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周刊:普华永道中国不良资产投资者调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14:43 《商务周刊》杂志 | |||||||||
尽管中国政府在1999年开始采取实质性的措施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但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至今依然困扰着中国银行界。当局的第一个行动是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万亿人民币(合17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剥离到4家资产管理公司,由后者进行处置,然后把处置收益上缴政府。这次的剥离既有助于改善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还为中国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不良资产市场。
从首次剥离至今的5年里,中国银行界的改革方兴未艾,几乎每天都有银行或政府公布不良资产比率降低或计划上市的消息。然而,中国银行界并未完全摆脱困境,不良资产问题依然棘手。由于1999年的剥离并没有把银行界的所有问题贷款都转到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仍然积压着庞大的不良资产。2004年初,三家国有银行把3300亿人民币(4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剥离到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分析家估计,中国目前的不良资产总值将近41300亿人民币(50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位居亚洲第二。 中国庞大的不良资产引起了国内外投资者的注意。中国本地的投资者一般不如外国投资者资金雄厚。这些外国投资者大都是长期在世界各地收购不良债权与房地产并拥有丰富经验的银行和基金。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只处置了微量的不良资产,涉及外国投资者的交易更屈指可数(银行不允许以低于账面价值处置贷款)。从下表可以看到,中国在过去4年里仅向外国投资者出售了面值约近500亿人民币(6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表),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发展步伐缓慢、难以预测。自从中国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以来,与第三方投资者(不论是国内或国外)达成的大型和正式的不良资产交易少之又少,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稀少的交易机会与其他亚洲国家/地区由第三方投资者(不论是本地或外国)主导市场的趋势截然不同。但情况也并非一成不变毫无进展。境内外投资者还是有机会达成交易的,只不过必须靠自己发掘机会和完成项目。 中国向外国投资者出售不良资产的进度缓慢,背后固然涉及许多因素,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尽管中国的不良资产卖家(特别是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与外国投资者有过许多接触和磋商,但他们显然还不能准确掌握国际不良资产投资者所关注的焦点。 为了了解外国投资者所关注的事项,我们调查访问了40家企业和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属下的专门部门、不良债权投资基金和其他商业机构,收回17份问卷,比率达到42%。本调查采用比重法计算部分调查结果,即如果问题要求受访者将各选择按其喜好排序,假设问题有5个选择,第一选择得5分,第二选择得4分,如此类推。把每个选择得到的分数加起来,便可以得出一个总分,作为受访者整体取向的指标。总结受访者的反馈和我们的市场经验,我们相信调查报告能准确反映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现状,我们计划将调查所得的信息传递给所有相关团体,包括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银行界、相关监管机关和政府机关,希望可以有助买卖双方进行更深入的磋商,最终达成更多交易。 主要结论 受访者: 资深、财力雄厚、对中国不良资产市场有浓厚兴趣; 计划在几年内每年投资多次数额庞大的不良资产项目; 有意购买位于同一地区的大、中型不良资产组合; 偏向以土地或不动产作抵押的不良资产; 预期获得每年21%—30%的回报率; 更多倾向非公开的协议交易而非拍卖,但不介意与卖家分享回报; 正筹建专门队伍探索中国不良资产市场(通常是与当地伙伴搭档)。 关注焦点: 政府审批交易的程序缺乏透明度; 卖家反复修改交易条款; 卖家的内部审批程序不清晰; 漫长的交割程序; 缺乏可以预见的交易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