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周刊:普华永道中国不良资产投资者调查(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14:43 《商务周刊》杂志 | |||||||||
调查结果的启示一言蔽之,资深和财力雄厚的投资者都渴望大力投资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只是对缺乏明确的规范、连贯性及交易机会之稀少感到困扰。 据我们估计,外国投资者预留了800亿—1200亿人民币(合100亿—150亿美元)在未来3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国投资者对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充满热忱: 几乎所有受访者预期会投资5年以上; 所有受访者都把中国视为亚洲的(即使不是第一优先)重要市场; 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交易机会将在1至3年内增加。 不过,由于直到今天与外国投资者达成的交易仍寥寥可数,从调查结束至今的3个月里,我们发现许多投资者的态度似乎有所改变。从我们与投资者的讨论当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乐观情绪,已经因为交易机会稀少而转为悲观。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不良资产卖家目前面对的最大难题,是怎样调整现有的体制,吸引外国投资者继续留下。很多外国投资团体为迎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机遇已经投入了庞大资源,但市场至今依然缺乏稳定的基础。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资金总是流向交易流量稳定和有利可图的地区。如果中国不能营造有利于资金流入的投资环境,投资者可能会转向其他相对成熟的市场,譬如日本(亚洲现时最大的不良资产市场)、韩国,甚至德国和东欧等不良资产交易比中国稳定的新兴市场。 有鉴于此,我们不禁发问:中国是否需要或想要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我们发现答案有可能是“不”。原因是: 相对于中国的经济规模,800亿—1200亿人民币(100亿—150亿美元)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中国确实不渴求这些资金; 向外国投资者出售不良资产虽然可以实时带动资金流动,却要放弃长远回收工作所获得的溢利; 当外国投资者开始对其购入的不良资产进行回收后,可能会危及相关债务人的现状; 资产管理公司需要保全本身的就业机会。 尽管如此,我们相信中国的决策者应该会继续向外资开放市场。因为: 中国应该只能透过处置不良资产回收8300亿—12400亿人民币(1000亿—1500亿美元),虽然其中的相当大部分可能是资产管理公司透过自己的回收行动和向本地投资者进行出售而收回,但本地市场根本无法完全消化这么庞大的供应; 外国投资者为收购不良资产准备的800亿—1200亿人民币,既有助中国解决相当一部分的不良资产问题,又可以把大部分的出售和回收溢利留给本地市场,是一个从政治角度看较为折中的方案; 即使把800亿—1200亿人民币的不良资产出售予外国投资团体,资产管理公司与中方合作伙伴仍然可以在回收过程中担当积极的角色,从而把部分收益留在本土; 综观外国投资者所采取的回收方法,显示务实的协议交易可以一次性地解决相关债务人的问题,需要诉诸法律行动或提起清算的个案绝无仅有; 如此迅速的回收过程,相对于资产管理公司和本地投资者通常受制于政治因素和漫长的回收过程,外资的参与变相缩短了清理不良资产业的总体时间; 外资的参与也有助为中国的不良债权业引进其迫切需要的国际惯例和专业知识,实际上是作为试点,促进中国新兴的债务重整市场的发展。 我们相信这些效益远远超出中国官员和监管机关对外资可能冲击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忧虑,同时促请有关当局加大力度深化不良资产处置的改革,创造有利于外国投资的环境。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最近向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布通知,说明对外转让不良债权的程序,显然是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相反,如果中国的不良资产卖家沿用目前的处置方式,我们相信外国投资者的兴趣将大大减退。因此,我们相信2005—2006年是中国能否顺利解除外国投资界忧虑的关键时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