发展,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益,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要健全法制,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要抓紧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要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的标准,重要耗能行业的节能规范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督和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5,要完善政策,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要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逐步使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价值和资源的稀缺程度。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要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的经济政策。

  6,依靠科技,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的替代技术,再生资源的回收处理技术,以及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7,示范推广,要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要通过试点,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要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在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基础。

  8,强化管理,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的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建立车间、班主任岗位责任制,改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的积极性。

  9,宣传教育,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资源节约性产品,抵制过渡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等初步变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中国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认真贯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以推进节约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为重点,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我们将积极配合国务院办公厅尽早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在意见下发后,国务院还将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地区在组织编制十一五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同时要加快制定和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以及推进计划,要研究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2,积极组织开展示范试点,在国务院的意见下发后,我们将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在冶金、煤炭、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在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回收利用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以及工业园区和城市等方面,选择部分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3,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已在今年国债投资重点中专列循环经济专项,利用国债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试点,以及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示范。我们还将积极与财政部沟通和协调,力争从财政预算中列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对循环经济工作的推动力度。

  4,加快法规规划政策机制的研究,加快研究提出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框架以及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建议,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及其相关规划,加快研究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快研究建立国家、地区和行业的资源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统计核算制度。

  5,加强宣传教育,六月份要围绕节能宣传周的开展,大力开展宣传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普及循环经济知识,继续加强资源节约的系列宣传活动。最近,我们还专门组织了一个资源节约型活动,将在最近正式开展,希望社会各界以及媒体能够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共同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循环经济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