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崛起系列报道之二:安徽潜龙在渊(4)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17:30 中国经济周刊 | |||||||||
“每年资助2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研修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出国培训活动,每年选拨50名左右处级以上优秀年轻干部到国外学习培训,每年重点资助100名35岁以下、获硕士以上学位的优秀青年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
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还吸引了外来投资者。调查途中,记者在芜湖市马塘区政府发现,设在政府办公楼6层的“安徽双鹤药业有限公司”的绿色大字分外抢眼。经了解才得知,一个偶然机会,马塘区区长孙再平遇到了着急租房拓业的双鹤公司老板李道月。为解双鹤燃眉之急,区政府决定把政府办公楼的其中一层临时借给双鹤,并同意双鹤在楼顶上竖起了巨幅广告牌。现在,双鹤的一个新生产基地正在马塘酝酿上马。 “双鹤效应”正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有效招牌。如浙江诸暨弹簧厂老板听说“借房”的事后,也拍板在马塘区投资建设一个汽车配件厂。据介绍,近一年多时间,马塘区已进驻企业52家,引资5亿多元。 正视自我软肋—突围“三低” 面对转机出现、底气酝足、执政能力加强等优势,安徽现有的困难也不容回避。“四低三不平衡”便是最主要的“症结”所在。 何谓“四低三不平衡”? “四低就是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外向度低、还有一个是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低;三个不平衡,就是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在接受采访时作如此解释。 经济专家认为,“四低”问题,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外向度的“三低”症结,是安徽经济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最大障碍。为此,他们为安徽省的决策者提供了如下“智囊”:探索发展的突破口,从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到借江出海、抢占先机,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激活创造性思维。 这一高度概括的总体指导原则下,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如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誉的霍山县,走的是以工业企业发展为主的模式。现在,已经由原来的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县,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强县。 据介绍,30多万人口的霍山县拥有3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5%,工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超过60%,全县财力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霍山的变化只是安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近5年来,全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16.7%的高速度攀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43%以上。截止到2004年底,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4158家,拥有资产3700多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近3000亿元,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25%,实现利润180亿元。 对此,安徽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朱先发感受颇深,他认为当前安徽经济呈现出的活力,就在于“全力锻造工业化这一发展的脊梁!” 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目前,安徽大中型工业企业有547家,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3.2%,但其资产规模和产品销售收入却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1.8%和76.6%,实现利润超过150亿元,接近全部的89%。其中,安徽马钢、安徽电力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海螺集团、江淮汽车、铜陵有色、安庆石化、徽商集团、安徽中烟在2004年都实现销售收入都超过100亿元。 目前,依托马钢、芜湖奇瑞汽车等500多家现有骨干企业而形成的企业“群落”,已成为安徽工业经济的重要依托。但2004年,紧缩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数家骨干企业成为宏观调控的“首选”目标,企业境况如被冰雪。 以海螺水泥、奇瑞、马钢等为代表的安徽省重点企业,受控制建设用地、清理各类开发园区和产业政策的影响,一方面扩建项目得不到批复,企业不得不暂停项目。如马钢原计划上的500万吨钢生产线和第二条H型钢生产线项目因得不到及时批复,不得不推迟计划;另一方面,企业为避免资金紧缺的问题,主动削减了投资幅度,其中钢铁投资一项全省从一季度增长360%,回落至6月份的10%。 海螺水泥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财务报告中显示,该公司在二季度盈利3.49亿元,较一季度的4.43亿元大幅减少0.94亿元。对于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少赚近亿元的直接原因,南方证券的分析师指出,主要是因为今年初国家加大了对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的调控力度;但也有专家指出,这其实从侧面考验了安徽布局工业的抗风险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