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经济周刊》2005 > 正文
 

遗址,将在博弈与等待中死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 15:33 中国经济周刊

  配文:遗址,将在博弈与等待中死去?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俊才 ★张亮/徐州报道

  市博物馆、汉御花园、采石场,构成该事件的三大要素的地理位置说来有趣:应市政府“呼应彭城汉墓”规划而建的博物馆,与汉御花园比肩而立,而双方几乎以命相争的汉代采石场,就“埋”博物馆脚底一侧。望着一天天“长高”的汉御花园,“以发掘和保护文物为天职”的博物馆人的心跳越来越快。更耐人寻味的是,离采石场仅50米之遥的《徐州晚报》,面对徐州市围绕采石场展开的故事却片言难发。

  三方博弈 两种伤害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的家乡,徐州的历史文物主要为汉代文物遗迹。由于兵燹战火和黄河泛滥等原因,地面上文物遗迹保存很少,现存的多是大型墓葬遗址。

  据了解,作为东汉文化重镇的徐州,原来的城市已经位于现在徐州地下8—11米处,像开封一样,属典型的地下城。在徐州的地下城,不仅汇萃了采石场,还有已经勘探证明的粮仓、明代的兵器、战甲等,这些文物会不会免糟采石场粉身的厄运,目前还是个问号。

  对此,国家文物管理局文物保护司有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天赐徐州,将世界最大最早的人工开采的遗址留在徐州,这为徐州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更深厚的文化条件;徐州应该用更远的眼光对待这个采石场。”

  徐州市的领导其实也在算一笔帐,如此大的采石场如果要开发保护,至少需要5000万;而如果在上面盖楼房,不仅可以改变市容,更重要的对于经济的增长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当然在决策上有所倾斜。更主要的是,目前干部考核只瞄准GDP、瞄准招商引资,至于文物保护是不在其列的,这不难理解领导干部‘忍痛割爱’,置文物于死地”徐州市一人大代表对《中国经济周刊》毫不讳言。

  “事实上,这是政府、博物馆、开发商三方的相互搏弈。其中最紧张的应是开发商—投入一大笔资金,工程不能如期完工,收益受到考验;而博物馆,保护文物是天职,但它是代表国家来管理,远不会有开发商的自身利益驱动那么强烈;政府,可以说进退两难,既要保护城市文化,又要发展经济,创造业绩,所以,在对待这个汉代遗址问题上,政府一直表现不爽。”作为“中立”的徐州师范大学蒋教授冷眼观潮。

  作为徐州市文管会副主任的郭海林,在徐州市泰山路文化局办公室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为记者开列了一剂“两全”良方:“政府资金有问题,可以用绿地换建设,开发商也可以接受。”

  根据他的描述,一个可以同时兼顾开发商和文物保护的方案似乎十分美妙:在汉御花园存留的几处采石遗址上种草,美化小区环境,并在附近塑铜柱、铜像厅阁,下面挖小排水沟。据说,目前文化局正做方案。

  从选择思路看,这似乎是汉御花园施工现场的“剩余”遗址最好的归路,借此免遭不虞之命运;但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从实际运作角度看,目前徐州市还没有一支强大的积极力量,来保证汉代采石场结束多舛命运。该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坦言:“市里基本上放弃了保护(采石场)想法,文化局原计划这几天再开协调会,但因故推迟,春节过后‘强硬’的保护势头,现在已不复存在。”

  无奈等待还是袖手旁观

  几经周折,在徐州市户部山窄窄的崔家巷,《中国经济周刊》找到徐州市远近闻名的文物爱好者孙统义。这位自称瓦工出身的徐州本土文物专家,面对脚下“世界第一采石遗址”罹难,自然不肯闲着。

  “去年年底,我就写信给国家文物局,文物局把我的情况反映转到南京。这样省文化厅才来了一批专家,不然,早就炸完了。不过,很可惜,80%都已经被炸去,剩下的20%无论如何也不能再破坏了。” 孙统义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不过,就是残留的这3个点,如果申报世界遗产,肯定也会通过。”

  据了解,除博物馆拼命保护采石场外,徐州市人大、政协及其众多文物爱好者都在呼吁,保护好剩余的几个残点。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发现,就采石场之事,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以及文物爱好者分别给市领导和国家相关部门写了信,在徐州市民中反响很大。市人大副主任刘相春节刚过就电话询问采石场情况,正月十五人大、政协都在视察工地。

  目前各方关注点几乎都聚焦在文物主管部门对采石场的及时“拯救”。

  14日,徐州采访结束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又直接到了位于南京的江苏省文物管理局,先是接待处、综合处,后又推至文保处,最后在法规处才终于得到一个结论式的回答:“徐州汉代采石场的事情,现在还不好评说。年前,我们已经组织博物馆处相关专家到徐州实地考察,目前还在研究,有关细节要到博物馆处才能了解到。”

  法规处留下记者电话,说尽快给一个解释,但到截稿时,仍未有任何消息传来。

  《中国经济周刊》致电国家文物局,问讯有关徐州汉代采石场情况,从国宝处到遗产处再到考古处和法规处,得到同一个答案:“暂时还不清楚”。

  遗址就在施工现场,施工单位能否确保按规定范围施工,使文物免遭破坏,博物馆苦心孤诣:他们组织人力对遗址进行清理考察的同时,在现场竖起十多块标着“徐州市汉代采石场考古工地”的小木牌。在高大的升降机、脚手架旁,小木牌是那样的矮小、单薄,可它顽强地竖立在那里,坚挺地表达着“这是历史遗址”的呐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汉代采石场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