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博弈与等待 汉代遗址何去何从(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 15:33 中国经济周刊 | |||||||||
城市: 炸毁了的“历史记忆” 采石遗迹是土山彭城王墓葬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之浑然连为一体。
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郭海林用“绝无仅有”来概括徐州脚下这个古老采石场的地位:“这是世界上唯一有文字,即中国文字小写数字编号,同时又有工具的一个颇有价值的遗址,是城市的记忆,它对了解和研究古代劳动人民的采石工艺非常重要,并可籍此了解古代开采流程、技术。对我们研究汉代采石工艺、石料开采及大型墓葬的修建等诸多方面都意义重大。” 12日,拿着博物馆提供的爆破前的汉代采石场照片,《中国经济周刊》来到采石场的施工现场,但遗憾的是,现场已经无法找到图片上的采石坑。 记者无奈只好重返徐州市博物馆,听李银德馆长“口述历史”: “整个采石场大约有40亩地,和东汉彭城汉墓连成一体,顺着云龙山山脊向西延伸。经徐州市博物馆考古专家考证,这处采石遗迹是土山彭城王墓葬陵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处东汉采石遗迹的发现在江苏省尚属首次。” 李馆长介绍,此处工程最初开始于2003年的拆迁,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采石场被渐渐发现和证实。最初博物馆与施工方协商也达成了协议, 2004年4月博物馆考古队对位于施工现场西北角的一处采石场进行了发掘,出土有大量残碎陶质器物片与锈残的五铢钱币等,据此考证采石场的时代为东汉时期;到了6月份,工地大规模施工后,许多遗迹现象更多地被发现;之后从6月9日开始,市博物馆考古队对发现的遗迹进行清理挖掘,发现该处为一大型而又密集的东汉采石场。从现场清理发掘情况来看,采石工地可分为四区:东北区、东区、南区、西北区。 “事实上,从拆迁阶段开始,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就一直密切注意,不定期进行现场调查。后来考古人员发现有大量的汉代砖瓦及器物残片,立刻引起了博物馆的注意。”李馆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该处距离汉墓较近,可以证明此处与汉墓有一定的关系,地表房屋多数拆迁,进行挖土施工时,考古人员又在现场发现该处土层深浅不一,一些土层内夹杂有大量碎石子。我们考古人员随加强了现场勘察,又发现了有凿痕的石壁。至此我们才初步断定这是举世无双的汉代采石场遗址。” 另有知情人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了博物馆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调查材料中的详实证据:在东北区北部一处发现大量楔窝,有采石遗留,楔窝北侧为马形块石,四周凿刻整齐,马形石块的腹部有两处楔窝,十分精致。而从现场观察,这个坑采石共计6块,均为一坑2石。南区的采石工地最为密集,共计发现采石区6组,采石多达25块之多。 这位知情人士还透露说,非常奇特的是,在一块小而平坦的块石上考古人员发现了文字:用凿子刻出一个圆圈,然后以“十字”四分圆圈,分别刻有小写的汉字“一”、“二”、“三”、“四”四个数字。因此,该人士称其间一定蕴藏着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中国经济周刊》还了解到,在发掘清理过程中,博物馆考古队发现,这些采石坑内均有采石遗留下的大量碎石子,碎石子中夹杂有铁屑,多数已锈,呈小圆块状,它们应该是当时开凿时的遗留物。同时,考古人员在这些坑中还发现有汉代的錾、凿、楔及挖土工具锸等采石工具开凿时的遗留物。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板瓦、筒瓦、釜、甑、罐、钵等陶质器皿的残片,并有“五铢”钱币等物。由于此处距离东汉彭城王墓葬较近,两者之间可能关系密切。如东汉墓内使用的大量黄肠石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与采石场生产的石头相同,说明这些石头可能就是为东汉墓开凿的;这处采石遗迹理应是土山彭城王墓葬陵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推断成立,那么采石场意义之重要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一直困扰徐州文物工作者的陵园石材的来源之谜,至此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江苏省文物局有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证实,类似汉御花园工地发现的采石遗迹在江苏省还是首次发现,全国亦很少见。它的发现对研究汉代采石工艺、石料开采及大型墓葬的修建等都意义重大,对徐州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品牌的提升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政府: 身处建设与文保矛盾旋涡 几幢楼房价值几何?一个汉代采石场遗址价值几何?在目前的徐州各方看来,答案似乎并不简单。 “死人的东西能有什么用,盖房子可以住,实用。”开发商面对《中国经济周刊》毫不掩饰其商业观点;徐州当地政府某高层官员似乎更为直白:“现在号召‘以人为本’,如果活着的人都住不上好房子,留有再多的遗址也体现不了其价值。” 分管文物管理的朱美华副市长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述了一个折衷的观点:“文物保护重要,城市建设也重要,我们应该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不能偏废。不能以保护文物为由而影响经济建设,也不能因为经济建设而毁坏文物。”该市规划局、城建局也表述了相同的观点。 然而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原则显然解决不了实际操作中的难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管理法》和江苏省《文物管理实施细则》(2003年),地面建筑凡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的,必须在规划前进行文物勘探;但是在文物埋藏区内的建筑,不受面积限制,即一律在规划前先进行文物勘探。 据了解,早在汉御花园项目开工之前,徐州市考古发现,土山汉墓墓内使用了大量的黄肠石;2002年12月,考古人员又在封土堆北部靠近中医院南墙附近发掘了两座东汉墓,其中三号墓规模较大,这座墓也使用大量黄肠石作为墓墙基础。但是如此众多的黄肠石究竟从哪里来,一直是考古人员探究的一个谜。 从地理位置看,汉御花园项目用地与土山汉及两座东汉墓相邻,谜底极有可能就“埋”在此处地下。但为什么汉御花园开工前并没有进入考古程序?这是目前徐州各界对此事件最为关注的焦点和疑问。 “其实,在动工之前,徐州市文物部门就向有关领导提具了针对采石场保护的调查意见,当时在清理建筑时就发现了露出来的采石痕迹。”李馆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但是,徐州的文物部门隶属于徐州市博物馆,不象其它省市那样是独立的机构,没有更大的权限来开展工作。” 而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郭海林给《中国经济周刊》的回答都是:“对于地下的汉代采石场痕迹,开发单位根本不知道,只是在去年3月份,爆破时才发现这个遗址,才引起关注,市政府分管、领导、人大、政协都到现场进行过考察。” 暂不管各有关部门对遗址发现时间的不同说法,最终通过拉锯式的谈判,博物馆和开发商于2004年6月达成如下协议:汉御花园1号楼一单元底下保留一处,另靠近中山路保留2处,共三处。“除了这种‘折中’的办法,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因为保护和开发同等重要。”徐州市文化局一位领导说。 “徐州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汉侯墓群、汉兵马俑、汉画像石以及环布市区的戏马台城下城,蕴藏着难以低估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些价值可能要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才会显现。现在各类上访屡见不鲜,但又有谁为文物上访?所以尽管采石场遭此不测,但并没人关注。”徐州市一位政协委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无奈表示,“其实,采石场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为徐州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文化推力。保护下来不会增加政府压力,政府为什么不作为呢?” “在采石场处理上,政府在和稀泥,要知道,商人是惟利是图的,关键在政府,徐州已经愧对祖先,毁坏了不少文物,像明代道台衙门、古城墙已经被毁坏不少了。目前最要紧的是,对汉代采石场立即采取措施保护起来!”《徐州日报》的一位副总面对同行显得颇为激动。 (文中图片均由本刊记者张俊才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